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第一名职业经理人
“也就是说,陈先生准备彻底放权给我,无论我做出什么决定,你都不会进行干涉?”“当然。”
陈海峰点头道:“你有这份能力,而我也需要你的这份能力,自然不会在工作中给你束手束脚。”
赵海波沉默了一会儿,随后抬头说道:“陈先生,我基本愿意加入你的公司,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
“这个问题压在我心里已经好几天了,我实在是想不明白,希望你可以给我解解惑。”
“当然,请讲。”
陈海峰伸出手,示意赵海波畅所欲言。
无论他心中有什么疑惑,陈海峰都会在今天跟他讲明白。
赵海波开门见山的说道:“按照你的构思,将在当地投资2000万,建立4家大型超市,据我所知,现在国内大部分老板,更愿意把钱放在实业上,修建工厂购买机器,你为什么要在超市领域投资这么大钱?”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过渡期,超级市场作为舶来品,现在只出现在大城市。
就算是这些大型城市,也不见得所有老百姓都买账。
在老百姓眼中,能去超级市场的,要么是有钱人,或者是外国人。
超市购物,与自己的距离实在是太远。
赵海波搞不明白,陈海峰为什么看好超市事业,并且愿意为此砸下大笔金钱。
同时,又给自己开出了每年100万的年薪。
这份年薪放在国内,不敢说绝无仅有,也只有区区几十名外籍高层能够拿到。
这样的魄力,这样的投资方法,赵海波别说在国内,就算在国外也很少看到。
陈海峰双手交叉托着下巴,说道:“赵先生,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要反问你一句,你觉得国内的经济现在怎么样?”
听到陈海峰这么说,赵海波略作沉思,说道:“随着改革的基调彻底稳固,国内的经济等于开上了快车道,将会以超高速度向前发展。”
“我个人认为再有40年,我们国家的经济体系,完全能够赶超上欧洲。”
“看来时代的局限性,不管放在普通人身上还是放在精英人才身上,效果都是一样的。”
陈海峰心头暗暗苦笑。
40年时间太慢了。
20余年后,我国就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以火箭一般的速度,将原本的第二大经济体岛国远远抛在了身后。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老百姓的腰包和眼界势必也会以极快的速度增长。”
陈海峰信心满满的说道:“在这种情况下开设超市,你觉得我会赔钱吗?”
陈海峰回答的足够简单,但是听着赵海波耳中,却没有那么简单。
凡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国内的经济正在腾飞。
但多久才能够一鸣惊人,现在谁都不能做保证。
即便是最顶级的经济专家,也只敢将这个时间放在30到40年左右。
将生意做到别人前面,属于最明智的举动。
但有一个问题也需要正视。
陈海峰的超市,必须熬到老百姓的眼界足够宽广,兜里的钱足够充盈才能够盈利。
看了一眼沉思中的赵海波,陈海峰决定再给他下一记猛药。
陈海峰轻轻用手点着桌面,看似随意的说道:“现在马上就要进入21世纪,到了那个时候,不光经济发展是主旋律,连人才竞争也是重中之重。”
“换句话说,对于人才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比经济投资更重要。”
陈海峰的这番话,奠定了今天对话的基础。
他坚信自己的超市一定能够盈利,并且认为在人才身上投资花多少钱都不为过。
随着陈海峰的话一句句说出来,赵海波已经处于了倾听者的角色。
赵海波怎么样都没有想到,在国内年轻一辈的商人当中,竟然有陈海峰这样的异类。
想当初,赵海波因为受不了国外企业对于华人的歧视,毅然辞职回国。
本以为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履历,肯定能在国内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哪想到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又是残酷的。
国内大部分零售百货业属于国有企业,只有极少数私人企业,会在这个行业当中进行投资。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而要入职国有企业,以赵海波的履历和经验绰绰有余。
偏偏,国有企业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
像赵海波这样的海归,不可能一下子进入高层,必须一点点熬资历。
赵海波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决定放弃在内陆求职,改为前往受到外国影响较为深远的沿海地区。
来到越州,赵海波找到了人杰公司,将自己的履历交给他们。
希望人杰公司发挥猎头的作用,替自己选择几家值得效劳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