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净莲夏盛】小禾黄来尝新食暑气且随温风至[小暑·五] - 海晏河清四时天 - 慈莲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1章【净莲夏盛】小禾黄来尝新食暑气且随温风至[小暑·五]

第61章【净莲夏盛】小禾黄来尝新食暑气且随温风至[小暑·五]

鹰属长空雀属林,前人许确后人荫。

古迹残垣寒风凛,

大漠长河华夏心。

——

那小雀飞呀、飞呀……九州和小暑便跟着,眼见着那小雀飞到了一片山林里去。

山林里不知从何处腾起一只雄鹰,惊起一林飞鸟,小雀便混入了飞鸟群中,分辨不出了。

雄鹰振翅,继续翱翔。飞呀、飞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飞过了草原,越过了高岭。也没摆脱一直追着它的一人一仙,甚至说——根本就没有发现隐匿着的她们!——

华夏神州西北大漠-——

古来边塞玉门关,今世山海长河安。旧日风掣寒光散,但见战火掩炊烟。正是红旗卷沙翻,唯余广厦镇残垣。

黄沙渐稀,绿洲浅现。高岭沟壑,雅丹红殷。有山沙鸣,逢月见泉。千年敦煌,七朝莫高。且随鹰腾,俯仰云端。

雄鹰被万古而来的尘沙、千载未散的寒光残影推上云端,飞旋着、腾越着振翅翱翔,向西北大漠更深处奔去。

一处高岭之上,石碑矗立。雄鹰轻扑了两下翅膀,小心翼翼的落在了石碑顶端。

石碑肃穆、边角整齐,其上所镌刻的字笔锋沉厚、字态威严、铿锵有力、正和字中所写那样:“华夏神州,不容侵犯!”

一串风鸣挑起远处鸣沙山一阵雷滚之声,那声音回荡在天地之间。

那声音从五千年前的旷古走来,裹挟着万场硝烟战火中华夏之人对民族守卫的风骨,夹带着千载敦煌莫高窟里神州之魂对文化不朽的传唱。

那声音向五千年后的当今沉吟,饱含着万里断壁残垣中富丽堂皇对后人奢靡的批判,深藏着千曲羌笛琵琶中悲歌泣涕对今者护邦的叮咛。

闻声,却不见自何处传来,却在胸腔和血脉中震荡回响,久久不绝。

站在石碑上的雄鹰朝着高岭的另一边长唳,似是悲鸣、好似惊慑、犹如沉吟、犹是长叹。

但这鸣声却比雄鹰展翅还能飞得更远!刺破了长空,划过了九霄,冲入了宇宙……

九州和小暑就在一旁的半空中静静地、静静地待着……

虽不是华夏神州之人,但炎黄大地与华夏神州本就为一脉。九州觉得自己的血液好似都沸腾了起来,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从心底迸发而出。

自豪、敬佩?遗憾、叹惋?亦或是崇敬、信仰?九州年纪还小,说不清楚心中这种滋味。

又或许即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也未必就能说清这种情感吧?这是一种与天地同心、日月同怀、风云同音的共鸣,从骨子里面,由内而外浸透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良久,许是小暑在这边带了太长时间,天气越发的燥热起来。雄鹰猛的拍击翅膀,飞上了天际,一段若隐若现后消失在了云际天边。

在九州和小暑没有看到的地方,那雄鹰落在了莫高窟的峭壁之下,向上方仰望,化作一道流光,融入了照射在那几千年静待人来的古老壁画上的阳光里,化作了壁画上一只普普通通、斑驳褪色的鹰……

知识链接:【本章已提到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部分拓展)】

小暑三候

1三候鹰始鸷:老鹰在高空中活动。

文中地名

1“古来边塞玉门关”:玉门关,汉代长城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

2“高岭沟壑,雅丹红殷。”: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3“有山沙鸣”:(敦煌)鸣沙山,鸣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4“逢月见泉”:月牙泉,位于鸣沙山北麓。弯曲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5“千年敦煌,七朝莫高。”: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

其他相关

1“正是红旗卷沙翻”、“旧日风掣寒光散”、“千曲羌笛琵琶”:运用唐代诗人岑参(shēn)《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北朝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的《木兰辞》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化作了壁画上……的鹰”:莫高窟壁画上有尸毗王割肉贸鸽(奉鹰)的故事,以此告诉人们“众生平等”。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由自行整合解释而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