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朝议(10)
“大宋传承三百余年,天下文士皆为大宋臣子!”张世杰终于开口,侃侃而言道:“邓将军立足武夷山之时,正值元军侵夺江南两路,两路官员多有献土称臣者,而那些不甘为异族效命,玷污祖宗的官员在无力对抗兵锋之际只能选择出逃,此非战之罪也!
出逃官员有些避于山野,隐姓埋名,有的则是千里投奔新朝,还有的则是加入各地义勇,出谋划策,对抗元军!这其中便有不少官员入了武夷山,成为邓将军的幕僚……”
邓云脸色讪讪,逐虏军麾下的文官要么是被其裹挟入山,要么是被他扣押,知道这个情况的官员不在少数,现在到了张世杰嘴里变成了投奔,这是在给他脸上贴金的同时还为他麾下官员开脱……
“因此本官认为,天底下的官员只要没有卖祖求荣,那么就是心怀大宋的忠义臣子,既然是忠臣,那么那些投奔邓将军的官员自然也该考虑进来,先前本官与陆相、陈参政只着眼于在朝官员,如今看来确实是考虑不周了……”
杨镇闻言,哪怕早有心理准备,脸色却还是难看的不能看,在他看来,同为掌兵大将的张世杰,在被邓云坑杀三万嫡系禁军之后,就算是忍气吞声,这心里面肯定也恨邓云入骨。
那么在邓云想要插手三司使的任命上就算不落井下石,至少也该装聋作哑,哪里能想到张世杰竟然会为邓云说话!
这他娘的难道是在以德报怨?
怎么可能!掌禁军之权威压朝廷的张世杰绝对不是个善茬,那么在吃了暴亏之后还替邓云说话,十有八九是已然认命,认为自己的力量无法抗衡逐虏军的情况下,选择向邓云输诚!
如此一来,邓云离在朝堂只手遮天还有多远!
彻骨冰寒就是杨镇此刻的感受,政治嗅觉不算差的他很明白,用不了多久这朝堂将再无他立足之地,他的政治生命在和邓云第一次翻脸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结束了……
这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因为杨镇知道,哪怕他属于皇室,但皇室也保不住他!
邓云这位当朝第一重将得到了同样是带兵大将张世杰的支持,群臣就算有意见,此刻也只能闭嘴。
“张参政所言有理。”陆秀夫笑道:“既然如此,那么请问邓将军要举荐哪两位官员进入三司。”
“原衢州知州王延垣和原池州节度判官李悟!”
陆秀夫嘴角轻抽……
现在三司正使和副使缺额四人,现在增加邓云的两人,就意味着先前提议的四位官员必然要淘汰两位。
这是可以肯定的,否则邓云提议的两人没有当选,岂不是在朝堂上当众抽邓云的脸?
而且不但要当选,而且必然会有一人成为正使,而且这个人选基本上可以定为是王延垣。
毕竟王延垣是知州,从四品的官员成为三司使,这资历是够的,但是李悟……
区区一个州节度判官竟然要一步登天成为三司副使,这让朝中那些四品甚至三品官员情何以堪!
但是无人反驳,包括陆秀夫等大佬在内尽皆沉默,显然是默认了邓云的举荐!
这个时候邓云再次开口:“如今的局面诸位大臣也都知道,朝廷乃天下正统,但实际控制力已然无需多言,本将身为宋将,或许有私心,但是家国大义永远都摆在私心之前!
或许会有人对本将此言不屑一顾甚至是鄙夷,但是本将今日可以在此,在官家、太后乃至诸位大臣面前承诺!
本将会竭尽所能去打通朝廷征收赋税之路,半年内让广南两路各州府的赋税能够如数征缴,而征缴而来的赋税,除了用于朝廷的远转,皇家的用度之外,尽数用于整军!
半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本将会尽一切力量击溃城外元军,光复整个广南东路所有州府,并且为朝廷至少增兵十万!”
此言出满朝哗然,群臣脸上都不约而同露出喜色,包括陆秀夫也是如此,除了张世杰和杨镇……
没有人怀疑邓云是在胡吹大气,三日恶战,城外元军被杀的血流成河,如今只敢龟缩守营,这说明宋军在对阵元军的战场之上已然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权!
而这一切都是邓云做到的,既然邓云能连战连捷,那么谁会怀疑邓云没有实力击溃整个元军!
破敌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而张世杰之所以不动声色,是因为他能看得清楚形势,这位曾经被朝廷寄予厚望的大将,此时没有失去绝对话语权的失落,在他看来,只要邓云能率大军杀回临安,那么他即便失去一切,包括禁军指挥权和自己的性命都算不上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