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先收个奖励∽
第14章先收个奖励∽
论文引发的热潮渐渐平息,但学术圈内的关注却持续发酵。杨老师将他们叫到办公室。
“斯坦福的史密斯教授又发来了邀请,”她将邮件打印件推过桌面,“这次是正式的合作研究邀请,为期两年。”
张叶轩的心微微一沉。他看向李鹏程,发现对方正专注地阅读邮件内容,表情难以捉摸。
“你们怎么想?”杨老师问。
李鹏程擡起头:“我们需要时间考虑。”
“当然,”杨老师点头,“不过要尽快给我答复。另外...”她顿了顿,“学校想为你们组建一个独立实验室,由你们主导一个医疗研究团队。”
回出租房的路上,两人沉默不语。秋夜的北京已有寒意,张叶轩下意识靠近李鹏程,感受着他身上的温暖。
“你怎么想?”最终还是张叶轩先开口。
“你想去吗?”李鹏程反问,一如既往。
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长。张叶轩深吸一口气:“我想去,但不是现在。我们的研究刚有起色,国内有更多的临床数据和实践机会...”
“而且杨老师需要我们。”李鹏程接话。
张叶轩点头:“你呢?”
“我答应过,去哪里都一起。”李鹏程握住他的手,“你在哪,我就在哪。”
决定很快做出。他们婉拒了斯坦福的邀请,但接受了合作研究的提议,只是将形式改为远程协作和定期互访。学校为他们准备的实验室在新建的科研楼顶层,宽敞明亮,设备先进。
挂牌仪式那天,杨老师笑着将钥匙交给他们:“现在是真的'鹏程轩实验室'了。”
张叶轩耳根发热:“老师,这名字...”
“很适合。”李鹏程接过钥匙,嘴角微扬。
实验室组建并不容易。招聘研究人员、申请经费、规划研究方向...所有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常常是李鹏程在会议室面试申请人时,张叶轩在办公室熬夜写项目申请书。
一个周五深夜,张叶轩又一次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李鹏程结束视频会议回来,看到他枕着项目书睡得正熟,电脑屏幕还亮着未完成的ppt。
李鹏程轻轻拿走他手中的笔,小心不惊醒他。他注意到张叶轩眼下的阴影,心里泛起一阵心疼。这两个月来,他们都太拼了。
“嗯...你回来了?”张叶轩还是醒了,揉着眼睛坐起来,“几点了?”
“快两点了。”李鹏程抚摸他的头发,“怎么不回宿舍睡?”
“那个ppt还没做完...”张叶轩迷迷糊糊地去摸鼠标。
李鹏程按住他的手:“明天再做。现在回家。”
“可是——”
“没有可是。”李鹏程语气坚定,“你需要休息。”
回到出租房,李鹏程罕见地主动煮了面。热腾腾的汤面下肚,张叶轩终于清醒了些。
“我们太急了,”李鹏程看着他,“不必所有事都亲力亲为。”
张叶轩叹气:“但实验室刚成立,什么事都得把关...”
“招个助理吧,”李鹏程建议,“杨老师推荐了几个博士生。”
第二天,他们面试了杨老师推荐的学生。最后一个进来的女生叫林小雨,短发利落,眼神明亮。她的简历很出色,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对医疗ai的理解。
“你为什么想加入我们?”张叶轩问。
林小雨微笑:“因为你们的研究很有意义,而且...”她顿了顿,“我看过央视那个采访。你们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他们当场录用了林小雨。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林小雨不仅能力强,而且极其细心,很快将实验室的日常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了助理的协助,他们终于能专注于研究本身。十二月初,多模态影像融合算法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最后的测试阶段,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数据不一致。”张叶轩皱眉看着屏幕,“临床数据和模拟数据对不上。”
李鹏程检查代码:“算法没问题,可能是数据源的问题。”
他们联系了合作医院,却得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由于系统升级,部分历史数据格式不兼容,需要重新整理。
“需要多久?”张叶轩问。
“至少一个月。”数据科的医生说,“而且年底事多,可能更久。”
这意味着项目进度将严重延误。更糟糕的是,国际ai峰会明年三月举办,他们计划在会上展示最新成果。
“要不先用水库数据?”林小雨建议,“虽然不如临床数据理想,但至少能保证进度。”
张叶轩摇头:“我们要做的是能实际应用的系统,不能将就。”
李鹏程一直沉默,突然开口:“我们去医院。”
“亲自去整理数据。”李鹏程说,“总比干等强。”
合作医院的数据中心比想象中还要混乱。老系统升级导致大量数据需要手动转换格式,而年底人员短缺,根本忙不过来。
“你们确定要帮忙?”数据科主任很是惊讶。
“我们的项目等不起。”张叶轩已经坐下打开电脑。
于是接下来的两周,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在医院数据科帮忙整理数据。工作枯燥而繁琐,但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