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铜锌合金的制备
《天工开物》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并非毫无了解。
但对它的理解也仅限于这是一本某个古代科学家的著作,仅此而已。
甚至对他的作者都知之不详。
这很正常,因为自互联网时代以来,铺天盖地的信息给予了我们便捷性,但也剥夺了我们的耐性。
对于一些农业和手工业的从业者或者说研究人员来说,《天工开物》是不可多得的典籍。
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只是个名字而已。
直到今天,他们才知道这本书的强大之处!
还是那句话,任何东西,只要出圈了就有可取之处!
而《天工开物》不仅仅是出圈那么简单,甚至称它改变了十八世纪整个世界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这样的称赞,何其之高?
宋应星出生于明末时期,虽然依旧是封建时期的王朝,但民智已经得到开化,更何况他本人就是坚定的科学主义者。
多少也知道大明并非世界的中心,在大明之外,还有海洋,海洋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集合体,统称为世界!
当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为的不就是宣扬大明国威吗?
可是他当初写书的时候,想的是能在大明流传个一两代,影响那么一两代人也就足够了。
可谁知,这本书竟然这么能打,直接流传到了三百年后,流传范围更是遍布世界。
早知道.当初写书的时候就更认真一点啦,毕竟是要被世界各国人民观看的,不能堕了我华夏泱泱大国的威名。
“先生,《天工开物》能帮到华夏,能帮到世界的农业和手工业者,实乃应星之幸,多谢先生告知。如今,应星此生无悔也!”
当年大明灭亡之后,宋应升服毒殉国,他为何没有?而是找了一个地方隐居?
归根到底,还是那三个字——不甘心!
他自幼便聪慧,博闻强记,才几岁的年纪就能作诗写文,有过目不忘之能,乃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
本以为此生能凭借这一身才华做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
可谁承想,他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尤为坎坷。
二十九岁便中了举人,随后接连两次会试均不中,一直蹉跎到了三十三岁,依旧是个举人。
从此就断绝了科举的念头,但也在心中埋下了自我怀疑的种子。
直到他发掘出自己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兴趣和天赋,先后写出了《天工开物》《谈天》《论气》《观象》《乐律》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