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邻居
1倔强的叶赫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努尔哈赤在一步步的壮大,难道他的邻居--明朝和海西女真就眼睁睁的看着?为什么不出手干预?尤其是大明,说好的分其枝、离其势、抑强扶弱呢?
大家误会他们了,不是他们不想干预,而是实在忙不过来!因为这些年明朝和海西女真没干别的,就是忙着互相干架。
明朝和海西女真的恩怨(主要是叶赫部)还要从哈达部内乱说起。
哈达部曾经是女真最强部落,对明朝也最忠诚,明朝封其酋长王台为都督(正一品)、龙虎将军,主持女真事务,很是风光了一阵。
但是,王台死后,哈达部很快就陷入了内部动乱之中。先是王台的长子扈尔干与五子康古鲁争权,扈尔干赶跑了康古鲁。康古鲁跑到了宿敌叶赫部寻求庇护,叶赫部酋长清佳努为了分化瓦解哈达部,把女儿嫁给了康古鲁,大力支持康古鲁搞事。
后来,扈尔干病死了,扈尔干的儿子岱善又和叔叔孟格布禄(王台第四子)争权,两派打得你死我活。康古鲁就趁机回到部落,和孟格布禄结盟一起对付岱善。为了巩固同盟关系,康古鲁甚至出卖自己的色相,与他哥哥孟格布禄的老娘、也就是自己的后妈-温姐通奸(真舍得下血本)。
如果只是这样还好说,明朝也用不着去管,先让他们自己人内斗,等斗得差不多,只剩下一个胜利者时,把这人的官职一封,该干嘛干嘛。
事情坏就坏在,孟格布禄和康古鲁为了战胜岱善,竟然里通外敌,联合叶赫部去打岱善。康古鲁本来就娶了叶赫部酋长的女儿,和叶赫部串通一气,而身为哈达部酋长的孟格布禄则做得更绝,为了拉到外援,竟把自己的子女全都送到了叶赫部当人质。
由此来看,孟格布禄和康古鲁实在是家族的叛徒,部落的内奸。
三方联合对付岱善,岱善当然招架不住,其部族被打得奄奄一息,连自己的老婆都被叶赫部给抢走了。
岱善眼看就要灭亡,如果任由事情发展下去,叶赫部下一步行动必然是回过头来收拾孟格布禄和康古鲁,继而完全吞并哈达部,到那时叶赫部就强大到不可制约了。
我都能看明白,明朝官员自然深知其中的厉害。一开始,他们是想去劝和,但是没办法,软的硬的手段最后都用尽了,孟格布禄和康古鲁这两个二百五就是不听。
看来只能从叶赫部这个祸根下手了,不解决它,哈达部是不会消停的。为此,明朝官员精心设计了个阴谋!
不久后的一天,叶赫部酋长清佳努、扬吉努兄弟收到明朝辽东巡抚李松的口信,说是明朝赏赐他们的敕书到了,并允许他们做生意(之前,因哈达部的原因,叶赫部和明朝关系紧张,被禁止参与马市),让他们尽快到开原城领赏。
清佳努、扬吉努由于这段时间不能和明朝做买卖,部落穷得都快揭不开锅(如果有锅的话),听到消息后很高兴,领着两千人就奔着开原城来了。到了开原城门口,开原守备霍九皋拦住他们不让进:“领个赏,咋来这么多人”?最后通过协商,允许300人进城。
清佳努、扬吉努进城后才发现,原来今天自己不是来领赏的,而是来挨骂的。进城没多久,清佳努、扬吉努的脚跟都没站稳,开原守备霍九皋就开始严厉训斥他们近期的种种不法行为,而且越骂越来劲,最后演变成了脸对脸的破口大骂(奋髯抵近叱之)。
清佳努、扬吉努平生哪受过这种鸟气,想回骂又骂不过,估计是霍九皋骂的实在太难听(霍九皋是武官,骂街水平应该能和市场大妈一较高下),扬吉努一时冲动,就指使手下去砍霍九皋。谁知霍九皋早有准备,就等着你这一手呢,轻松闪过。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四下炮声四起,伏兵尽出,清佳努、扬吉努和他们所带的三百人被赶尽杀绝。与此同时,早就埋伏在城外的明军听到炮声后,也对城外的叶赫部人马发动突袭,几乎全歼了这支部队。
再往后,李成梁马不停蹄,立即整合军队深入叶赫部地盘,攻击叶赫部东、西两城(清佳努住西城、扬吉努住东城)。叶赫部受到这样的突然打击,抵挡不住,没多久就向李成梁屈服,纷纷趴在地上向李成梁发誓:以后再也不找哈达部的麻烦了!
明朝官员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作为后人,今天看了,仍然忍不住叹为观止。其计划之严密,时间之把握,配合之默契、各环节之衔接,都堪称完美!尤其是让对方先动手这种细节问题都安排的如此周全,实在是叫人不佩服不行!想搞阴谋活动的朋友,这个经典案例建议细看。
明朝这次的军事行动效果还是不错的,叶赫部也消停了一阵。那么一阵是多久呢?答案是三年不到。
清佳努、扬吉努被杀后,他们的儿子布寨和纳林布禄继承了酋长位置。经过两年多的休养生息,叶赫部慢慢又恢复了元气。
于是,他们又重新捡起了父亲的遗志,再接再厉地打击哈达部(真是执着),布寨和纳林布禄又联合了孟格布禄(康古鲁已经病死)组团去打岱善。可怜的岱善又被打得一败涂地,要不是明军几次及时赶去救援,他也就彻底歇菜了。
期间,明朝还幻想用努尔哈赤来牵制叶赫部,让岱善把妹妹嫁给了努尔哈赤。但是努尔哈赤当时忙于统一建州女真,无暇顾及海西的事情,不可能为了虚弱的岱善去得罪叶赫部和孟格布禄。不但如此,努尔哈赤还和叶赫部结了盟,娶了纳林布禄的妹妹,顺便说一句,纳林布禄的妹妹就是后来皇太极的老娘。
既然外交手段无效,明朝只好再次挥起军事大棒,又一次拿叶赫部开刀。
看来上次打得还不够疼,这次要让你永世难忘!
明朝这次没玩什么阴谋诡计(想玩,别人也不会再上当),万历16年3月,李成梁统帅大军再次征伐叶赫部。
叶赫部吸取上次分兵的教训,布寨放弃西城,集中兵力于纳林布禄的东城,准备顽抗到底!于是,李成梁把西城焚掠一空,集合所有人马围攻叶赫部的东城。
但是东城很难打!纳林布禄这两三年除了打哈达部外只干了一件事--修城。整个东城分为4层,最外面是用石头垒砌的外城、里面是用巨木组成的栅栏,再往里才是内城,内城是建在一座山上面,纳林布禄把山的四周凿成了又长又陡的斜坡,然后在山顶上再垒石为墙,石墙里面还有一层木栅栏。
真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
虽然整座城看一眼就让人头皮发麻,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来了,就不能轻易回去。明军冒死攻城,花了两天时间突破了外城和里面的木栅栏。但对更难打的内城却一时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是用大炮日夜不停的轰击。由于内城建得太高,大炮也无法抵近射击(坡太陡,大炮不容易拉上去),效果实在有限。
不过,此时李成梁并不十分着急,因为他还有杀手锏,他在等它的到来。
不久后,李成梁等的东西到了,这玩意叫作云梯车。这云梯车跟我们平时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的普通梯子可不一样。首先,它很高,有多高呢?三四层楼那么高(十几米)!立在城下,可以与叶赫部东城的内城平齐;其次,它下面有轮子(一般是六个),可以推着到处走;最后也是最要命的,在它最顶上竟然有一个炮位,可以安置大炮(大炮是怎么放上去的?)
云梯车一拉过来,布寨和纳林布禄害怕了,向李成梁乞降,发誓从此以后做个好人,永远与哈达部和睦相处。李成梁则很大度的接受投降,烧掉了云梯车(毕竟这玩意推来推去很麻烦),并答应把哈达部的敕书分一半给叶赫部,然后班师回朝!此战,明军共斩首五百五十四级。
以上的叙述均出自《明史》和《清史稿》的记载,如果要做个总结的话应该是:李成梁又打了个大胜仗,叶赫部从此以后就要消停了。
但是,真相真是这样吗?
2虚弱的大明
为了表示本人不是在瞎质疑,我先把此战前后的几个事实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叶赫部的东城没有打下来,布寨和纳林布禄既没被打死也没被抓住;
第二、战后,双方签订的协议是哈达部分一半敕书给叶赫部;
第三、叶赫部此后并没有消停,没过多久,布寨和纳林布禄又去打岱善(图岱善如故);
第四、岱善从此以后就消失在历史的记录中。
不知道大家看出了疑点没有?没看出来也没关系,我们一条一条来分析。
疑点一、东城并没有被攻破,叶赫部也未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布寨和纳林布禄为什么要乞降?
这个史书上解释了,是被李成梁用云梯车给吓得。这条还算能说得过去。
疑点二,叶赫部既然战败乞降,为什么反而获得了大量利益(哈达部的499道敕书)?这哪有点战败者的样子。李成梁什么时候对手下败将变得这么客气了?
疑点三,叶赫部之前既然因恐惧明军而乞降,为什么不久后又去打岱善?这是突然又不怕明军了吗?如果明军再来一次军事行动他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到时候他们恐怕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了!
再结合岱善从此消失,我们可以展开合理的推测,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李成梁围攻东城,久攻不下,损兵折将。为了回去好交差,无奈以哈达部的499道敕书为筹码,与叶赫部讲和,条件是叶赫部承诺从此不再与哈达部为敌。但是叶赫部拿了好处后,随即翻脸不认账,继续攻打岱善,岱善最终被叶赫部吞并。
事实上我不是第一个对东城之战表示怀疑的人,明朝就曾有御史弹劾李成梁,说他在东城之战中明明打了败仗,却讳败为胜,所谓斩首五百多级,大多是割了自己战死士兵的人头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