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一辈子做理财女王,让金钱为你打工(3
第7章一辈子做理财女王,让金钱为你打工(3)
处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群理财的重点各有不同。很多女人在理财时缺乏主见,总是跟随亲朋好友的脚步,模仿别人的理财方法来理自己的财。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即使是衣服,别人的衣服你穿着都未必合适,更别说理财工具了。
不论是股票、基金还是房地产等任何一种投资工具,过度依赖它们过去的绩效与别人的经验而盲目跟风,无疑是最冒险的行为。
“人贵在自知”,赚钱或者理财的成败,绝大多数取决于投资人的个性。在理财行为上,先要了解自己拥有多少可动用的资金,如经济来源、收支情形、储蓄总额等,弄清楚之后,再来设定理财目标,才会知道该采取怎样的策略。但是很多人都不去认识真正的“自己”,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哪里热就往哪里钻,不撞南墙不回头。
各家有各家不同的经,拿着别人家的经套用到自己家的理财状况,其实是拿着自己的钱在冒险。下面,我们来对比两个案例:
案例1
“2000年,我已经毕业5年了,手里的全部积蓄只有10万元。当时在广州,我有个机会可以半价买一个新区的房子。80平方米的,要20万元。我咬咬牙用全部的储蓄,再向家人借了10万元,把房子买了下来。后面的2年,我过得好苦,每个月只有500元的零花钱,其他全部用来供房子。
结婚后,我和老公在深圳有一套80平米的房子,一直感觉太小了,想换个大房子。到2003年时,家里好不容易有30万元现金了,老公却说要买车,我一直不同意。因为我还要买房子。
老公好不容易被我说服了。终于,我们找到一个全家都很喜欢的房子,75万元。我们又开始借钱了,老公说要把现在住的小房子卖了,40万元,加上30多万元正好买个大房子。我坚决不同意,后来老公还是听我的,我们每月又开始节衣缩食地供房子。
老公总是说要卖房子,我一直坚持没让他卖。2005年,我们终于把房子全部供完了。
盘点了这6年的投资收获:广州的房子,已经由20万元涨到50多万元;深圳自己住的房子,已经由75万元涨到110万元。2005年,我把原来小房子卖了73万元(2003年时只有43万元);然后把73万元放在股票里,又赚了20多万元。也就是说,用6年的时间,我靠理财赚了80多万元。”
案例2
顾先生今年28岁,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税后月收入在3000元到1万元不等。他太太在事业单位,从事文职工作,月入5000元。目前,夫妻两人都有“五险一金”,双方父母均已退休,有退休金。
顾先生现有活期存款10万元,没有负债,家庭每月生活费支出4200元左右,另外每年给双方老人总共5000元左右的费用。顾先生和太太的住房是5年前父母出钱一次性付清50万元购买的,目前市值约100万元。顾先生还打理着父母的一套70平米房子,每月能收到租金2500元。
顾先生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因为比较谨慎,也没有过多投资,只持有一些股票,市值约15万元。顾先生看到房地产市场很热,见很多朋友都在房地产市场赚到了不少的银子,便一狠心,收回了股市的15万元,加上活期存款8万元,再向别人借了7万元,买了一栋90平方米的房子,月供3000元。
结果,生活一下子过得谨慎、小心、紧巴起来。因为存款少了,而且还背负了债务,房租的费用还不够偿还月供的,2岁的孩子的教育经费还没开始投入……而买的房子,暂时也并没有增值的迹象。顾先生的生活一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上再也阔绰不起来。
其实,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同的家庭情况,确实不应该用相同的理财方式。像这两个例子中的主人公都有较多的房产,但是,一种是主动型的投资家庭,另一种是稳健型的。案例1中的夫妻还没有要孩子的打算,所以,在有限的资产范围内,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房价升值空间大,便将投资放在了房地产市场上,能够获得明显的收益;而案例2中,由于主人公的收入不够稳定,再加上已经有了孩子,那就不能像案例1中的主人那样冒大风险做高额投资了,而且,之前投资在股市的15万其实也是欠考虑的,因为风险太大。案例1中的主人公,通过黄金地段的房地产投资,让自己的资产在几年间迅速升值;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合所有的家庭,比如说,在案例2中,主人公就是因为盲从,导致套牢了大部分资金,让本来盈余的生活质量瞬间下降。其实,如果案例2中的主人公能够仔细分析自己的财务状况,采取稳健型的投资方式,他的生活质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在稳中收益。
在考试时,抄别人的试卷有可能会让你拿到高分,但是,在理财中,如果总是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你永远也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财思维,也永远锻炼不出精准的理财眼光,更惨的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失败的几率反而会大大增加。
理财贵在坚持,不要轻言放弃
李嘉诚曾说,理财必须花费较长时间,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股神”巴菲特也曾说:“我不懂怎样才能尽快赚钱,我只知道随着时日增长赚到钱。”
在银行每天接触各种理财工具的工作人员陈某说,理财的第一原则就是尽早开始,并坚持长期投资。但是,能够真正在理财的道路上坚持的人很少很少。前两年,基金都是翻倍增长,所以年长的投资者都把自己的养老钱拿出来购买基金,但是,每年100%甚至200%的收益率,并不是投资基金的常态,而是在特殊的牛市上涨行情中出现的特殊高回报。而理财是对一生财富的安排,如何在波动的行情中稳中求胜,是现在我们最应当考虑的。
任何一种理财方式,都是时间见分晓,耐不住性子的人,也许在短期内能够获得较高收益,但是,总会因为性子急而失去更多。就以基金为例,在众多的理财方法里,基金定投最能考验人的坚持劲。这种方式能自动做到涨时少买,跌时多买,不但可以分散投资风险,而且单位平均成本也低于平均市场价格,但其难度就在于是否能够长期坚持。
有的人,能够坚持10年,在这10年中,经历过不少惨境,也经历过小涨小跌的平缓期,但都没有半途而废,而是用10年的时间,最终让自己的收益达到同期基金中的最高水平。
1998年3月,当我国发行第一只封闭式基金时,王女士参加了申购,从此开始了与基金长达十余年的不了情。最初,她用2万元申购到了1000份基金金泰,上市后价格持续上升,身边炒股的朋友劝她卖出,但她坚持没卖,直等涨了1倍时才卖,用2万元本金居然轻松挣了2万元!这是王女士在基金上也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挖到的第一桶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之后,基金市场一直火了好几年。
但天有不测风云,中国股市火了几年后,熊市悄悄来临了。漫长的熊市让大家感到痛苦和无奈,经济学家的预测不灵了,基金的投资神话似乎也破灭了。终于,在2005年,黎明前的黑暗中,王女士将封闭式基金卖掉了,只留下1000份基金兴华。
时间到了2006年9月,她不经意间听了一场基金讲座,让她忽然发现中国的证券市场已是冬去春来了!于是,在王女士40岁生日这天,她果断地将10万元投资到华夏红利基金中。“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但是我知道,坚持一定会有收益,等了这么多年,该是收益的时候了!”
果然,仅8个月的时间,王女士的收益已翻倍有余。她庆幸在最惨淡的时候,她没有半路放弃,而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整整10年,最终得到的还是收获。
像这位女性朋友这样10年的坚持,少有人能够做到。尤其是很多患得患失的女性朋友,更是容易在稍微有点涨动或者跌落的趋势时就动摇、放弃,这样,永远都得不到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