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岁岁年年人不同(六)
第二天一早,周予夏和平时一样,带着李清婕巡诊。
她从护士长手中接过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与精神科医生相比,护士每天都有大量时间与病人相处。
依照病人情况及时填写观察量表,能够清晰展现患者康复情况,也成为临床医生判断病人能否出院的重要指标。
周予夏定睛看了会儿量表评价,片刻后,对病人和家属扬起和善的笑容。
“恢复情况良好,今天可以出院了。就算症状消失还是要继续吃药,防止复发,所以出院后一定要按时按量服药。李医生会发给你们一份居家康复指南,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来找我,一个月后来复查见。”
周予夏走到下个床位旁边,听见门外传来密集的脚步声。
余光一瞥,看见黎初临身后跟着一群学生,从病房门口路过。
那抹修长的身影在一众人群中十分惹眼。
只是一晃而过中,周予夏还是看见他戴着口罩,手掌虚握成拳头,遮掩着轻咳了一声。
昨晚他们在江边闲坐,江边的凉风里散着潮气,他把自己的外套给了周予夏披上,自己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衬衫,由此吹了风着了凉。
周予夏从小抵抗力差,感冒发烧都是寻常便饭。
老人常说爱得小病的人,不容易得大病。
她觉得倒是有几分道理。
成年后,她基本没再感冒过,就算偶尔咽喉肿痛也不会轻易发烧,算是另类上的健康。
黎初临和她不一样。
别看他身上全是训练过的精紧的肌肉,特别容易受凉感冒,而且每次感冒必发烧。
想到这里,她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打算一会儿趁休息时,去他办公室聊表关心。
可是今天偏偏赶上科室开会整合病历,系统又出错,给她一口气安排了五位坐诊病人。
早上刚到医院就一直在忙,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
忙完已经将近下午一点,她赶着去江立医科大学,来不及去看黎初临了。
周予夏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面包垫肚子,三两下吃完,立刻收拾东西出医院。
幸好医院距离大学不过两公里,打车两三分钟就到了校门口。
她趁等车的间隙时间,给黎初临发了条问候短信。
只是他一直没回。
本来赵庭之也要过来,但临时被分配了其他的工作,也就没来。
周予夏有了上次的经验,感觉自己也能搞定。
便让李清婕留在医院继续整理江立一中的工作报告,今晚下班前需要她过审上交的。
出租车在大学门口停稳了。
她下来时,吓了一大跳。
这与她印象中的江立医科大学完全不同。
大学的校门口正对西方,左右设了各两根朱红色的立柱,呈现三开“牌坊”式,檐顶两端的垂脊处,左侧设置三只獬豸,右侧设置三只狻猊,取自祥瑞神兽,护佑平安之意。
大门正中间为了方便车辆通行改成了自动抬杆的车道,两侧分别有供学生出入的偏门。
正门门楣上放置一块镌刻“江立医科大学”的蓝底金字牌匾,最顶端正脊中央还有一根旗帜桅杆。
太阳从东方升起,正好顺着校门牌顶部的栏杆从下自上缓缓上升至最高处。
寓意校园孕育医学学子如日出东方一样徐徐降生。
傍晚时日落西方,暖橙色的日光照在匾额上,把字体反射出闪耀的光辉。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从偏门走进去,是长达三百米左右的梧桐树群。
笔直大道上错落分布很多通往教学楼的小径,无处不是美好寓意的新巧设计。
周予夏按照标识,一下就找到图书馆礼堂。
再次惊讶。
图书馆的外观也模样大改。
从前的五层楼房现在加至十九层,抬头望去,左侧灰色砖墙面上刻着“黎塘书院”四个字,右边竖排标注了“黎满楼先生赠字”。
看来学校将原来的图书馆和黎书堂合并,统一建成了大型图书馆。
她迈过三十几层台阶后才到达一楼。
有时候真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大学的图书馆前面都有那么多台阶。
禁不住想到那个冷笑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校念在周予夏是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安排了最大的演讲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