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卢循之乱
南海郡,原本风和日丽的天空骤然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风云突变!
经过将近两年的喘息,卢循趁东晋朝廷内部的混乱起兵。他的军队如汹涌的潮水般迅速扩张,其势汹汹,大有席卷天下之意。卢循制造的这场叛乱,给东晋朝廷造成了将近10年的大动乱。
桓玄当政、准备篡位前夕,为稳定局势,采取了安抚策略,任命孙恩的妹夫卢循为永嘉太守。
但卢循表面接受任命,暗中却四处侵扰。他为非作歹、行劫施暴,背地里暗暗发展五斗米教的势力,甚至带兵从临海进犯东阳。完全是一伙披着朝廷衣冠的土匪!作为朝廷正式委任的太守,卢循带领五斗米教的信众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能在卢循心里,也不觉得自己是朝廷的官员,觉得自己是五斗米教教主或者土匪头子更真切一些。
而卢循作战方法也更像是个土匪。他秉承能打的过,就抢光你的财物;打不过就跑的远远的。他也没有他小舅子孙恩的理想和抱负,孙恩起码还能算是个文化人,这个卢循最多就只能算是一个鼠辈。
404年,刘裕京口起义,在正面战场对战桓玄。这个时候,卢循就在浙江一带趁机烧杀抢掠,把当地闹得不得安宁。刘裕实在看不下去,稍微发了点兵征讨卢循。刘裕的兵还没有到,卢循就自己先跑了,而且跑的远远的,一口气乘船逃到了广州,才觉得自己稍微感觉安全了。是不是当年刘裕浑身是血,一个人追砍几千个五斗米教信众的场面吓着他了,他完全不敢跟刘裕在正面战场对抗。
405年初,刘裕正在建康复立晋安帝司马德宗,并逐渐掌握了东晋朝廷,他被任命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职。
刘裕的这三个官职看似很杂乱,但是可以理解为他把一切的权利都抓到自己手上。
第一个官职,侍中。字面理解是服侍中间那个权力最大的皇帝,延伸为侍奉皇帝左右,皇帝的衣食起居都可以常伴左右。上朝时,站在皇帝身边;朝廷的任何事情,侍中都可以发表意见;同时侍中还有审核诏令、诏书的权利,如果发现诏书有问题,侍中可以提出意见,并要求修改。由于当时的皇帝司马德宗是一个白痴,因此这个就相当于朝堂之上的所有事情都是由刘裕说了算。
第二个官职,车骑将军。可以理解为军事的最高统帅。在和平时期,车骑将军可以统领大量的军队,并负责军队的指挥和调度。在战争时期,车骑将军可以率领部队出征,参与对外的征战以及对内的平叛等军事行动。车骑将军还有资格参与朝廷的最高军事决策讨论,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车骑将军还有人事举荐权利,可以举荐一些自己认为有才能的人去军中和朝廷担任职务。有了这个车骑将军,刘裕把军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个官职,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个是只有魏晋南北朝才有的一个职务。从字面理解,就是都督内部的军事,都督外部的军事;具体来说就是,对内统领禁军,对外节制大部分地方军权。这个官职就厉害,对内关系到皇帝的安危,对外能调动全国的军队。
有了这三个官职,刘裕虽然控制住了东晋朝廷,但是人也就忙了起来。朝廷上下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过问。
因此,身处建康的刘裕看到身在广州的卢循到处闹事,也是头疼。发兵讨伐,又太过遥远;不发兵讨伐,卢循在那边又闹的不得安宁。
正在这个时候,卢循派人向东晋朝廷敬献贡品,表达归附称臣的意愿。刘裕看到卢循有想安宁下来的想法,于是也就顺手接受了卢循的归顺,并封他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等职。卢循有了朝廷正式任命的官职,从而得以在广州一带发展并逐渐站稳脚跟。
卢循为了表示忠心,给刘裕送来了益智粽,表明自己是个聪敏人,粽音同忠,合起来大致就是,我卢循是一个聪明人,我从此以后保证对朝廷的忠心,保证对刘裕的忠心。
刘裕给卢循还礼续命汤,这个非常直接。既然你卢循愿意做一聪明的忠臣,那我刘裕就暂时放你一马,你的小命算是保住了。
这一来一回,给卢循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发展时间。但是造反的大脑和土匪的本性是改变不了的。卢循这六年来,就是不停的搜刮民财,招兵买马,发展教众,随时准备着反叛朝廷。如果成功,当个南朝的皇帝;如果失败,则做个偏安一角广州的皇帝。这么一盘算,卢循怎么做都不会吃亏。
410年,刘裕从建康发兵向北攻打南燕,让卢循看到了机会。他认为此时东晋内部空虚,于是决定从广州起事,向北进军建康。这次卢循起兵叛乱又是带着自己的姐夫徐道覆一起干。
事情确实如卢循想的那样,当时的东晋朝廷名将不少,但是能打仗的统帅就刘裕一个。当刘裕跟南燕的慕容超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卢循兵分两路,一路自己率领,进犯长沙;一路由徐道覆率领,进犯南康、庐陵、豫章一带。这些地方的东晋官员大多望风而逃,卢循的军队进展顺利。这个时候卢循估计在心里把自己当皇帝的国号都想好了,甚至把那个妃子封为皇后,那个儿子封为太子都在心里琢磨了一遍。
刘裕在北边抽不开身,只好把自己早期投军的好兄弟,镇南将军何无忌搬了出来,让他率先迎敌。这个何无忌能力还不错,对刘裕也是忠心耿耿,早年跟着刘裕也打了很多胜仗,因此被封为镇南将军。这个人如果能活到刘裕建国,估计也能封个侯爵。但是这个何无忌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由于之前跟着刘裕都是每战必胜,因此当自己能单独指挥军队的时候,就过于狂妄自大了。
何无忌从寻阳出兵迎击卢循,由于他轻敌,草率进兵,与徐道覆率领的乱军在豫章相遇,最终寡不敌众,晋军大败,何无忌战死。
自大骄傲的何无忌战死过程大致是这样:
在卢循接手广州刺史的六年,徐道覆早有准备,提前命人在南康山砍伐木材制作船舰,并通过买卖木材的方式掩人耳目,短时间内囤积了大量木材。等到卢循决定起兵,徐道覆迅速用这些木材造舰,很快拥有了强大的舰队。随后,徐道覆率军进攻南康、庐陵及豫章三郡,各郡郡守都弃郡逃走,卢循、徐道覆军声势浩大。徐道覆率军北上准备攻取重镇寻阳,因为寻阳若丢失,其大军就可以顺流而下威胁建康。
江州刺史、镇南将军何无忌得知徐道覆的行动后,决定自寻阳率军抵抗。然而,何无忌的长史邓潜和参军殷阐都强烈反对他的做法,认为当前叛军气势正盛,不可正面对抗,应当据城而守,积蓄精锐与徐道覆对抗,但何无忌没有听从。
于是何无忌率军与徐道覆在豫章正面遭遇。徐道覆命令数百兵士带着强弩登临西岸小山射击何无忌军。恰巧此时西风骤起,吹得何无忌所乘小舰飘向东岸,徐道覆见状命自己的大舰进逼何无忌之舰,何无忌军很快溃败。何无忌面对败局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执节继续督战,最终战死。
何无忌的死震动了东晋朝廷和刘裕,此时刘裕刚灭了南燕国,正在火速南归的路上。寻阳丢失,建康城对面长江无险可守,这个时候刘裕的谋士刘穆之甚至建议刘裕带着晋安帝逃离建康,到江北和刘裕汇合。
但是卢循毕竟不是孙恩和桓玄,他没有啥文化,也没有长远的目光,他觉得自己已经占了大便宜了,开始在占领的区域烧杀抢掠。因此没有命令徐道覆立刻进攻建康,从而错过了入主建康,进而称帝的机会。
缓过神来的刘裕,立即派出自己的亲弟弟荆州刺史刘道规出征平叛卢循。但是这个亲弟弟也是跟着自己就深谋远虑,独自带兵就毫无章法,于是刘道规也被卢循的姐夫徐道覆打败。
接着,不服气的刘毅率两万大军迎战,又被卢循和徐道覆联手击败,两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毅仅率数百残兵败将逃走,给卢循留下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和士兵。
连续打了多次胜仗,卢循和徐道覆合兵一处,气势正盛。徐道覆建议直接进兵建康城;而卢循得知刘裕已经返回建康,心里又浮现出刘裕一个人追砍几千人的场面,心里十分畏惧,想退守寻阳,并拿下江陵,凭借江陵和荆州两个州的地盘对抗朝廷。但是徐道覆认为机会难得,必须一鼓作气拿下建康,两人争吵数月,最终卢循让步,随即率领大军沿江而下,到达秦淮河口。此时刘裕驻军建康城外的石头城。
此时的石头城中,刘裕正在营帐中与将领们商讨军事策略。他眉头紧锁,面色凝重,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随后,他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五虎将王猛、李勇、赵刚、孙毅、陈峰迅速齐聚营帐,个个神情肃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恶战。柳鸣烟也闻讯赶来,站在一旁,目光中透着果敢和坚毅。
“卢循叛军来势凶猛,诸位有何良策?”刘裕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猛率先抱拳说道:“将军,末将愿为先锋,率一队人马迎敌。我定当冲锋在前,杀他个片甲不留,挫挫敌军的锐气!”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勇气。
李勇紧接着说道:“俺也愿随王将军一同出战,定要让那些叛军知道我们的厉害!”李勇生性豪爽,挥舞着手中的双斧,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奔赴战场。
刘裕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不可轻敌,此次卢循之乱,非同小可。这卢循出身世家大族,本应有着光明的前途。然而,其家族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失势,遭受打压,卢循因此心怀怨恨。加之如今局势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他妄图借此乱世之机崛起,实现自己的野心,建立所谓的新秩序。但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灾难。”
“卢循此人,我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年他在孙恩军中就是一个势利之徒,遇见危险总是躲的远远的。这个人没有多大的理想抱负,抢劫财物才是他最喜欢的。此时的卢循叛军人数众多、气势正盛,不能与之正面对抗。我们只需要坚守建康城,卢循必没有破城之策,当其久攻不下,后续物资供应跟不上,卢循这种人必然会逃跑。”刘裕平静地说道。
后续的战事发展果如刘裕所料,卢循在看到拿不下建康城后,决定退守寻阳。但是卢循这个人统兵没有章法,当他下令撤兵的时候,部队就变成了一窝蜂地往寻阳方向溃逃。
刘裕抓住机会,迅速反击。行军途中,遭遇了罕见的暴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给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刘裕看着艰难前行的队伍,大声喊道:“兄弟们,加快步伐,不能让卢循叛军有喘息之机!我们肩负着百姓的期望,必须尽快赶到战场,平定叛乱!”
士兵们在泥泞中艰难跋涉,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的靴子陷入泥中,拔出时带起一坨坨沉重的泥巴,个个满身泥水,但士气不减。
柳鸣烟则在队伍中为士兵们加油鼓劲:“大家坚持住,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尽快赶到战场!胜利必将属于我们!”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给疲惫的士兵们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力量。
终于,刘裕的大军抵达了江州战场。
然而,正如所料,卢循叛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严阵以待。山坡上,卢循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士兵们手持武器,眼神中充满了挑衅。
刘裕勒住缰绳,仔细观察着敌军的布阵,心中已有对策。他联想到当年诸葛丞相命马谡和王平率兵于街亭阻挡张郃的五万骑兵。
马谡不听诸葛丞相的部署,私自驻军山顶,没有当道扎营。
张郃命人断其水源,并放火烧山,马谡大败,最后被诸葛亮所杀。
如今卢循正如当年的马谡,也扎营山上。可是如今连日大雨,山地湿滑,既没有办法放火烧山,也无法断其水源。这可怎么办?
刘裕努力思索着《卧龙凤雏韬论》中的篇章。突然他想到了其中一句话: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不拘泥于套路,不受制于形式;随形就势,随心所欲,策略随心而发,一草一木,山川、冰河则都可为其所用。
想到这里,刘裕有了办法。如今大雨过后,平原之上,尚且行军困难,更何况那些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