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番外3 - 冒认天子 - 丛璧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冒认天子 >

第135章·番外3

第135章·番外3

刘范目瞪口呆:“……”

分化五斗米教信众,令张鲁向朝廷投降。这显然是打压而后招安的路数!

从先前的剿灭贼寇,到招降“能臣”,在这位年轻的陛下这里,好像根本无需经过太多的思考。

统治者的自信,让他不必因五斗米教特殊的统治教众方式而感到惶恐,不必上来就为张鲁打上图谋不臣的名头,只需要考虑——

对方于他而言,是否有用。

既然有用,那就先图谋汉中,收获这位人才。

“可是,陛下!”

“现在不是你喧闹争论的时候。”司马懿冷眼瞥他,打断了刘范刚要脱口而出的话,“你父亲派你向朝廷为他的办事不力而请罪,那就烦请你,拿出请罪的态度来。”

刘范立时低眉顺眼,闭上了嘴,唯恐自己又被这阴险的年轻人所骗,因他一句激将法,吐露出了不该说出的东西。

他也忍不住在这瑟缩的表现中心头惶惶,不知陛下到底对于蜀中的情况知道多少,更不知,陛下若真能收服张鲁,又会在随后做出怎样的应对。

父亲刘焉虽然把他派了出来,却好像真的小看了陛下!

小看他太多了!

他刚想到这里,又竖起了耳朵,面露警惕。

只因座中诸人里,有人已先开了口:“陛下要收复张鲁,必先破除他这政教合一的地位。汉中百姓之所以信仰天师道,与昔年冀州百姓推崇太平道,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只需五斗米的入教捐资,便能得到上方庇佑,授以汤药食水,教以规矩法令,说来也划算。”

张燕听着荀攸答话,接道:“但说是划算,实际上的情况……教众付出的何止是五斗米,还有本身的劳力,这才是最大的一笔支出。”

可他们既为生活所迫,无法通过其他的途经获得稳定的生活,又为何会觉得以这种方式把自己出卖给天师道,是亏本呢?

宗教的精神寄托还能让他们暂时忘记世俗的烦忧。这就够了。

朝廷对于蜀中汉中这样的地方,本就鞭长莫及,正给了张道陵祖孙三代发展天师道的机会。

若是往日的张燕,必定说不出这样的一番话来,但他如今被洛阳招收太学生一事弄得压力倍增,看书都不敢再有敷衍,再加上他自己便有亲身经历,竟也说得头头是道了起来。悦厦

一想到因黄巾与天师道鬼众的某些相似之处,这收复汉中的大任,或许能落在他的头上,张燕顿时精神一振,继续说了下去:“既然如此,要如荀军师所说破他们的政教合一,无外乎就是两点,一是让他们这些人知道,陛下所治之处,百姓已不是昔日那般生存不易,二是让他们看到,张鲁给的东西,也没那么多……”

当然,他才不是只因为从龙之功的巨大利益诱惑,就对陛下马首是瞻,再不当那乱民的!

司马懿疑惑地往张燕那边看了一眼,不知他干嘛说着说着,又忽然窘迫了起来。

但这会儿也不是计较这个的时候。

他道:“可若要让汉中百姓知道这个道理,陛下要做的,绝不是一味赏赐富民,而是让他们自己明白这差别。”

“此前因董卓为祸的缘故,关中百姓自斜谷道向南逃向汉中,如今长安重建,或能令一部分远逃之人折返,随后令关中近况经由口口相传、呼朋引伴,遍及汉中。但……”

“这还不够。”刘秉笃定地说道。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天师道把控汉中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会被张鲁察觉出异常,截断消息门路。

而对这些连赎罪修路这样的规则都已愿意遵从的天师道信众来说,哪怕关中已有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也未必会信的。

朝廷的施恩,在多年苛政加税之后,也更像是摆设陷阱的前奏。

刘秉当然可以向汉中蜀中方向,发出对逃难人士中某些贤才的征辟,通过他们的名望来传达关中有变的信号,但这还远远不够。

荀彧沉吟片刻,答道:“给予之道,不在多,而在恰当。欲治汉中,也需以阳谋徐徐图之。臣倒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

刘秉深知荀彧脾性。他与郭嘉自冀州来洛时,便是先思虑再三,自觉在御前有话可说,方略能应时需,这才前来拜见,如今也是如此。这句“不知是否可行”,说得有些谦逊了。

“荀卿但说无妨。”

荀彧答道:“数月前陛下令工部改良纸张时,曾提出过一条明确的方向,就是以竹木为纸。”

刘秉点了点头。

要不说史子眇的名号好用呢,反正这些个搞炼丹术的道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古代的科学家,各种发明创造都能往他的头上套。

指南针的发明,可以说是道人要入山采药,防止迷失方向,需要一个比指南车和司南更为便携的东西。

造纸术的继续改进,也可以说是为了制作更为耐用坚韧的黄纸用来画符!

有蔡伦改进造纸术在先,刘秉所提出的这一条建议,并没有那么难实现。

工部那边得到的限期是一年,可事实上,早在半月前,他们就已拿出了一份优于先前的产物,送到了御前。

作为尚书仆射的荀彧,同样见证了这份崭新的纸张。

他在此时提及此物,显然不是为了向其他人告知一下进度。

荀彧徐徐说道:“汉中,盛产竹木。竹木运载于船筏之上,顺汉水而下,可至荆州。荆州宗贼初定,流民入籍者实多,除却分田耕作之人,余下的仍有诸多待业之人,可将竹木于荆州就地制作成纸,送向洛阳。这造纸之术,无外乎熟能生巧而已,不仅荆州新入籍的百姓能做,荆南蛮夷也能做。”

“而陛下要做的,只是两件事。一件,是让荆州派遣专人赶赴汉中采购竹木,一件,是下一道圣旨。”

这道圣旨,不是向汉中发出的,而是一道向天下人发出的旨意。

……

自议事结束,那从蜀中来到洛阳的刘范,就被找了个理由禁足在了住处,消息只进不出。

他在此地急得团团转,却还是没有合适的办法让人将消息传回益州,叫父亲好生应对,只收到了朝廷发出两道敕令的消息。

一道正是荀彧所说的面向天下的旨意,乃是当今天子发出的《以纸代简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