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办事要善于利用关系(2) - 办事的艺术 - 罗盘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办事的艺术 >

第15章办事要善于利用关系(2)

第15章办事要善于利用关系(2)

充分地利用你的商务旅行。如果你旅行的地点正好离你的某位关系成员挺近,你可以与他共进午餐或晚餐。

只要是你关系成员的邀请,不论是升职派对,还是他女儿的婚礼,你都要去露露面。

人际关系的往来必须是“经常性”的,接触愈频繁,彼此的交情就愈深厚。因此,绝不可忽略了所谓的“礼尚往来”。

如果有人在私下批评你:“这个家伙,只会在有事情的时候,才想到来找我。”那么,你的人际关系成绩就不及格了。长期下来,你是会吃亏的。尤其作为一个办事人员,更不可使意见交流的管道生锈,如此非但阻碍彼此的沟通,也会削弱交涉本身所产生的力量。

万一由于自己的疏忽,而发生了这种情形,你要赶紧设法补救,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登门造访。因为时间、地点和情况的有所不便,你可以直接以电话或书信,和对方取得联系,并向对方解释自己疏于联络的原因,以求得对方谅解。往后,最重要的就是要重拾交情,并继续维持下去。

为了不使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毁于一旦,你就要不嫌麻烦地勤于打电话、写信以及登门拜访。其实,这些对你来说,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举手之劳,在维持彼此交换情报,及沟通情谊的前提下,你又何乐而不为?

经常传递口信

当你和拥有同一位熟人的某人谈话时,经常会在分别之际说,“那么,请代表我向某某先生问好。”虽然这几乎是替代招呼语性质的措辞而已,会如此照实传话的人少之又少。然而,自己的事情在别的场合受到夸赞时,任谁都会感到心情愉快。因此,“某某向你问好”,抑或“你果真表现不俗呀!我从某某那儿听说了。”你最好能将听到的夸赞传递给对方。

由这种方式,你可以确认自己不在场时,朋友们曾经讨论过你的事情。而自己能够成为朋友们的话题,也是自己的人际网络完整地发挥着机能的证据。

换言之,根据从共同熟人那儿获知传递而来的口信,你可以确定自己的人际网络已经变得十分紧密。因此,你不应该只将受托的口信完整地传递给对方,你不妨主动问对方,“您是否也有话想转告给某某?”由于彼此都是熟人,应该或多或少都有希望告知另一方的信息。

由这种积极传递口信的方式,两位友人可以由你的媒介进行沟通。即使未直接碰面也仍可加深彼此关系。所以说,朋友绝不可以独占,务必不断地介绍朋友们结识彼此。如此一来,你必定可以建立起无论利用哪条线路,情报均可传递至整体的人际网络。

结交社交专家

如果你不认识交际专家,你就永远无法是个社交专家,你也将永远无法认识一位社交专家,你就无法建立高素质的人际网。不善于找到伙伴,将没有人把你当伙伴。如果人际关系是一棵树,交际专家就是树的主要枝干,他们是我们人际关系网的关键节点。这张网里每多一个这样的人,我们都会多许多“伙伴”和朋友,这张网也会扩大好几倍。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来自一个很偏僻的地方的青年人,有一次他在学校里听到一个专家的讲座后,非常喜欢。于是趁着假期专门去拜访那位专家,却苦于无法合情合理地接近他,也许是运气吧,有一天,他正在商店里买东西,看见老专家也在采购,于是走上前帮他拿东西。趁着这个机会,向老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老教授居然答应了他。三个月后,他成为老教授唯一的贴身助手。凭借自己的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老教授把他介绍给了许多行业内的顶尖人物,于是顺理成章地,他也迅速拥有了自己的人脉,而且其中有大多数人是领军人物。

如果你很年轻,正在做第一份工作。你可能面临不少问题:人际圈子有点窄小。十个月前加入公司的排球队,而现在仍当不上副队长,尽管球技不错。没关系,记住,人际是一门终生的学问,需要不停地学,不停地用。你在20岁时学习,七十几岁时仍然会有收获。

(第三节每个人都是你的交际良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尽量结交不同类型的朋友,不要只去找和你相似的人或附和你的人做朋友,俗话说得好:“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从朋友身上学习

交朋友时不要只看对方的爱好和个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善于鼓励人的、乐观而幽默的、诚恳且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并愿意倾听人诉说的朋友。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但即使别人拒绝了你,你也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可如果别人接受了你,你就可能因此找到知己。同时,在寻找好友的过程中,也应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会鼓励人的、乐观而幽默的、诚恳且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并愿意听诉说的人,并尽力去帮助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唯有更多人的自愿付出,快乐才能更迅速地通过人际网扩散。

学习别人的经验和自己亲自积累同等重要。所以,要多在朋友中发掘值得欣赏的物质,如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尊重他人等等。在班级、公司、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人际交流能力特别强的人,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等。有的方法可以直接借鉴,有的方法可以间接模仿,有的地方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通过观察和模仿,你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流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改进。

建立良师俱乐部

一个人想要发展、成长,不只要接近一位朋友,而是应该组成个人的“良师俱乐部”。他们可以帮助你了解业界最新的动态,甚至可以分享有关职位的机密消息。有了每一层阶梯的扶手,让你不至于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一个良师就能让你的一生改变,但大部分的人都是无意识地寻找良师。如果你能瞄准目标、精确出手,有计划成立个人的“良师俱乐部”,吸收良师的知识、人脉、视野,必然可以在残酷的竞争职场中脱颖而出。选择公司内最成功、最有能力的人当良师,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眼界会比同龄的人宽阔许多。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如果只会埋头苦干,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那么你的发展也十分有限,不会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32岁的富兰德林咨询公司总经理刘芳荣,自从1996年步入职场后,就开始建立他的良师俱乐部。由于25岁就只身到中国内地创业,刘芳荣更懂得友情的珍贵。他说:“我随时都有10~20个的长者组成我的良师俱乐部,在不同的阶段会有所增减。”

他的第一个良师,就是如今知名的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刚进旺旺食品时,刘芳荣只是蔡衍明的特别助理,他并没有因为蔡衍明是老板而保持距离,反而主动接近他心目中的良师。从早餐开始,会客、谈判、视察,甚至晚上的应酬,他都在旁边不停地记录、学习。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从生活细节到谈话技巧,刘芳荣都一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两年内,他跟着蔡衍明见到几百位内地政商名流。刘芳荣后来自己创业时,这些人都成为他的重要人脉和信息来源。刘芳荣的“良师俱乐部”除了上司,也包括公司以外的专业人士。一位内地外经贸部退休的司长,就是刘芳荣非常重要的良师。这个长者不仅教会刘芳荣解读内地法律条文背后的含意,甚至还将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刘芳荣。不同的良师,让刘芳荣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蔡衍明教会他的是生意场上谈判的技巧,但是跟着前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他学到的是不同的人际互动技巧,甚至包括服装礼仪。甚至有一次,焦仁和实在无法忍受刘芳荣总是穿黑西装配白袜子,便直言不讳地出言纠正他穿着的品位:“穿西装时,应该配同色系的袜子!”刘芳荣学到了一种更精致、更优雅的人际关系。

中经合创投资公司总经理丁学文的第一个工作,是一位美商管理顾问公司的职员。当时公司的总经理查尔斯脾气暴躁,时常骂人,但是专业技术很强。当别人都躲着老板时,丁学文却把他当老师,不懂就直接跑去问他,甚至争取成为他的特别助理。

当了总经理的徒弟,薪水没增加,工作量反而倍增。当别人休假时,他却必须加班,甚至睡在公司里。丁学文辛苦得来的收获就是,可以跟着老板到第一线,学习面对大客户的方法。跟在总经理旁看事情,视野马上变得不一样。选对良师,让他快速地跳跃成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