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素炝锅面
筒子楼里的人家订月饼,也不是嘴上说说,整整两百盒,柳暄红都收了定金的,统一收一块钱。
宋致远看他娘搁家里待了一天,又收了一匣子毛票:“娘,您打算做多少月饼?”
“保守估计,一千五百盒吧。”柳暄红摸摸下巴。
宋致远掏出几张大团结:“我有好几个朋友也有意向。”
那群少年俱是服装厂那片厂子的家属,有钱有闲,晌午和宋致远吃饭就馋上了柳家的月饼,干脆把身上所有钱都掏出来了,让老大回家替他们订货。
一张大团结价值十块,柳暄红数着宋致远拿回来了五张,她抽了一张回去:“用不了那么多,我打算一盒月饼卖六块。”
无论广式还是苏式。
距离中秋不远了,一千多盒月饼柳暄红一个人是做不了的。
日子过的急,柳暄红预计明天回小宋村请人帮忙,让宋致远和宋秋看着点弟弟妹妹,有空就自己做饭,没空就去饭馆吃。
每次她要忙着点什么的时候,她都庆幸培养了宋秋这个小徒弟,出门不必像其他老娘般还要挂念着家里孩子吃喝。
老二能干可靠!
宋暖英说她明儿还得去一趟饭馆,陆师傅吃了柳暄红的月饼,听闻饭馆也要做月饼卖,乐呵呵说自己也能点个炉子做些本地月饼卖。
柳暄红第二天赶去了饭馆,陆师傅是真的起了兴致,不光做了本地的果脯月饼,还有鸭肉月饼、南乳香肉月饼、什锦月饼等等。
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光是瞧着就觉得喜庆。
味道说不上绝好,但也不错。
饭馆白天挺忙的,但瞅着陆师傅蠢蠢欲动的脸,柳暄红松口:“您要是有时间,我拨俩人给您,在饭馆院子里砌个馒头炉,放店里寄卖,价钱二八分?”
陆师傅连忙点头应了,生怕错过这样的好事儿。
以前店里卖做月饼,他们这样的师傅就是个干活做月饼的,卖月饼的钱分不到,老板愿意让利,他干活的劲头更甚了。
其实柳暄红只是不想管陆师傅做的月饼,她忙,干脆分一点利让陆师傅更上心些。
而且说是要调拨人手,没等她出饭馆寻人,陆师傅就红着老脸出来说不用了。
他带的俩小伙子积极主动自荐,柳暄红就由着他了。
这一出倒是让柳暄红记起来,要把宋暖英拎回小宋村去。
否则月饼要做几天,她一个人忙活不来,时间全搁小宋村里了。
宋暖英是小宋村出来的,和大家也有接触,让她回去帮着跑腿正好。
只是这么一来,店里又少了个人。
柳暄红把杜婶子提了起来,当小组长管着饭馆里的服务员,选了高婶子侄女接宋暖英的活儿,又请了位小姑娘去卖卤味。
小姑娘是先前面试过的,柳暄红觉着不错,但是因为当时只招一个,便没留,这回记着人家的地址,去问消息,姑娘当场就雀跃蹦Q起来。
她去柳记面试没过,回家哭了几天,没成想峰回路转。
虽是个临时的,但机会来的不易,小姑娘拍着胸脯发誓会努力干好。
柳暄红便叮嘱杜婶子多观察她,若真是个干活伶俐利索的,一月后可以转正。
反正她往后还要开别的店,员工不嫌多,现在培养着也不错。
县里的事儿安排妥当后,她就带着宋暖英回乡了。
小宋村的桂花开了,一路是金黄烂漫的光景。
灿烂的桂子簇满枝头,花开满枝,芳香四溢。
犹记去年她方穿越时,小宋村也是这般桂花飘香的美景,不知不觉已经一年了。
柳暄红深深吸了口馥郁金香,眉眼弯弯:“暖英,你吃过桂花饼吗?”
宋暖英瞧着满枝娇艳动人的小黄花,也是心生怀念,咧开嘴角:“当然吃过,一到这个时节,村里家家做桂花饼,晒桂花粉,我娘肯定留着些,婶子,回去我送些您屋里尝尝。”
柳暄红:“好。”
宋暖英听出她意外的爽朗,有些惊讶,不过一想,去年时柳暄红还是个人人看不起的怯懦媳妇,现在是全省知名的柳记老板,日子不一样,人的心思也和去年不同了。
她微微感慨。
俩人进了小宋村。
大队的大喇叭在叭叭叭地响着,柳暄红仔细一听,说的正是她的事迹。
什么小宋村的先进人物,勇敢有胆量,大家好好向柳暄红学习。
遇上熟悉的社员,大家纷纷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柳暄红差点回应不过来。
暑假的时候她也回过小宋村,不过当时的热情和现在的不能比。
许是因为她上了省报,大队经常大喇叭宣传她,社员们瞧见她回来,活儿也不干了,围着她问东问西瞧稀奇。
反正现在大家都是包产到户,自家的地儿耽误一会儿功夫也是能行的,不用去队里请假。
有人问她上报纸是什么体验。
有人问什么是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