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如果她的神情既天真又哀愁。
第102章如果她的神情既天真又哀愁。
杀青那天是个阴天。
梁以曦拍宋芙初进宫的三场戏。一场室内,两场外景。
这部分的剧情月初那会就拍好了,这回只需补几个镜头。蒙音在重华殿拍幼帝继位的场面戏,这场临时性的补拍就交给了副导演和这段时间一直跟着拍的苏瑶。
宫门前的御道洒了水,拍出来有种混青的质感。
云层积得厚,镜头也灰蒙蒙。
宋芙跟着两名宫女往芸芳殿走。
雪青色的裙裾边金桂满枝,宫绦上坠着团纹样式的锦鲤抱尾,活灵活现。
金玉满堂,实实在在的好寓意。
宋姬步子不快,就是走得不专心,四处打量着瞧,仓促学的规矩也忘了。
宫女扭头低声催促,宋芙提裙小跑跟上。
少女脚步轻盈,远远瞧着,富贵又端丽。
其实看得并不仔细,稀里糊涂的,也有点三心二意。
刚进宫的宋姬品阶最低,是不允许有什么注目停留的功夫的。
日后的宋贵妃,就算宫门前站个大半天,也没人敢上前问一句。
不过,低也有低的好处,言行举止并不会太惹人注意。
宋芙小声询问落后半步的婢女,宫里头有点心吗。婢女笑笑,神色如常,说有的。
是一盘还算新鲜的石榴。
熟透了的石榴,颜色也斑驳。底下侧边一道裂口,不算大,但深,露出来的石榴籽,红得像结了痂的血痕。窗棱格子下的光照进来,再敷上一层金粉,异样的奢靡,金碧辉煌又死气沉沉。
宫里是最讲究的。
再末位的嫔妃,桌上也得摆着十足的好兆头。管它新不新旧不旧。
这两年尤其讲究。
太子早夭,皇帝生了场大病,之后便一直用着丹药。宫里新建的道观数量都快赶上后妃居所了。皇帝的身体也确实慢慢好起来,前年便开始选新人,只是断断续续选了两年,也没听说后宫诞下什么皇子公主。
一盘石榴从午后剥到日暮,传膳的小太监还是不见踪影。
巨大的阴影从宫檐一角扑下,周遭的声音也好像突然间就小了下去。
日落了。
宋芙饿得身上都有些发冷。
立在墙角的婢女眼观鼻鼻观心,足足站了好几个时辰,不声不响。
“你饿吗?”宋芙忍不住,扭头小声。
婢女擡头,一张模糊的面目,笑意模糊,语气也模糊:“宋姬且等等。”
宋芙垂头不言语。
瞥见桌角崭新的烛台,她站起来想了想,转身便朝屋内走,准备挨个点上这偏殿里的所有蜡烛。
明黄的光焰映着浓浓暮色,照出一尺见方的地。
点蜡烛这样的事,对初到陌生之地的宋芙来说,也足够打发时间。
暖莹莹的光左摇右摆,风不知道哪里送来的,忽紧忽慢。她每个都凑近瞧,很新奇似的。宫里的蜡烛有股檀木香,听说也是道观里日日贡的,闻了静气凝神。
宋芙闻着倒有些犯困,坐姿却没歪。
粉嫩娇艳的海棠绒花贴着她乌黑浓密的鬓发,十四岁的年纪,规矩一会有一会没,鬓边海棠春睡,跟着她的脑袋一点一点。偶尔醒神,腰背挺直,眼神却迷瞪,走神瞧着殿外黑漆漆的一团,宫灯的影子飘在空中——怕倒是不怕,就是冷得慌。
开春的季候,入夜寒意渗人。
“宋姬,来人了。”婢女轻声提醒。
踢踢踏踏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听着像是一群人。传膳用不着那么多人。
宋芙手忙脚乱。
婢女也赶紧帮她整理衣裙。
传膳太监是和宣旨太监一起到的。
宣旨太监说皇帝邀了皇后去观里听阳明道士诵经,皇后腾不开手安置,就让宋姬暂且住在这芸芳殿。
传膳太监一旁听着,同婢女使了个眼色,眉头一皱。
虽说这临时招幸的宋姬家世颇低,意义却不一样。听说是阳明道士夜观天象卜了一卦,说当今圣上近年新纳的妃嫔数字与坤位相冲,需得再进一名生辰八字都相配的。
找了大半月,才在礼部一名七品郎官家里寻到。
就是年纪太小,要不缓缓?皇后说。皇帝沉思道,先接进宫。
明眼人都看得出,皇后是不大高兴的。不过太子死后,皇后就一直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