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叁肆(已修改+入V公告)朕来了…… - 娘娘她总想出宫 - 陌风翎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4章叁肆(已修改+入V公告)朕来了……

第34章叁肆(已修改+入v公告)朕来了……

花了几天时间,从远月行宫赶回皇宫,离中秋佳节仅剩一日。

宫中张灯结彩,各宫门前都挂上了花灯,宫女们也都换置清一色青绿色新衣。宽阔的宫道,因着要置办中秋夜宴,宫女太监匆匆走过,赶往下一个需要人手的地方。

姜悦容准备拿第二块柿饼吃,被粟筱轻轻拍手:“主子,云蕤她们很快回来了。”

好吧,柿饼表面有一层糖霜,手才擦拭干净,确实不宜再吃。

没等多久,云蕤、莲可还有景忧抱着竹条和彩纸有说有笑从门外进来。

云蕤放下东西,三步做两步跳到姜悦容身边:“主儿,我们也可以做花灯吗?”

“材料拿够了?”姜悦容下了矮榻,绕过屏风坐到平日用膳的圆桌前,他们把东西整齐放上去,挑了一根竹条。

“拿够了,奴还多要了一些。”云蕤见她手指灵活,三两下就做出了花灯大致雏形,跃跃欲试,“只是奴手没有主子巧,做不好怎么办?”

粟筱走过来,也拿了竹条编织,笑道:“你都还没上手,怎知你做不好?”

姜悦容说:“材料多,第一个没做好,那就重做,总有一个会是好看的。”

“好!”云蕤受到鼓舞,学着他们的动作上手。

狐狸模样的框架跃然成型,姜悦容抽出适配颜色的彩纸,描摹出框架的样子,裁剪涂胶,起身弯腰准备给狐狸架子覆上,待会只要装上蜡烛和提手就算做好了。

她眉目温柔,幸福的笑着:“做花灯的手艺,还是我年幼的时候祖母教的。那年中秋上街,父亲只给姐姐买花灯,任我哭闹伤心也不给我买,回家祖母看见我不开心,就问我怎么回事,然后她说,‘只是一个花灯’,祖母教你做。”

她一双小小手,笨拙又没有耐心,总是半途而废,等祖母做好给她。

祖母不会像母亲般依她,她停下祖母也停下,直到完完全全做好。

自己亲手做的花灯装上蜡烛,提在手中,心中是高兴。但年幼的孩子,谁不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礼物。

祖母却说:“英英你要记住,不管是谁,亲人、朋友,赠予你的一切,他都有权力收回。唯有自己凭借自己能力得到的,才是你自己的,不会被人夺走。所以,不要对任何人觊觎期望,你才是你自己的期望。”

后来她渐渐疏远了父亲,与对自己万般好的阿娘过好生活。唯一一次对父亲软下心,是父亲让她代替姐姐参加大选,太多太多的话,最后抵不过他说‘参与大选我往后一定好好对你阿娘’。

阿娘的性子,她不会做出改变,那她只能尽自己所能让阿娘过得好一些。

“主子……”

云蕤的声音将她从神游中呼唤回来,姜悦容眼前清晰,那狐狸模样的彩纸被捏皱了一角,她想抚平皱痕却一直存在。

莲可不知什么时候出去,这会儿进来,手中拿着一卷东西,望着她欲言又止。

心跳如鼓,怎么平息都静不下来。

姜悦容面色沉落,喃喃道:“家里的信?”

云蕤登时扭头看向莲可,今天可不是家中来信的日子。

莲可走到桌前,摊开信卷,艰难说道:“主子,家中来信……老夫人……去了……”

姜悦容低头,认真看完信卷上的每一个字,没有任何遗漏。

小姐,老夫人五月病起风寒,柳姨娘贴身照顾,老爷找寻诸多民间有名郎中,皆不见好,老夫人于八月初九离世。

娟秀的字迹,庞嬷嬷不会写字,亦不是阿娘的字迹,想来是庞嬷嬷去外面找了先生写的信。

这样大的事,不是阿娘来信,而是庞嬷嬷来信,个中缘由,她与庞嬷嬷心中都清楚。

主子与老夫人亲近,此刻必会伤心,云蕤和莲可做好上前安慰的准备,只听主子让景忧把花灯收到一边。

“我记得前几月家中也来信了。”姜悦容仔细查看信卷,“莲可,你去找出来给我。云蕤,给我研墨。”

云蕤疑惑但照做,边做边问:“主子,您是要给家中回信?”

“嗯。”姜悦容并不多言,专注于笔下,写满一页纸,晾干后折叠放入信封,“粟筱,你帮我送出去,急信,要快。”

“是。”粟筱接过立刻小跑出去。

屋内寂静得针落闻声,香山白烟流淌,今天燃的兰芷香,宁静而清雅。

姜悦容的心怎么都静不下来,她十分焦躁,一刻坐不住地转来转去,没几分钟就要问一次粟筱回来了没有。

云蕤大致能猜到她需要什么,只能回说:“主儿,粟筱才把信寄出去,就算是急信,也需得两三日才能到永州,再得回信就得六七日后了。”

姜悦容却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去,浑然听不到她的话,依旧在问粟筱回来了没有。

莲可观察好一会儿,拍了拍云蕤的肩:“主子不对劲,我去叫太医,你去养心殿找一下方义,景忧你和白蕤看好主子。快走!”

***

七月初南面洪水刚解决不久,现在西北干旱严重,齐郧已经两三日没有合眼,此时坐在大殿中听户部及司农寺提出的办法。

“陛下,赈灾粮只可解一时之急。但若明年、后年再度干旱,粮食收成、百姓安危就是大问题。”户部侍郎裴忠恒言辞恳切。

司农寺少卿郭巧永上前两步禀道:“陛下,去年乃丰年,赈灾粮足够解西北一时之患。但如裴大人所言,此计只解燃眉之急,要达长久抗旱需从长计议。”

齐郧眼中布满血丝,疲乏地问:“两位爱卿有什么好的计策?”

郭巧永与裴忠恒对视一眼,说道:“我朝历来有干旱之症,却总是致使田毁人亡后方解症。臣查阅史书,记载抗旱用的代田法、兴修水渠。修水渠的人力物力时间消耗太大,一年两年并不能建好,还是需要下派官员,去教会百姓代田法。如此,几年后,两法齐头并进,西北的隐患就能安稳解决。”

下派官员,在京城的京官,没几人想去西北那贫瘠地方,就算圣旨不可违抗,此去山高皇帝远,谁也不能保证此人能负责整治。

那么下派官员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齐郧看他们气定神闲的模样,当是早就定好的人选:“两位爱卿觉得派谁前去合适?”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