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杨鹤和贺虎臣引咎辞官 - 明末之锦绣山河 - 轻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52章杨鹤和贺虎臣引咎辞官

其实贺虎臣也知道如果现在回朝廷认罪的话,朝廷上的文官士大夫们肯定会把战败的责任降罪到他们武将的身上,毕竟他和杨鹤既不是阉党的官员也不是东林党的官员,在官场上正是因为杨鹤不结党,才使杨鹤在官场上如履薄冰、备受排挤,不过杨鹤为官兢兢业业从不贪污结党而且其治理陕西的能力很强,这才没有被魏忠贤所排挤下去,虽然魏忠贤是大权独揽了一些,但是魏忠贤明白在如今的大明朝正是需要杨鹤这样的官员才能维持当下的局面。

由于土木堡之变,朝廷武将的势力断崖式下降,在明末时期朝廷武将的地位差不多和宋朝的武将地位一样了,一个二品或者三品五品的武将竟然向一个七品的知县卑躬屈膝,而且战争前线的武将若是率军打了胜仗,那功劳全部都会被朝廷的那些文官士大夫们抢走,若是前线的武将率军打了败仗,那战败的责任就会几乎全都推到武将的身上,即使武将战败的问题是由于文官士大夫们所负责的大军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那战败的责任也会都推到武将的头上。

杨鹤轻叹一声说道:老夫为官三十多载,从不敢有一丝的懈怠,甚至老夫拿着自己的家财为将士们发军饷,却不想那些官员将领们一个个中饱私囊,其心中完全不为朝廷着想,罢了罢了,老夫实在是太累了,还是告老还乡享几年清福吧。

贺虎臣听到杨鹤这么说,心中也想起了这些年朝廷那些文官士大夫们私自贪墨将士粮饷以至于造成了大量的卫所军户们逃离,大明的每一处卫所本应该是5600人左右,如今的每一处卫所连一千人都没有,就连朝廷最重视的辽东明面上有十几万兵马,实际上最多五万大军,其中差出来的将士空额全都被那些文官士大夫和地方武将们私吞了,这就是明末历史上吃空饷喝兵血,底层军户们的军田不仅被贪官士绅们给兼并了,而且战事来临的时候还要吃糠咽菜或者饿着肚子打仗,可那些朝廷的文官士大夫和皇亲国戚们一个个全都是坐拥豪宅、良田万顷、仆人无数等过着各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就比如曾经的秦王府,明明府中有千万两白银却在西安城被叛军包围的时候选择一两白银也不拿出来,而底层的贫苦百姓却在食观音土甚至易子而食,这样的明末朝廷焉能不亡。如若明末的每一位藩王都能借给朝廷几十万两白银和贡献一些田地以便让朝廷用来安置流民百姓的话,那历史上的满清鞑子就休想侵略中原。

贺虎臣想着这些事情,艰难的开口说道:如今朝廷腐朽不堪,末将也想和总督大人一样辞官归隐了。

于是杨鹤和贺虎臣都已经决定引咎辞官,至于两人的家丁们则是看他们自己的决定,有愿意继续跟随杨鹤和贺虎臣的,则在他们二人家乡的田庄中种田劳作,有不愿意跟随他们两人的,则就地离去,绝不阻拦,但是在离去之后绝不能做土匪山贼迫害贫苦百姓。

五日之后李泽通过绣衣卫的人得知了朝廷已经同意红旗军的和谈条件,而且李泽也得知了明朝皇帝把自己的妹妹遂平长公主嫁给李泽的事情,并且册封的圣旨已经在来陕西的路上了。

由于红旗军和闯军的成功谈判,如今的榆林镇和宁夏镇归红旗军所有,现在闯军逐渐的撤出榆林镇和宁夏镇。并且李泽已然收到了第一军副军长刘大柱率军收复汉中府的捷报。

之后李泽派遣哨骑兵吩咐驻守在大同府的陈用率兵驻防榆林镇和宁夏镇,至于大同府的贫民百姓是否随红旗军撤到陕西那就看百姓的意愿了,如若大同府的百姓自愿跟从红旗军撤到陕西,李泽也会通知第二军的王虎派出一部分人马在榆林镇和宁夏镇接应。随后李泽就召集大本营的领军将领和薛青等人商量一下宁夏镇和榆林镇驻军和给当地百姓分配田地等诸多事宜。

最终李泽决定让陈用率领一万虎威军骑兵和第三军的第301团和第303团还有骁骑军副军长杨华兴率领的五千骁骑军骑兵,共计二万五千人左右守卫榆林镇和宁夏镇,至于红旗军的南边防线李泽已经派遣神机军副军长刘宇率领三千神机军的将士协助张大牛防守南边防线,这样一来驻守在红旗军南边防线的有第三军的炮兵团六千人和三千神机军的将士,共计九千人左右来防守巩昌府、洮州卫、岷州、汉中府,由于神机军需要负责各个县城和府城的治安巡逻、帮助百姓种田开荒等诸多事务,因此留守红旗军大本营的兵马只有陈用率领的五千骁骑军骑兵和二千神机军士兵,虽然守卫青龙城大本营的士兵有些少,但是在大战来临之前有很多的百姓都来自愿参与守城,毕竟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百姓能有一口吃的那是很不容易的,不是李泽不愿意扩军实在是红旗军的经济实力不允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