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康复训练
第38章康复训练
张叶轩正在准备早餐,李鹏程带着晨晨和麦子在院子里晨练——这是医生建议的康复训练,对晨晨的脑瘫症状有帮助。
“再来一圈就好,”李鹏程耐心地鼓励,“注意呼吸。”
晨晨小脸通红,步伐有些不稳,但坚持着:“我可以的。”
这样的晨练已经成为日常。自从医生建议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晨晨的肌肉协调性后,李鹏程就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
学校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晨晨的成绩中等,但在拼图和逻辑游戏上展现出惊人天赋。最让他们欣慰的是,晨晨交到了几个好朋友。
四月的家长会上,班主任特意留下他们:“晨晨最近在数学竞赛中得了二等奖。我们建议他参加校队的逻辑思维训练。”
“会影响康复训练吗?”张叶轩担心地问。
“不会,”老师微笑,“反而可能有帮助。”
于是,每周两次的逻辑训练加入了日程表。令人惊讶的是,李鹏程发现这些训练确实对晨晨的协调性有改善。
“大脑神经可塑性,”一天晚上,李鹏程若有所思,“也许我们可以开发一套结合认知训练和物理康复的系统。”
张叶轩眼睛一亮:“就像你当年的康复系统升级版?”
说干就干。他们开始利用晚上的时间研究新系统,晨晨成了第一个测试者。
“这个游戏要同时用脚踏板和手部操作,”李鹏程解释,“训练协调性。”
晨晨专注地操作,虽然开始时很困难,但进步很快。
五月,系统初步完成。他们联系了福利院,愿意免费提供设备和培训。
“以晨晨的名字命名吧,”张叶轩建议,“晨星系统——给特殊孩子们带来曙光。”
第一次去福利院安装系统时,晨晨主动要求一起去。
“我想帮小朋友。”他认真地说。
看到晨晨熟练地演示操作,其他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一个坐轮椅的小女孩小声问:“你真的以前也走不好吗?”
晨晨点头:“现在好多了。坚持就会好。”
回程的车上,晨晨异常安静。快到家的时候,他突然说:“我长大了要当医生,帮更多小朋友。”
张叶轩和李鹏程相视一笑:“好,我们支持你。”
夏天来了,实验室的年轻研究员们组织了一次郊游。浩浩荡荡三辆车,载着团队成员和家属前往郊野公园。
野餐时,小雨带着两岁的女儿来找晨晨玩。小女孩踉踉跄跄地追着麦子,晨晨小心地跟在后面保护她。
“像个大哥哥了。”李鹏程轻声说。
张叶轩微笑:“本来就是。”
下午的团体游戏中,有一个需要父母孩子配合的环节。当主持人说“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时,晨晨犹豫地看向两人。
李鹏程和张叶轩同时起身,一左一右握住他的手:“走吧,我们是一队。”
比赛要求用绷带将三个人的腿绑在一起前进。晨晨的平衡能力不好,开始时总是摔倒。
“不急,”张叶轩安慰他,“慢慢来。”
“一二一,”李鹏程喊着节奏,“跟着我。”
经过几次尝试,他们终于找到了节奏,虽然速度不快,但稳稳地走到了终点。到达时,全场响起了掌声。
那天晚上,晨临睡前突然说:“今天最开心。”
“因为赢了比赛?”张叶轩问。
晨晨摇头:“因为我们都在一起。”
暑假开始了。他们带晨晨回山西老家,看项目的实施情况。县城医院里,“晨星系统”已经帮助了十几个孩子。
一个脑瘫女孩的妈妈红着眼眶拉住他们:“谢谢你们...小美现在愿意尝试走路了。”
晨晨悄悄走到小美身边,拿出自己带来的拼图:“一起玩吗?”
两个孩子在康复室里专注地拼图,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回北京前,他们去了趟平遥古城。古城墙上,晨晨坚持要自己走完全程。
“累吗?”李鹏程问。
“累,”晨晨擦汗,“但要坚持。”
张叶轩突然想起多年前,李鹏程康复时也常说这句话。爱和坚持,就是这样代代传递的吧。
八月的一天,暴雨突至。他们被困在家里,决定举办家庭拼图大赛。三人各选一幅一千块的拼图,看谁先完成。
云朵优雅地巡视,最后选择蹲在晨晨旁边——它总是偏爱拼图最快的人。麦子则不安分地来回走动,试图“帮忙”。
最终晨晨第一个完成,李鹏程第二,张叶轩笑着认输:“看来我更适合做饭。”
“爸爸做饭最好吃。”晨晨认真地说,小心地把自己的拼图分出一部分,“我们一起拼最后的。”
窗外雨声淅沥,室内温暖安宁。三颗脑袋凑在一起,共同完成最后的部分。这一刻,没有特殊需要儿童,没有康复训练,只有一家人做着最普通的事。
暑假结束时,晨晨的体检结果显示进步明显。医生惊讶地问:“你们做了什么特别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