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人心(二)
盟约签订完成之后。匈奴国王并没有在大营里多待些时日。吃了饭之后就告辞回了匈奴的地方。
匈奴国王归心似箭,一心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匈奴子民们,无论无双和赵长青他们怎么挽留,匈奴国王都谢绝了好意。
匈奴国王倒真是说话算数,回去之后就立马派人把他们养育好的五千匹战马送了过来。
其实这战马太多放在松侬也是个累赘。他们战马的数量比人的数量还要多。
每日光伺候这些战马都要消耗不少的人力物力,幸好现在是夏季河边牧草丰富,饲养这些战马倒是吃不了多少粮食。
但是他们已经不能再打仗了,这些战马的存在倒是显得多余。况且因为有这些战马,周围的部落总是对他们虎视眈眈。
战马可是一块硕大无比的肥肉啊,现在匈奴人元气大伤许多的人都想来分一杯羹。
是谁都不想去当这个出头鸟,说实话,匈奴国王现在是腹背受敌没有和赵尚熙那么合作,才是最好的计策。
不过现在皆大欢喜了,直接战马马上就要送给赵长青他们,匈奴国王解决了一个大的隐患,还为匈奴子民们谋得了这么大一个福利。
虽然现在匈奴人没有什么实力,但是周围的部落也不敢动,匈奴人了。
匈奴现在和楚威军进行合作,换句话说,楚威军就是匈奴的靠山。
只要赵长青他们不倒,就没有任何一个部落可以妄想动匈奴的一根汗毛。
这波操作实在是匈奴人赚大了。
战马清点完毕之后,匈奴国王派经验最丰富的战马饲养人员跟随这些战马一起前往沛洲城。
无双和赵长青看到那些高大威武的战马,眼睛都直了。
本来以为匈奴人的战马不过一两千,没想到足足有半万之数,匈奴人,现在人数尚不足半万,但是马匹的数量竟然这么多。
说实话,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惹人瞩目的宝物。
无双和赵长青,他们不断地在心里暗叹,幸亏是匈奴人,找到他们合作,而且他们也答应和匈奴合作。
如果合作没有顺利完成的话,一旦旁人跟匈奴能合作的话,那么他们将会有一个实力非常强的劲敌。
带着手下清点马匹的数量,看到了,骏马一个个高头大耳,威武雄壮的样子,军队的士兵们兴奋极了。
他们本就羡慕那些拥有马匹的骑兵,虽然军营里士兵众多,但是骑兵的数量确实有一定的。
如果没有马匹,怎么能称上是骑兵呢?眼下里一瞬之间,竟然多了半万之数的战马。
让他们怎么能不心动呢,他们之前的军队虽然也有马匹,但是拿麻皮多是自家带的,或者是自己培育出来的。
战马矮小不说,耐力和冲力肯定与匈奴人培养的战马,不值一提。
现在有了这些战马,骑兵的数量肯定要增加,而且新增加的骑兵,拥有匈奴人培育的优秀战马。
许多士兵蠢蠢欲动,不由得想,真得一个骑兵的资格。
无双和赵长鑫他们在清点战马,看到这些战马一个个精神奕奕的样子。
不由得高兴,这些战马可以让他们的骑兵数量大大增加。骑兵的力量也会随之增强,让那些梦想当骑兵的士兵们可以有一个圆梦的机会。
见过饲养战马的技术人员之后,无双不由得感叹。
“赵将军,咱们这次和匈奴人的合作实在是太机智了。虽然过去匈奴人跟咱们之间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过去咱们校中大周朝可是大周朝是怎么对待我们的,反而现在给予我们最大帮助了,却是过去的敌人。”
赵长青活了这大半辈子,本以为会跟历代祖先一样精忠报国,守护君主的安危,没想到也是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赵长青并没有后悔。
虽然赵家祖训确实是精忠报国,守护君主的安危,但是在这之前是守护天下的黎民苍生。
赵长青很庆幸,有理解自己的家人,纵使自己走上别人认为离经叛道的一条道路,但是仍然有家人陪伴着自己。
“楚将军,你说的对,咱们这次和兄弟人合作实在是明智之举。
如果不是跟匈奴人合作,咱们其彬的情况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得到改善。
咱们虽然也有马匹,但是马匹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和匈奴人的都没办法比。
从前许多场战役,我们之所以惨烈胜利,很大的一种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骑兵,不过现在好了,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要不了多久,咱们的骑兵一旦建成就能直捣京师。”
虽然两人心里明白,挥师京城,那还需要很长很长的过程。
但并不妨碍两个人的幻想,从前根本就不敢幻想他们能够拥有和匈奴人一样强悍的骑兵。
匈奴骑兵一向是闻名于天下的,匈奴人虽然生长的苦寒之际,但是并没有人能够对他们赶尽杀绝就是因为匈奴骑兵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现在他们拥有和匈奴骑兵一样的力量,而且它们的技术完全来源于匈奴,根本就不用担心战马的技术。
“赵将军,咱们现在既然有了马匹,就要考虑重新组建骑兵了。”
赵长青也正想跟无双说这个问题,无双就已经先开口了。
“确实如此,看了这一战嘛,相信那些士兵们心里都蠢蠢欲动,而且咱们现在的骑兵也不能按照原来的样子了,这些骑兵他们的马匹质量都不行,也要重新培育。”
说起组建骑兵的事情,两人就有说不完的想法。
看着这些战马他们的心里实在是高兴,战马对于骑兵来说,在战场上不仅仅只是他们的坐骑,还是他们出生入死的兄弟伙伴。
好的战马就是拥有一个好的得力助手,现在他们一下子拥有了半万战马,他们的实力大大增强。
战马清点完毕,培养战马的技术人员也已经见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