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大唐的裂变华夷天下》(11)
公元九五四年,后周显德元年,南唐保大十二年,后蜀广政十七年,南汉乾和十二年,北汉乾祐七年,辽应历四年
繁台会
自从郭威病重以来,群臣就很少能再见到郭威,时日一久,朝野之间就有谣言传开了。晋王掌兵的诏命一下,人心这才稍稍安定下来,但有不少军士抱怨说,此次祭祀大典的赏赐比明宗皇帝时少多了。郭威听说后,忙将诸将召至寝殿,责备道:“朕自即位以来,穿的是旧衣,吃的是常食,每日想的就是如何赡养军士。府库中的积蓄、各地的进贡,赡军之后,已很少盈余了,此事你等难道不知道吗?如今,居然纵容凶徒乱说乱道,根本不考虑人主之勤俭,也不考虑国家之贫乏,更不想想自己有何功劳而要受赏,只知道抱怨、发牢骚,你等难道就能心安吗?”众将闻言,皆惶恐谢罪,回军之后,忙将几个制造流言的带头军士当众斩首,流言这才平息下来。
郭威当年在邺都之时,极赞赏小吏王朴的才干,后来,便让他去帮助柴荣。柴荣去年回京时没有带王朴一同到大梁,此时,王朴却从魏州擅自来到大梁。柴荣一见,脸色当时就沉了下来,王朴却假装没看见,施礼之后即对柴荣言道:“卑职此来,只有一句话要当面禀告殿下。”
“有何话说?”
“殿下乃国家储君,如今主上病重,殿下当入宫服侍,为何还在宫外理事呢?”
柴荣一听,恍然大悟,当日就住进内宫,不但没有责备王朴,而且将其留在了朝中。
柴荣入宫之后,郭威大为欣慰,当即下诏,命诸司琐细事务皆不需上奏,若有大事,则由柴荣全权处理,处理之后只需告知他就可以了。
随后,郭威接连颁诏,以澶州节度使郑仁诲为枢密使、同平章事,以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王溥为宰相,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领武信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领武定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何徽领昭武节度使。
宣制完毕,郭威对柴荣说道:“如此,朕就再没有遗憾了!”
此前,范质二十二岁中进士,四十一岁做宰相,朝野之人皆以其为奇;如今,王溥年仅三十二岁就拜为宰相,朝野之间自然更加称奇了。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县人,自幼即在王仁裕门下,又是王仁裕在乾祐元年知贡举时中的状元。以太子少保致仕的王仁裕闻听王溥拜相后,自然喜出望外,特意在繁台设宴,为王溥庆贺。不想,王仁裕的门生听说后,皆自带美酒前往,就连冯道、和凝、范质、李昉等重臣都到了,真可谓群贤毕至、佳客云集,大梁城一时传为佳话。郭威、柴荣听说后,也遣使前往致贺。
王仁裕此时已七十五岁高龄了,他先后出仕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谓五朝元老。王仁裕仕宦一生,著述甚丰,有《秦亭篇》、《锦江记》、《人洛记》、《南行集》、《东南行》、《紫泥集》、《华夷百题》、《西江集》共六百八十五卷,还撰有《周易说卦》三卷、《转轮回纹金铭》二十二样,诗、赋、图并行于世。王仁裕不但长于诗书,作诗一万多首,被王蜀“花蕊夫人”誉为“诗窖子”,而且精通音律、天文、绘画。
王仁裕一生收徒甚众,计有门生二百一十四人,其中,进士及第者就达二十三人之多,和凝、范质已经先后为宰相,如今,王溥刚过而立之年就拜宰相,兴奋之余,王仁裕特意为王溥作了一首贺诗,诗曰:
一战文场拔赵旗,便调金鼎佐无为。
白麻骤降恩何极,黄发初闻喜可知。
跋敕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
立班始得遥相见,亲洽争如未贵时。
随后,王仁裕又特地为众门生赋诗二首,其一为:
柳阴如雾絮成堆,又引门生饮古台。
淑景即随风雨去,芳樽宜命管弦开。
谩夸列鼎鸣钟贵,宁免朝乌夜兔催。
烂醉也须诗一首,不能空放马头回。
其二为:
二百一十四门生,春风初长羽毛成。
掷金换得天边桂,凿壁偷将榜上名。
何幸不才逢圣世,偶将疏网罩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