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漓江暗流(一) - 红墙绿影 - 凝菊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红墙绿影 >

第十四章漓江暗流(一)

第十四章漓江暗流(一)

桂林的雨下得缠绵,静姝站在新租下的阁楼窗前,望着漓江上朦胧的雾气。三天前,她乘坐的卡车在泥泞的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周才抵达这座被誉为"抗战文化城"的西南重镇。与昆明不同,桂林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气息——前线的硝烟与后方的文艺诡异地交融在一起。阁楼位于城东一栋老式木结构建筑的顶层,楼下是一家名为"漓江书局"的小书店。这是组织在桂林新设立的据点,静姝在这里的公开身份是《南方日报》英文版的编辑助理,一个从昆明逃难来的年轻寡妇。雨水顺着窗棂渗进来,静姝用抹布擦去水渍,顺手检查了窗台上用作暗号的三盆花草——两盆茉莉一盆兰花,这是安全的信号。她转身回到书桌前,桌上摊着今早刚送来的报纸和几本新到的外文杂志。静姝拿起一本《生活》杂志正在看着,就在这时,门外的挂着的铃铛突然响起,三短一长。静姝迅速收起杂志,从抽屉里取出一把小巧的手枪装进手提包里,然后整理了一下藏青色旗袍的衣领,才缓步下楼。"沈小姐,您订的《战争与和平》到了。"书店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瘦削男人,戴着圆框眼镜,说话时眼睛却盯着门外。静姝接过厚厚的精装书,指尖在书脊处摸到一道细微的凸起:"谢谢,正好想重读托尔斯泰。"回到阁楼,静姝用裁纸刀小心地挑开书脊,取出一张薄如蝉翼的米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微型字迹。这是桂林地下党组织的第一次正式联络,详细列出了她近期的工作重点:建立稳定的情报传递网络,渗透桂林上层社交圈,特别关注文化界人士与当地驻军的联系。静姝将米纸浸入准备好的显影药水中,更多的字迹浮现出来——其中有两条消息让她的手指微微发抖:第一条是日军原定大规模进攻昆明东部的计划因消息泄露而取消;第二条则是上海周氏贸易公司在桂林设立了办事处,负责人是周绍钧的堂弟周绍棠。“那么说,日本人的樱花计划失败了?”静姝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下阅读。下面的情报显示,周家利用与桂系军阀的关系,获得了滇缅公路部分物资的运输权,但组…

桂林的雨下得缠绵,静姝站在新租下的阁楼窗前,望着漓江上朦胧的雾气。三天前,她乘坐的卡车在泥泞的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周才抵达这座被誉为"抗战文化城"的西南重镇。

与昆明不同,桂林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气息——前线的硝烟与后方的文艺诡异地交融在一起。

阁楼位于城东一栋老式木结构建筑的顶层,楼下是一家名为"漓江书局"的小书店。这是组织在桂林新设立的据点,静姝在这里的公开身份是《南方日报》英文版的编辑助理,一个从昆明逃难来的年轻寡妇。

雨水顺着窗棂渗进来,静姝用抹布擦去水渍,顺手检查了窗台上用作暗号的三盆花草——两盆茉莉一盆兰花,这是安全的信号。

她转身回到书桌前,桌上摊着今早刚送来的报纸和几本新到的外文杂志。

静姝拿起一本《生活》杂志正在看着,就在这时,门外的挂着的铃铛突然响起,三短一长。静姝迅速收起杂志,从抽屉里取出一把小巧的手枪装进手提包里,然后整理了一下藏青色旗袍的衣领,才缓步下楼。

"沈小姐,您订的《战争与和平》到了。"书店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瘦削男人,戴着圆框眼镜,说话时眼睛却盯着门外。

静姝接过厚厚的精装书,指尖在书脊处摸到一道细微的凸起:"谢谢,正好想重读托尔斯泰。"

回到阁楼,静姝用裁纸刀小心地挑开书脊,取出一张薄如蝉翼的米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微型字迹。

这是桂林地下党组织的第一次正式联络,详细列出了她近期的工作重点:建立稳定的情报传递网络,渗透桂林上层社交圈,特别关注文化界人士与当地驻军的联系。

静姝将米纸浸入准备好的显影药水中,更多的字迹浮现出来——其中有两条消息让她的手指微微发抖:第一条是日军原定大规模进攻昆明东部的计划因消息泄露而取消;第二条则是上海周氏贸易公司在桂林设立了办事处,负责人是周绍钧的堂弟周绍棠。

“那么说,日本人的樱花计划失败了?”静姝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下阅读。

下面的情报显示,周家利用与桂系军阀的关系,获得了滇缅公路部分物资的运输权,但组织怀疑他们同时也在利用这个贸易途径为日军搜集情报和运输武器。

窗外雨势渐大,漓江上升起更浓的雾气。静姝烧掉米纸,灰烬落入搪瓷杯中的茶水,瞬间消失无踪。她必须尽快按照组织的要求融入桂林的上层社交圈,而明天《南方日报》的同事聚会将是个好机会。

第二天傍晚,静姝穿着素雅的浅灰色旗袍,外罩米色针织开衫,准时出现在位于榕湖畔的"老地方"茶馆。这是桂林文化界人士常聚的场所,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挂着红灯笼,临湖的露台上已经坐了七八个人,谈笑声混着茶香飘散在湿润的空气中。

"这位就是新来的沈小姐吧?"一个三十岁出头的男子迎了上来,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我是报社文艺版的编辑主任,陈明远。"

静姝微笑点头:"陈主任好,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陈明远热情地引她入座,并向其他人介绍道:"沈小姐英文极好,之前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工作,还翻译过艾略特的诗。"

“您过奖了。”静姝礼貌的谦逊道。

席间大多是报社编辑、大学教师和文艺青年,谈论着最近上演的话剧和诗歌创作。静姝安静地听着,偶尔发表见解,既不过分突出也不显得无知。

这期间,她注意到一个穿着浅蓝色旗袍的年轻女子很少说话,却敏锐地观察着每个人。

"那位是?"静姝小声问身旁的女同事。

"韩青儿,剧作家,刚从香港回来。"女同事压低声音,"据说背景很复杂,跟桂系高层有关系。"

聚会结束时,陈明远提议周末一起去听桂林交响乐团的演出,静姝欣然答应。就在她准备离开时,那个叫韩青儿的女子突然走到她的身边。

"沈小姐对西方现代诗很有研究?"韩青儿的声音低沉悦耳,"我在香港收集了一些庞德的新作,有兴趣一起探讨吗?"

静姝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超越文学交流的东西,她想了想欣然道:"荣幸之至。"

两人约好第二天下午在韩青儿的住所见面。静姝走在回书局的小路上,心中疑惑,韩青儿的接近太过突然,她必须小心应对。

漓江书局的灯光还亮着,老板正在整理书架。静姝刚要上楼,老板却咳嗽一声:"沈小姐,有您的信。"

信封上是陌生的笔迹,没有邮戳,显然是专人送达。静姝回到阁楼才拆开,里面只有一张桂林歌剧院的演出票和一个小纸条:"明晚七点,a区12座,有故人相见。——k"

k?静姝认识的人中没有以k为代号的。难道是程远之用了新化名?或者是组织的其他联络人?

不管怎样,静姝决定到时冒险一见。

次日下午,静姝先是按照约定来到了韩青儿位于榕湖北路的公寓。这是一栋西式小楼,门口有卫兵站岗,验证了关于她与桂系高层有关系的传闻。

韩青儿的客厅布置得中西合璧,墙上挂着徐悲鸿的马和毕加索的复制品,书架上中英文书籍各半。她亲自煮了咖啡,端出香港带来的巧克力。

"桂林什么都好,就是缺这些西洋玩意儿。"韩青儿笑着递给静姝一杯咖啡,"沈小姐在昆明时,可认识一位叫林书的诗人?"

静姝心头一紧——林书是林墨书在昆明用过的化名。她不动声色地摇头道:"抱歉,不太熟悉昆明文艺圈。"

韩青儿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真可惜,她的诗写得极好,尤其是那首《红墙下的紫罗兰》。"

这是试探!

静姝假装思考片刻,然后轻声吟诵:"'砖缝里挣扎的紫色,比御花园的牡丹更骄傲'...是这首吗?我在报纸上读过,印象深刻。"

这时,韩青儿的表情逐渐放松下来,她看着静姝道:"原来沈小姐也喜欢诗。"她起身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本书,道,"这是庞德的《诗章》,香港最新版本,送给您。"

“谢谢。”静姝稍一犹豫,然后接过书,她立刻感觉到书页间似乎夹着东西。

静姝略显震惊的看了一眼韩青儿,而韩青儿也看着她,两人均心照不宣的没有说话。

告别韩青儿后,静姝返回自己住处,她急忙从书中取出一张纸条,只见上面详细列出了桂林各派势力的关系图: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控制着当地驻军;国民党中统和军统在桂林都有分支机构,彼此明争暗斗;共产党地下组织则渗透在文化界和工人团体中……

夜幕降临,静姝换上墨绿色丝绒旗袍,将头发挽成优雅的发髻,戴上珍珠耳环。而腰间藏着的小手枪和鞋跟里的刀片,给了她些许安全感。

七点整,她持票进入桂林歌剧院,这座西式建筑灯火通明,衣着光鲜的男女络绎不绝,丝毫看不出是在战时。

a区12座位于二楼左侧,视野极佳。静姝刚落座,灯光就暗了下来,演出即将开始。她悄悄环顾四周,没有发现熟悉的面孔。

歌剧《茶花女》的序曲响起,静姝强迫自己专注于舞台,但每个毛孔都警惕着周围的动静。第一幕结束时,灯光亮起,侍者开始递送饮料。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走到她身边的空位坐下。

见到来人,静姝的呼吸几乎停滞。

"好久不见,静姝。"周绍钧的声音如毒蛇般滑入她的耳朵。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