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去京城!
老杨回去后没两天,陈兴平就接到了县机械厂刘厂长亲自打来的电话。
“兴平!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杨部长回去后亲自打的招呼,上头一路绿灯!你的那个卫生巾生产线项目,批了!完全按照你的想法来!”
陈兴平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太好了!厂长,这次真多谢您了!”
“谢我干啥,是你自己本事大,入了杨部长的法眼!”刘厂长哈哈笑着,随即语气稍微正经了些,“不过兴平,厂里这边呢,也有点小条件。你看啊,这单独开一条生产线,占用人手、机器、材料,肯定会影响厂里本身的生产任务。所以上头的意思是,这前期投入的成本,包括材料研发、设备改造、人工这些,需要你先垫付一部分。等以后产品出来了,见了效益,再从利润里扣还给你。你看……”
陈兴平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爽快答应:“厂长,这没问题,合情合理。该我承担的部分,我绝不推辞。只要厂里全力配合技术支持就行。”
他深知,有投入才有产出,这点风险他担得起。
更何况,有了杨部长这层关系和厂里的正式立项,后续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痛快!我就喜欢跟你这样的明白人打交道!”刘厂长更加高兴了,“那行,你尽快把更详细的设计图纸和材料要求送过来,我让厂里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组成个小组,专门配合你!”
“好!我尽快整理好送过去!”
挂了电话,陈兴平心情大好。晚上回家,吃饭的时候,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林允棠。
“真的?批下来了?”林允棠正在给安安喂米糊,闻言惊喜地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这么快?那位杨领导说话这么管用?”
“嗯,老杨能量不小。”陈兴平笑着点头,夹了一筷子菜放到她碗里,“厂里也答应了全力支持,就是前期投入需要我们先垫一部分。”
“垫钱是应该的,哪能光让公家出钱。”林允棠很是明事理,她对丈夫的事业充满信心,“这下好了,等你把机器弄出来,我这边夜校也快学完了,正好能帮上忙!”
“是啊,以后你就是林厂长了。”陈兴平打趣道。
林允棠脸一红,嗔怪地看他一眼:“瞎说什么呢……我就是帮你打打下手。”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对了,”陈兴平想起另一件事,“月初市里那个座谈会,老杨点名让我去。这一去估计得三四天。我想着,要不你跟我一起去吧?四九城,首都,咱们还没一起去过呢。”
“我?我也去?”林允棠愣了一下,有些心动,但又放心不下,“那安安怎么办?她还这么小……”
“让爹娘带几天没事的。娘带娃比咱们有经验。”陈兴平劝道,“咱们结婚到现在,还没真正二人世界出去走走呢。正好趁这个机会,我带你去首都看看,看看故宫。”
林允棠被他说得越发心动。
四九城啊,那可是大人物住的地方!
哪个中国人不想去看看?
她犹豫了一下,看着丈夫期待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那……那行吧。我去跟娘说,让她多费心几天。”
“哎!这就对了!”陈兴平高兴地握住她的手。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陈兴平忙着整理技术资料交给机械厂,又安排好合作社和家里的一切事宜,特别是嘱咐武奇和几个得力帮手看好鱼塘和养殖场,有事随时打电话到市里招待所。
林允棠则给安安准备了好几天的口粮和换洗衣服,细细地交代婆婆各种注意事项,虽然放心,但临走前还是抱着闺女亲了又亲,依依不舍。
终于到了出发的日子。
两人坐上了通往四九城的绿皮火车。
找到自己的硬座座位坐下,林允棠看着窗外缓缓移动的站台,心情有些激动又有些新奇。
她不是第一次坐火车,但和丈夫一起出远门,去往首都,这还是头一遭。
“兴平,四九城真的很大吗?比省城还大?”她忍不住问。
“那当然大得多!那可是首都!天安门广场老大了,故宫里房子多得数不清,还有颐和园、长城……”
林允棠听得入神,眼神里满是向往:“不知道那里的人都穿什么……听说首都的姑娘都穿得特别时髦,百货大楼里都是最新款的衣服。我这次去了可得好好看看,学学人家是怎么打扮的,以后咱们的产品包装、设计,说不定也能用上。”
陈兴平看着她那认真盘算的小模样,觉得可爱极了,忍不住凑过去在她脸颊上亲了一口:“我媳妇最好看,穿什么都时髦!”
林允棠吓了一跳,赶紧推开他,脸红红地看了看四周,小声啐道:“要死啊你!车上这么多人!”
陈兴平嘿嘿直笑。
火车哐当哐当地前行,沿途的风景从熟悉的农田逐渐变得陌生。
旅途漫长而枯燥,两人靠在一起说着悄悄话,看看书,倒也不觉得太难熬。
中途一个大站停靠后,车厢里上来不少人。
很快,几个穿着“的确良”衬衫、背着军挎包、看起来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吵吵嚷嚷地找到了他们旁边的空位坐了下来。是三男两女,一看就是城里来的知青。
他们一坐下,就叽叽喳喳地聊开了,声音不大不小,但在这相对安静的车厢里显得格外清晰。
一个梳着分头、戴着眼镜的男青年率先开口,语气里满是抱怨:“唉,总算挤上来了!这破车慢死了,还得坐一天一夜才能到那个什么破县!听说那边穷得叮当响,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
旁边一个剪着齐耳短发的女知青附和道:“就是!要不是为了响应号召,谁愿意去那种穷乡僻壤啊!想想以后要跟那些满身泥腿子的农民一起干活,我就浑身难受!他们估计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吧?”
另一个脸盘稍圆、扎着两个小辫的女知青则显得“乐观”一些,或者说更天真一些:“哎呀,小红,别这么悲观嘛!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咱们去了是传播知识、带去文明的!要帮助那些落后的乡亲们摆脱贫困!这可是光荣的使命!”
那个叫小红的短发女知青撇撇嘴:“得了吧,小娟,你说得好听!到时候天天挑粪种地,看你还光荣不光荣!我听说那边夏天蚊子多得能咬死人,冬天冻得要命,吃的都是粗粮窝头,想想都可怕!”
一个一直没说话、看起来稍微沉稳点的男知青推了推眼镜,开口道:“困难肯定是有的。但这也是我们了解国情、磨练意志的好机会。主席说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们要放下架子,和农民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最开始那个分头男青年嗤笑一声,“李卫东,你就别说这官面文章了。跟那些思想落后、卫生习惯又差的农民有什么好打成一片的?要我说,咱们去了,就得拿出点城里人的样子和本事来,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是先进!别被他们同化了!咱们是去改造他们的,不是被他们改造的!”
“王伟说得对!”小红立刻表示支持,“咱们可是高中生,有文化有知识!去了就得干出点成绩来,让那些乡下人瞧瞧!说不定还能弄个先进典型,早点回城呢!”
几个人叽叽喳喳,言语中充满了对即将前往的农村的鄙夷、对农民群体的轻视,以及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不切实际的“救世主”心态。
陈兴平和林允棠就坐在他们旁边,把这些话听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