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雾都星火(一) - 红墙绿影 - 凝菊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红墙绿影 >

第九章雾都星火(一)

第九章雾都星火(一)

嘉陵江的水混浊湍急,拍打着重庆崎岖的江岸。静姝站在摇晃的甲板上,抓紧生锈的栏杆,望着眼前这座被雾气笼罩的山城。三个星期的航行加上五天逆江而上的艰辛旅程,她和林墨书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那就是朝天门码头。"林墨书指着前方拥挤的码头,声音里透着疲惫与期待。静姝点点头,抓紧了随身的小包袱。船上的日子艰苦难熬,她白皙的皮肤被江风吹得粗糙,原本精心保养的双手也因帮忙清洗甲板而磨出了茧子。但奇怪的是,她并不在意这些变化——某种程度上,这些茧子像是新生的证明,证明她不再是那个养尊处优的周家少奶奶。船靠岸时,一群衣衫褴褛的挑夫蜂拥而上,争抢着为旅客搬运行李。静姝和林墨书小心地避开混乱的人群,按照程远之的嘱咐寻找那个接应的人。"灰色长衫,黑框眼镜..."静姝喃喃自语,目光扫过码头上的每一张面孔。突然,一个瘦高的身影进入视线——那人站在一根电线杆旁,正低头看着报纸,他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虽然穿的是藏青色长衫而非灰色,但整体与描述相符。静姝拉了拉墨书的袖子,低声问道:"你看,是不是那个人?"“试试就知道了。”墨书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对那人轻声念道,"江南无所有..."那人擡起头看着二人,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警觉,随即接道:"聊赠一枝春。"说完,他眼睛一亮,迅速合上报纸,"我是卢笙,后援会的。你们是沈青和林书?"静姝和林墨书对视一眼,心中顿时涌起一阵喜悦。她们对着那人点了点头。刚才那人说的是她们的新名字——在香港时,程远之为她们准备的假证件上用的就是这两个化名。"跟我来,但别跟太近。"卢笙压低声音说完,转身走入人群。她们跟着卢笙穿过迷宫般的街巷。重庆的街道依山而建,陡峭的石阶仿佛没有尽头,静姝的腿很快就开始酸痛。空气中弥漫着辣椒和煤烟的气味,远处不时传来小贩的吆喝和汽车的喇叭声。拐过几个弯后,卢笙停在一栋灰砖小楼前。楼前的牌子上写着"妇女抗战后援会"几个大字,字迹已经…

嘉陵江的水混浊湍急,拍打着重庆崎岖的江岸。

静姝站在摇晃的甲板上,抓紧生锈的栏杆,望着眼前这座被雾气笼罩的山城。三个星期的航行加上五天逆江而上的艰辛旅程,她和林墨书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那就是朝天门码头。"林墨书指着前方拥挤的码头,声音里透着疲惫与期待。

静姝点点头,抓紧了随身的小包袱。船上的日子艰苦难熬,她白皙的皮肤被江风吹得粗糙,原本精心保养的双手也因帮忙清洗甲板而磨出了茧子。但奇怪的是,她并不在意这些变化——某种程度上,这些茧子像是新生的证明,证明她不再是那个养尊处优的周家少奶奶。

船靠岸时,一群衣衫褴褛的挑夫蜂拥而上,争抢着为旅客搬运行李。静姝和林墨书小心地避开混乱的人群,按照程远之的嘱咐寻找那个接应的人。

"灰色长衫,黑框眼镜..."静姝喃喃自语,目光扫过码头上的每一张面孔。

突然,一个瘦高的身影进入视线——那人站在一根电线杆旁,正低头看着报纸,他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虽然穿的是藏青色长衫而非灰色,但整体与描述相符。

静姝拉了拉墨书的袖子,低声问道:"你看,是不是那个人?"

“试试就知道了。”墨书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对那人轻声念道,"江南无所有..."

那人擡起头看着二人,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警觉,随即接道:"聊赠一枝春。"说完,他眼睛一亮,迅速合上报纸,"我是卢笙,后援会的。你们是沈青和林书?"

静姝和林墨书对视一眼,心中顿时涌起一阵喜悦。她们对着那人点了点头。刚才那人说的是她们的新名字——在香港时,程远之为她们准备的假证件上用的就是这两个化名。

"跟我来,但别跟太近。"卢笙压低声音说完,转身走入人群。

她们跟着卢笙穿过迷宫般的街巷。重庆的街道依山而建,陡峭的石阶仿佛没有尽头,静姝的腿很快就开始酸痛。空气中弥漫着辣椒和煤烟的气味,远处不时传来小贩的吆喝和汽车的喇叭声。

拐过几个弯后,卢笙停在一栋灰砖小楼前。楼前的牌子上写着"妇女抗战后援会"几个大字,字迹已经有些褪色。

"到了。"卢笙推开门,转头对两人道,"杨主任在等你们。"

后援会的办公室简陋但整洁,墙上贴满了抗战标语和地图。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性站在窗边,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身上的蓝色旗袍洗得发白却干净挺括。

"杨主任,人接到了。"卢笙报告道。

那位杨主任转过身,锐利的目光在静姝和林墨书身上扫过,接着笑道:"欢迎你们。程远之同志在电报中提过你们的情况。"她走到办公桌前,拿出一叠表格,"请先填一下个人资料,然后我为你们安排住处和工作。"

静姝接过表格,犹豫了一下,问道:"杨主任,程...程同志有说他什么时候到重庆吗?"

杨主任看了看静姝,柔声道:"他没说具体时间,但应该快了。"她又顿了顿,"你们先安顿下来,有消息会通知你们。"

填完表格后,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年轻女孩带她们去了宿舍——那是一间位于后援会顶楼的小房间,里面摆着两张窄床和一个旧衣柜,房间窗户正对着嘉陵江。

"我叫小桃,负责后勤。"女孩热情地介绍着,"浴室在走廊尽头,食堂在一楼,七点开饭,过时不候。"她又看了看静姝和林墨书单薄的行李,提醒道,"如果需要被褥和生活用品的话,可以到我这儿领。"

“好,好,谢谢你。”两人感激的对女孩谢道。

等小桃离开后,静姝蓦然瘫坐在床上,长途旅行的疲惫一下子涌上来。林墨书却精神抖擞地打开窗户,让江风吹散房间的霉味。

"总算安全了。"林墨书深吸一口气。

静姝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轻轻"嗯"了一声。

晚饭在后援会食堂解决——简单的米饭、炒青菜和一小碗豆腐汤。静姝吃得津津有味,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上海时,不管是沈家,还是周家的餐桌上永远都摆着十几道精致菜肴,那时她却常常食不知味。

饭后,杨主任召集新成员开会。会议室里坐了二十多位女性,年龄各异,衣着朴素,但眼神中都透着激情。

"首先欢迎新同志。"杨主任的声音清晰有力,"后援会的工作分为几个组:宣传组负责编写传单和海报;救护组培训战地护士;生产组制作军服和绷带;情报组翻译外电和文件。"

她环视了一下众人,道:"等会儿,我会根据你们的特长来分配岗位。"

当轮到静姝时,杨主任看了看她的资料:"沈青,圣玛丽女中毕业,英语流利...那就分配到情报组吧。"

静姝略显惊讶地擡头看着杨主任,她本以为会去生产组做些缝纫工作,没想到能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

"林书,"杨主任又继续道,"你有写作经验,去宣传组。"……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沈静姝和林墨书两人开始了在重庆后援会的新生活。

第二天一早,静姝就来到情报组报到。组长是一位戴眼镜的严肃女性,名叫方敏,听说曾在北平大学任教。

"我们的工作是翻译这些。"方敏指着桌上的一叠外国报纸和几份电报,"从中提取有用的情报,特别是关于日军动向的。"

“好的,组长,还请您多教导。”静姝小心翼翼地接过一份《泰晤士报》,就开始着手翻译关于欧洲战场的报道。

起初她有些紧张,生怕出错,但很快就找到了感觉,翻译速度越来越快。

"不错。"午休时方敏看了她的译稿,难得地露出赞许的表情,"下午你配合军方的同志来处理这份电报,是前线截获的日军通讯。这是密码本。"

静姝接过那份满是数字和符号的电报和密码本,心跳加速。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翻译工作,而是接近情报工作了,这让静姝既兴奋又有些恐慌,虽然这份电报的等级并不是很高。

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无足轻重的周家少奶奶,而是为抗战贡献力量的一员。

日子一天天过去,静姝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空袭警报成了家常便饭,最初几次她吓得双腿发软,现在已能冷静地带着文件躲进防空洞。她的英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开始学习简单的日语,以便直接翻译日军文件。

一个月后的傍晚,静姝正在翻译一份来自美国的军事分析报告,突然在字里行间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周闻天。

这是她公公的名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