第14章北非战场(1) -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 沧海满月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4章北非战场(1)

第14章北非战场(1)

昔兰尼加会战,隆美尔的成名之战

作战时间:1941年3月31日~1942年6月28日

作战地点:昔兰尼加

作战国家:英国  德国  意大利

作战将领

韦维尔:英国陆军元帅,“二战”中任中东英军司令部总司令。出生于1883年5月5日,卒于1950年5月24日。韦维尔生在英国科尔切斯特的军人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将军。1900年考入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次年5月毕业,赴南非服役,参加英布战争。1939年7月前往埃及,出任中东英军司令部总司令,晋升为临时上将,与中东皇家海军总司令安德鲁·坎宁安和中东皇家空军总司令阿瑟·朗莫尔一起彻底击溃由格拉齐亚尼元帅指挥的意大利军队。1940年10月1日晋升为上将,1941年7月,成为巴斯最高级勋位爵士的韦维尔调任印度英军总司令。1943年晋升为陆军元帅,6月19日被任命为印度总督。同年被封有昔兰尼加的韦维尔子爵等头衔,1945年,出任阿伯丁大学名誉校长。1950年5月24日,韦维尔在伦敦去世。

奥金莱克:英军陆军元帅。1884年6月21日出生于英国奥尔德肖特市,1981年3月23日逝世。1902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前往印度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进入奎达参谋学院深造。1927年,被送往帝国国防学院深造。毕业之后,先后担任团长和奎达参谋学院教官。1935年,奥金莱克晋升为少将。1936年,任英印军副参谋长。1939年,被调回英国,先后任军长和英国南方军区司令,晋升为中将。1941年1月,任印度英军总司令。1941年7月,接替韦维尔任中东英军总司令(1942年6月起兼第8集团军司令),晋升为上将。任内先后组织指挥“十字军”战役(此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德国取得的第一次军事胜利)、贾扎拉防御战和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有着一系列的阿拉曼战役,而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则是最关键性的一战)。1942年8月,因抵制丘吉尔尽早重新进攻的指示,被撤销中东英军总司令兼第8集团军司令的职务。离开中东战区后在英国住了一年,于1943年复任印度英军总司令,使印度成为东南亚盟军的稳固基地和训练地区。1946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隆美尔:德国陆军元帅,生于1891年11月15日,卒于1944年10月14日。毕业于但泽候补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排长、副官、连长和先遣队长。1933年任步兵营长。1936年任波茨坦军校训练班主任。1938年任维也纳新城军校校长。1939年任元首大本营卫队长、随从营营长。1940年调任第7装甲师师长。1941年2月任非洲军司令。1942年6月指挥德意联军向英军发起进攻,横扫非洲大沙漠,被称为“沙漠之狐”。同年晋升为陆军元帅。

作战兵力

英军:第4印度师和第7装甲师,拥有300辆坦克,246架飞机。

德军: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拥有150辆坦克,139架飞机。

■点将救盟友

北部非洲因为位于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间,所以战略地位很重要。到20世纪初,法国占领了北非东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英国控制了北非东部的埃及和苏丹,意大利抢占了中部的利比亚。

墨索里尼身为古罗马帝国的后裔,一心想恢复昔日的辉煌,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墨索里尼在德军入侵西欧时见有利可图,便参加进来,在背后捅了法国一刀。对法战争结束后,他的野心更大了,把目光落在了英国。当时英国正忙于保卫本土,在北非的守备兵力十分薄弱,因此他觉得这是实现其狂妄计划的一个大好时机。为此,他命令伦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去攻打埃及。这场罪恶之战便于1940年9月13日打响了。

这一天,8万意军先头部队越过埃及边界。英军一边抵抗,一边开始了有计划地向境内撤退。9月15日,意军在损失了500人和150辆车辆之后,占领了埃及的西迪巴腊尼。之后,格拉齐亚尼决定在西迪巴腊尼巩固阵地,并集结起一支占压倒优势的军队,以完成此次入侵。意军开始构筑一连串横贯沙漠的向南延伸的密集堡垒阵地,等待英军的反攻。

意军的行动对英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为如地中海航道被掐断,英国所必需的补给便只能绕道好望角,这等于被扼住了咽喉。丘吉尔勃然大怒,断然决定向埃及增兵。12月9日,得到加强的英军共5万人在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指挥下发起反攻,至次年2月7日几乎全歼意军8个师,俘虏13万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就这样,意军失败了。

希特勒并不希望墨索里尼在北非大动干戈,他的主要力量和兴趣集中在征服苏联的计划上。意大利为了扩大在北非的入侵,又于1940年10月28日发动了对希腊的入侵。但意军入侵希腊干扰了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计划,这使得他大为恼火,赌咒发誓说不给意大利一兵一卒,并嘲弄意军在希腊和北非的失败是自作自受。1941年1月6日,英军攻占巴迪亚,希特勒开始着急起来。1月22日,远在西边的利比亚重要军港托卜鲁克陷落了。出于战略、政治、心理方面的原因,希特勒决定还是派兵援助墨索里尼。他立即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的第5轻装甲师启程后,再派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并挑选隆美尔为军指挥官全面指挥这次远征。

虽然让墨索里尼撤掉自己格拉齐亚尼元帅有点像是侮辱自己本人,但是战败的墨索里尼没有任何办法,所以也只能接受了。

■隆美尔上任

隆美尔接到希特勒的命令后,立即着手准备向北非进军。希特勒发布了命令,隆美尔升任德国非洲军军长。隆美尔上任后,命令第5装甲师指挥官施特莱彻将军率该师先头部队从锡尔特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行探察。施特莱彻轻而易举地向东推进了880多公里。此前,隆美尔的进军只不过是改善自己的防御姿态,但轻易的成功和英军的过分谨慎使他改变了想法,他开始准备做非洲的征服者了。为此,他在写给柏林的信中宣称: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回利比亚东部地区昔兰尼加,第二个目标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他不顾来自德意双方最高当局的反对和自己的兵力极为有限的客观事实,断然向英军发起进攻。

1941年3月31日,隆美尔以假坦克造成浩大的声势,由西向东席卷。一辆辆坦克惊天动地轰鸣着,犹如万马奔腾,气势汹汹向昔兰尼加半岛扑去。到这天结束,隆美尔攻陷了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2日占领了利比亚北部重要城市阿杰达比亚。4月3日,英军放弃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并在撤退时炸毁了所缴获的4000吨意大利炸药,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4月4日,隆美尔的部队分路继续前进。此时,澳大利亚第9师正撤向滨海的德尔纳,英第二装甲师还滞留在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地域。隆美尔令第5装甲师加速挺进迈基利,而较小的一部兵力前往姆苏斯,分别实施平行追击。他又派第8机枪营攻占德尔纳,切断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道路,封锁巴尔比亚大道。4月8日,迈基利被施特莱彻的5装甲师攻克,英第二装甲师和印度第3装甲旅被全歼,包括师长、旅长在内的3000英军被俘。同日,第8机枪营等部也攻克了德尔纳,英军司令尼姆及前任奥康纳等英军高级指挥官成了阶下囚。

至此,隆美尔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战局,占领了除托卜鲁克外的整个昔兰尼加地区。攻占迈基利后,隆美尔就命令部队:不许休息,不得打扫战场,全速向托卜鲁克要塞挺进。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战略意义的港湾,对隆美尔来说,占领托卜鲁克,就获得了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国人来说,若丢掉托卜鲁克,就很难挡住隆美尔乘胜攻入埃及了。英中东军总司令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保留这一阵地作为“敌人的肉中刺”。该要塞的防御工事是意军构筑的,十分坚固。驻守在这里的英军共计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36000人。4月11日,隆美尔包围了托卜鲁克并发起进攻。由于隆美尔的兵力不及城内守军,英国人又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军力量,使他的补给出现极大困难。至5月9日,隆美尔的进攻仍未能得手,他到达北非后扬起的第一场沙漠旋风被挡在了坚固的托卜鲁克要塞前。

■“战斧作战”

至4月11日,北非的局势令英国朝野大惊。丘吉尔连忙向韦维尔发报:“誓死要守住托人鲁克,决不允许有撤退的念头。”

5月,韦维尔趁隆美尔在托人鲁克受挫和缺乏补给品之机,在指挥英军实施试探性的“短促”计划后,开始组织制定“战斧”计划:首先由第4印度师在第4装甲旅的协助下进攻哈勒法亚—塞卢—卡普措防区,并以第7装甲师一部掩护沙漠侧翼;再以第7装甲师的两个装甲旅大举进攻托人鲁克;最后以第7装甲师会同托人鲁克守军将德军赶回托人鲁克以西。

5月12日,装载着238辆坦克的英国快速舰艇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韦维尔在得到增援后,在丘吉尔的敦促下,决定对隆美尔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其行动代号为“战斧作战”。丘吉尔对该计划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一是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二是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韦维尔比较谨慎,说他希望这次进攻“最终将敌军赶回到托卜鲁克以西”。担任这次进攻任务的是英第13军,辖有第4印度师和第7装甲师,拥有300辆坦克,246架飞机。而隆美尔的非洲军辖有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拥有150辆坦克,139架飞机,火炮数量也少于英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