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追随政府携稚小木兰入蜀全民抗战汇洪流国力西迁(5) - 京华烟云 - 林语堂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京华烟云 >

第133章追随政府携稚小木兰入蜀全民抗战汇洪流国力西迁(5)

第133章追随政府携稚小木兰入蜀全民抗战汇洪流国力西迁(5)

第三天,十二月三十一日,他们走近了公路。他们接近了天台山脉的开端,花岗岩的山峰在平原上插天而立,大道就由中间穿过。公路宽广笔直,难民的行列在广阔的平原上伸展到好远好远,仿佛一条由人类构成的活动的长城,似乎长得无头无尾,随着公路越过山坡,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在公路上还没有走很远,他们来到了一个所在,两个巨形的峭壁分立在大路的两侧,好像多少年前巨大建筑的大门的残基废柱。不久,在他们前面的远方传来轰然巨响,正像雷声。最初听来像遥远处的海啸,又像洪水决堤的奔流声。声音起落相续,在山谷中回音传送。渐渐走近,发现原来是人声,又像在空中撕裂巨幅的绸锻。大家非常吃惊,非常恐惧,心中以为听来像古代的战场,又像叛军的喧嚣。大队的难民从大道上让开,因为在远处,接连一串串的黑物体向他们坚定稳重地移动过来。过了一会儿,他们看清楚是军队的卡车,上面载的是中国兵,高举着手向这些难民欢呼。如洪波巨浪起伏相续的欢呼声,向他们涌近,又由巨大的峭壁将声音传回。他们是开赴杭州前线的部队。

军队的卡车近了。士兵戴着钢盔在车上站得威风凛凛,向老百姓招手。士兵得到民众的欢迎,开始唱军歌,那军歌的重复句子是:

上战场

为家为国去打仗

山河不重光

誓不回家乡

木兰的眼泪开始往下掉。这时她四周每个人都参加了震耳欲聋的欢呼。歌声渐渐在远处变小,站在道旁的群众的欢呼声也渐渐淹没了那远处的歌声。靠近木兰的难民站着往后看,很多人还在欢呼,有些人在流泪。

过了一个钟头,有五十辆军车经过,刚才那样的场面又重复出现。这一次,几架中国飞机从他们头上飞过,往北方飞去。疯狂般的欢呼声又从群众中飞起,又在山谷中震荡。天台山花岗岩的峭壁也似乎加入了群众的欢呼,那声音似乎是由岩石内部震动而发出的,几乎和人的腔调相同,那声音是军歌中的重复词句:

山河不重光

誓不回家乡

这样,岂非山岩也说出话来!

木兰感到一种突然的解脱,深深在内,非语言可以表达。她以前也曾有这种解脱的经验,那是三十年前的中秋夜,她发现自己和立夫相恋的时候。在那次解脱时,她发现了自我,而在这一次的解脱,她却丧失了自我。因为由于这次的新的解脱,在这次的逃难的路途中,她开始表现出前未曾有的作为。

将近一点的时候,他们遇到两个孤儿,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和她九岁的弟弟,两人向他们要饭吃。木兰想到自己孩童时迷失的情形。

木兰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呢?”

小女孩回答说:“死了。”

“你们是什么地方的人?”

“松江。房子和街道都炸了,点火烧了。我们原不想离开,但是全镇上只有五个老年人、几条狗,他们也没法子管我们俩。善心的大娘,我弟弟饿了。”

“你们由松江一直走来的吗?”

“是。一路要饭来的。”

那个小弟弟以前显然是很健壮的,但是现在看着呆呆的,毫无办法的样子,似乎一切完全依赖着姐姐。

木兰说:“咱们带他俩走吧。”

荪亚问:“那怎么带得了?”

木兰说:“放在手车上。”

那个女孩子说:“好大娘,我们能够走。至少我还能走。您先给我们点儿吃的东西吧。”

荪亚说:“来,上手车上来坐。”姐姐弟弟大感意外,和那个一岁的婴儿一同坐在车上。

推手车的乡下人说:“太太,您真是个好心人。您若再这样,您自己就不能坐车了。”

木兰回答说:“好了,我们就带他们俩,不再多带了。我们大人可以走。”

那个乡下人喊说:“太太,我也跟您到内地,给您做个仆人吧。”

松江来的那个女孩子是真累了,她和她弟弟都面有饥色。锦儿把他们在前面村庄买的饼拿出来给他们吃。姐姐弟弟两个人只吃不说一句话,只有真正饿的人才这样吃东西。

快到日落时,他们走到一条小溪。过桥时,看见下面岸上躺着一个女人,丈夫和四五个孩子围绕在她身边。

木兰说:“站住!”

荪亚说:“现在又干什么?妙想家。”

“那个女人生孩子呢。”

木兰往回跑到岸边儿。推车的停住了,吓了一跳。荪亚在后面向她喊:“你现在又有什么新主意?再带个孩子吗?”

木兰往岸上跑着说:“我知道怎么办,不会乱来的。”

那个女人躺在空地上,新生的孩子躺在妈妈身旁一块蓝布上,丈夫正用一块旧毛巾擦孩子身上的血。但是脐带还没有切断。那个乡下女人正在自己接生,她正向丈夫说:“先把孩子盖起来。把胎胞和脐带先放在外面。我只要休息几分钟,慢慢就可以照顾他了。”现在木兰和锦儿已经走近,荪亚和阿眉站得远一点儿,做丈夫的向他们默默地望着。

木兰说:“我来帮忙。”

做丈夫的说:“那怎么好意思?”那个女人睁开眼,看见了木兰。木兰上身穿的是一件贵重的西服。那个女人说:“好大娘,我一会儿就好了。这么脏,怎么能麻烦您?您若能给孩子一点儿衣裳,我就感激不尽了。我们一点儿准备也没有。”

锦儿很了解他们太太,所以她听见那个女人的话,就跑上岸去拿一个干净的小褂来把孩子包上。

木兰对她说:“拿把剪子来。”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产妇说:“不要用剪子,那对孩子不好。给我个碗。”又说,“打破。”丈夫把碗打破。木兰还不太懂,她问:

“干吗用?”

“用新瓷碴儿割断脐带。”

木兰说:“我给你割,你躺着歇息。”

木兰选了一片干净锐利的新瓷碴儿,蹲下低着头给新生的婴儿切脐带,把剩下的脐带系了个结,把肚脐用锦儿拿来的毛巾小心包好。丈夫把孩子的胎胞扔到小溪里,木兰也到溪边去洗手。那个男人站在一旁,不知道该怎么向这位好心的女士道谢。

但是那位母亲说:“太太,您真是好心人,你若要,我就把这个孩子送给您。我们这么多口子,都养不起了,又在逃难,您看,这是个男孩子。”

锦儿望了望木兰,木兰也望了望锦儿,两人都低下头看了看那个婴儿。

锦儿说:“收养他吧。我照顾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