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激辩 - 宋末之席卷天下 - 酒司令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64章激辩

范祺觉得自己对邓云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在他看来,武将不过就是一群脑子里面一根筋的匹夫,只要晓以利害,邓云就算现在不降,日后一旦在广州之战爆发之后损失惨重之余,也会倒戈易帜!

却没想到邓云竟然还有这么一张利口,引经据典,张嘴就来!

当然,范祺也知道邓云有一首堪称能震撼古今的名诗《正气歌》,但是他从来都不认为这首诗是邓云所作,想来十有八九是剽窃麾下文人之作!

但是现在这个想法有些动摇了,邓云绝非那种只知道厮杀的匹夫,而是一个有着非凡见识和决断力的儒将!

这种有操守的儒将是最难因兵败而降敌的,因为他们有信念,他们早就已经将个人的荣辱乃至于生死看的很淡很淡,他们的家国大义观念根深蒂固,虽万死而不改其志!

或许,这一趟来见邓云是最大的错误,在邓云这不要说是埋种子,恐怕就是挖个小洞都不容易……

“范咨议何方人士?”

范祺微怔道:“河北保定。”

邓云微微一愣,他一直以为保定这个地名是后世所命,却没想到在南宋就已经有了……

实际上,赵匡胤在其设‘保塞军’,后升为‘保州’,此城也是大宋与辽国对峙的军事重镇。

六十多年前蒙军攻陷保州,屠城,五十年前蒙将张柔于旧址重建城池,三年前忽必烈改保州为保定,取‘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从此保定之名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这么说来,范咨议也是汉人?”

范祺呵呵笑道:“邓将军莫非是想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又或者想说身为大汉子民却甘为异族张目,实乃数典忘祖?”

“张咨议以为呢?”

“张某的天祖确为汉人,但是自高祖时起,北方汉土就已经被金国占据,五代以来不曾受过半点汉家的恩惠,大宋衣冠南渡之后,也有过岳飞和韩世忠这样的盖世名将,也曾长驱直入收复半数北土,然而最后呢?

最后的结果就是岳飞屈死于风波亭,韩元帅被夺兵权,郁郁而终!结果是眼看着就能光复的北境再次沦入敌手,而邓将军嘴里的汉人,也只能在北境被所谓的异族继续奴役!

高宗皇帝殡天之后,孝宗、光宗、宁宗等等只知道偏安一隅,何曾会想到北境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汉民,日日夜夜都在盼着能够回归大宋正朔之下!

但是没有,大宋只知道苟且偷安,只会心存侥幸,外有强敌在侧,内有奸臣盈朝,北伐收复失地成了镜花水月,如此一来,北地汉民有什么道理要心向大宋,朝堂之上的乌烟瘴气,大宋又拿什么让北地文人归心!

如此之朝廷为何不能灭,大元就算穷兵黩武,可它一样重视文人,只要胸中有才学一样会被朝廷重用,当今元帝,雄才大略,乃是难得一遇的盖世英主,他能礼贤下士,我等汉人凭什么不能为其效命!”

邓云无语,甚至突然间觉得这家伙说的好他么有道理……

确实啊,大宋的半壁江山丢了快三个甲子了,北方的汉人在这一百多年里面早就成了金国乃至蒙古统治下的顺民。

这有错吗?就好像李恒率领的大军超过大半都是原夏国土地上的百姓,但夏国如今亡了六十年了,李恒军中的夏人后裔,又有几个真正把自己当成夏国遗族的?

说来说去都没错,错的是这个世道,错的是大宋的统治者不思进取,错的是大宋的体制宠文太甚,抑武太过!

不过错也好,对也罢,现在已然没有去深究的必要,因为这一战,这广州之战就是历史的拐点!

败了大宋亡,胜了大宋名存实亡!

叹了口气,邓云道:“范咨议的话或许早就已经说服了自己,那么邓某还要说一句,三百多年前,太祖皇帝结束乱战,华夏神州归于一统,于是这天下姓了赵,但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这天下是赵家的,更是千千万万汉家子民的!

金人崛起,大宋溃败而南渡,那个时候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机会收复北境山河,但机会错过终究还是错过了,此刻再去追究责任毫无意义。

邓某认为,当大汉王朝立国,当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百姓身上烙上汉人的印记,那么不管在这片土地上改朝换代了多少次,也不管这天下的正统是姓刘还是姓李,更或者是姓赵,或许以后还会姓别的,都不该姓胡人之姓!

朝廷有朝廷的过错,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你们北地汉民如果不是心甘情愿被奴役,只要你们肯抗争,只要你们不屈被压迫,只要你们能燃起遍地烽火,大宋朝廷岂有不夺回失地,光复祖宗故土的道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