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一事接一事
第15章一事接一事
审查风波过去后,实验室迎来了难得的平静。春末夏初,校园里的梧桐树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树叶在实验室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国际医学研讨会发来了邀请,”林小雨将一封邮件打印件放在桌上,“下个月在杭州举办。”
张叶轩从电脑前擡头:“又是研讨会?我们刚从那堆破事中喘过气来。”
“这个不一样,”林小雨强调,“组委会有意将我们的多模态算法作为示范项目推广。”
李鹏程接过邀请函看了看:“可以去,但需要先完善临床验证数据。”
“医院那边我已经联系了,”林小雨显然有备而来,“王主任说可以优先安排我们的临床试验。”
张叶轩惊讶地看着她:“你什么时候...”
“上周你们去上海的时候,”林小雨得意地笑,“总不能老是等指示办事吧?”
临床试验比想象中复杂。虽然算法在理论上完美,但实际应用中却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最棘手的是,不同医院的设备差异导致数据采集标准不一。
“这样不行,”张叶轩frustration地扔下笔,“每家医院的数据都要单独校准,工作量太大了。”
李鹏程沉思片刻:“或许可以换个思路——开发一个自适应校准模块。”
新的方向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整个五月,实验室几乎成了第二个家。常常是外卖盒子堆在角落,咖啡机24小时运转,每个人眼里都带着血丝。
一个深夜,张叶轩在连续工作了18小时后,终于撑不住趴在桌上睡着了。李鹏程轻轻给他披上外套,关掉他桌上的台灯。
“你先回去休息吧,”他对还在加班的研究生说,“剩下的我来。”
实验室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李鹏程偶尔起身冲咖啡的声音。
凌晨三点,张叶轩迷迷糊糊醒来,发现李鹏程还在工作,侧脸在屏幕光线下显得格外专注。
“几点了?”他声音沙哑地问。
“还早,”李鹏程转头看他,“继续睡吧。”
张叶轩摇摇头,挣扎着坐起来:“陪你。”
他们并肩工作到天亮,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实验室时,自适应模块的核心代码终于完成。
“成功了...”张叶轩长舒一口气
李鹏程伸手揉了揉他的头发:“去睡会儿吧。”
“一起。”张叶轩拉住他的手。
他们在实验室角落的沙发上挤着睡了两个小时,醒来时发现身上盖着林小雨悄悄留下的毯子。
六月初,自适应模块通过测试,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杭州研讨会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有个问题,”林小雨在准备会议材料时说,“组委希望你们分别做报告,而不是联合演讲。”
“为什么?”张叶轩皱眉。
“说是要突出个人贡献,”林小雨犹豫了一下,“可能还是担心你们的关系会影响专业形象。”
李鹏程表情冷了下来:“要么一起讲,要么都不去。”
“但这是个好机会...”
“原则问题。”李鹏程态度坚决。
最终组委会妥协了,但要求他们的报告“更加专业化,减少个人色彩”。
杭州的夏天湿热难耐,研讨会会场却冷气十足。张叶轩和李鹏程的演讲被安排在第二天上午,会场座无虚席。
演讲很成功,提问环节却出现了意外。一个中年学者起身,语气尖锐:“我注意到你们的临床试验数据主要来自合作医院,是否存在数据偏好问题?”
张叶轩正要回答,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而且你们是情侣关系,如何保证研究分析的客观性?”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台上两人身上。
李鹏程拿起话筒,声音冷静:“关于数据来源,我们已经与多家医院建立合作,数据多样性有充分保证。至于第二个问题...”他顿了顿,“我们的关系只会让彼此更加严格要求,因为不想让对方失望。所有数据和分析都经过第三方验证,随时接受质询。”
回答赢得了一阵掌声,但质疑的气氛已经弥漫开来。
午餐时,他们明显感觉到一些学者的疏远。只有几个年轻研究员主动过来交流,表达支持。
“别往心里去,”一个来自斯坦福的华裔学者安慰他们,“学术界就这样,总有保守派。”
张叶轩苦笑:“没想到这么难。”
“值得就好。”李鹏程一如既往地淡定。
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他们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一个资深教授公开质疑他们的方法学:“这种跨模态融合缺乏理论支撑,更像是工程技巧而非科学突破。”
张叶轩忍不住反驳:“我们有完整的数学证明和临床验证...”
“年轻人,”教授打断他,“科学不是靠数据堆砌的。”
讨论不欢而散。回酒店的路上,两人都沉默不语。
夜晚的西湖边,微风稍稍驱散了白天的闷热。他们沿着湖边散步,各怀心事。
“有时候真累。”张叶轩突然开口。
“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