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说服 - 醉枕三国 - 刀笔一小吏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醉枕三国 >

第435章说服

府门前,赵凡领着一众亲卫刚出现,站在台阶上的老管事樊普便扯着嗓子大声喊道:“将军回府了。”喊完之后,樊普快步跑下台阶,上前接过赵凡手里的战马缰绳,递给跟在身后的一名家仆,然后冲赵凡笑道:“将军,几位老大人都等候您多时了。”

赵凡边往台阶上走,边问道:“都来了哪几位?”

樊普:“有前太尉杨彪,大司徒赵温,还有国丈伏完。”

赵凡点点头,又问:“他们现在何处?”

樊普:“先前主上来了,将杨太尉前去后宅,替几位小公子分别取了个名字。现在,主上正陪着几位老大人在客厅用茶。”

“哦,起了什么名字?”

“大公子起名叫赵仁,二公子起名叫赵睦,三公子起名赵康。”

赵凡心道:“好俗气的名字,老头子定是生气自己将他逼来,才会如此敷衍了事。”

樊普又道:“几位夫人对杨太尉起的名字很是满意。”

“她们满意就好。”

嘴里虽然如此说,赵凡却在心里暗自腹诽,“自己想破脑袋起了好几个名字,还不如老家伙随口一说。果然是有名望的人,走到哪里都吃香。”

赵凡走到府内,忽然停下脚步,冲樊普道:“老管事,你去告诉岳丈大人,让他将杨太尉请至书房,我要先和他单独谈谈。”

“诺。”

赵凡在书房内没等多久,杨彪便在樊普的引领下走了进来。

老家伙一见到赵凡,立刻黑着脸道:“大将军,国不可一日无君,你让众臣三请四邀,都不去长安,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

赵凡快步上前,扶着杨彪在案几后落坐,然后一边斟茶,一边陪笑道:“老太尉,我这不是效法古人,做到三辞三让嘛。”

“就为了这个?”

“正是。”

赵凡将斟好的茶递给杨彪道:“老太尉,您这一路过来,觉得这江南之地治理得如何?”

杨彪端着茶盅,抿了一口茶水,道:“治理得不错,想不到你打仗利害,治理地方也是如此的出色。”

赵凡:“老太尉,这都是官员和百姓们努力的结果。我只信奉一条,多修路,多修水利。修路可以盘活经济,修水利可以让粮食增收。”

杨彪:“将军,既然江东这边形势大好,你为何不在此地建都?”

赵凡:“老太尉,汉朝之所以消亡,就是因为对西凉年年征战,造成内部民不聊生。我将都城建于长安,是想就近处理好边患问题。”

“哦,将军想要如何处置西凉和鲜卑年年入侵的问题?”

“互通贸易,剿抚并存。”

杨彪手捻须髯道:“胡人劫掠成性,想让他们放下屠刀,和汉人互市,只怕是难以办到。”

“老太尉,当年刘豫在幽州就做得很好,只不过,他只做到了互通贸易,却没有对胡人进行分化瓦解。只示之以恩,却不示之以威,只会让胡人日渐做大,造成更大的隐患。”

杨彪满意地点头,道:“将军既然有此认识,老夫心里也就安心了。”

赵凡笑道:“想做好这事,靠我一个人可不行。我想请老太尉出仕,担任大司徒,总理朝政。”

杨彪连连摇头道:“老夫早已心力交瘁,将军还是另择贤能吧。”

“老太尉,我知道你是担心名声受损,所以才不想出仕。可您应该明白,史书都是由胜利者编撰的。只要咱们一心打造个开元盛世,那时您的名声岂不比现在要好。”

杨彪听到这话,心里也是纠结不已,能出任新朝的首辅大臣,这个诱惑对他还是挺大的。可一想到这么做,肯定会被人诟病为大汉朝的撅墓人,他心里便犹豫不决。

“老太尉,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然是为了天下百姓,您又何必畏惧人言。”

杨彪苦笑道:“我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你躲在此地不去长安,就是想要逼老夫出仕,是不是?”

赵凡乐道:“老太尉,绝非如此,我当日在邺城说过,要在府里请您饮宴。这次正好让您来尝尝我府里的菜肴,老太尉若是满意,我挑俩个厨子送给您。”

“哦,那老夫今天到是要见识一下,看看大将军平时都吃些什么。”

赵凡回头冲门外喊道:“樊普,快去厨房问问,看宴席准备好了没有。”

樊普在门外答道:“诺。”

接着,赵凡从案几旁抽出一卷竹简递给杨彪道:“老太尉,这是我拟定的三公九卿人员的名单,请您过目,看看可有不妥之处。”

杨彪放下茶盅,接过竹简,展开来仔细观看。就见上面第一行就注明了大司徒:杨彪。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再接着往下看,下面依次是太尉:刘璋。

大司空:土孙瑞。

太常:赵温。

光禄勋:伏完

卫尉:陈端。

太仆:贾诩

廷尉:陈群

大鸿胪:刘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