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逆风而上
90年代中期,处于社会转型的分水岭。在这种分水岭下,故有的分房制度尚未被完全取消。
只要有正式工作,并且在单位工作数年以上,就有资格从单位分到房子。
特别是像京都这种国有企业聚集的地区。
绝大多数的房子,都是福利分房性质。
想让老百姓自掏腰包购买私人楼房,绝非一朝一夕能够绊倒。
房屋建好了,购买者寥寥无几,地产商人们认为是自己的价格开的太高,纷纷打起了价格战。
本以为能够重新带动购房者的热情,岂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格战,引发了老百姓的议论。
在老百姓的想法当中,好东西不便宜,便宜的东西绝对不会是好的。
楼房一天一个价,一定存在有建筑问题。
就这样,房产市场这片花团锦簇的外表下,竟然出现了严重的滞销。
或许这种情况,能够在两三年之后得到缓解,但绝对不是现在。
将大笔资金投进房市,商人们急需资金周转。
现在房子卖不出去,银行那边又逼着索要贷款,但凡有点头脑的人,无不将现在的地产行业当成猛虎。
王英南苦口婆心的说道:“你我都是商人,咱们在商言商,公司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回流资金。”
“像那些专家说的,几年以后,京城地产界一定能够迎来销售春天,现在不是进去的最好时机。”
陈海峰语气客气,却又不失坚定的说道:“王叔叔,谢谢你跟我说这些,不过我还是想要去看看。”
“你当真要在这里投下大笔资产购房?”
王英南感觉该说的都说了,却没料一点作用都没有。
但他想来,陈海峰年纪轻轻,能在申城占有一席之地,绝不是无脑之人。
自己苦口婆心劝了一大通,陈海峰还不肯改变心意。
不是陈海峰不肯改变心意,而是他已经预知到,地产恢复的春天,根本不需要两三年。
几个月后,就会有一场大变动,京城房价像坐火箭一样往上飞,并且房屋供不应求。
“这样吧,明天我先带你去看看,你想买的那些四合院,然后你再考虑一下要不要投资地产行业。”
对于陈海峰要买四合院这件事情,王英南倒是没有什么想法。
那些四合院或许会有升值的价值,可购买现房,绝对没有任何的有效收益。
吃过晚饭,王英南又被酒局叫走了。
看起来,王英南在京城混得如鱼得水。
晚饭过程中,陈海峰一连看到他接了四五个酒局电话。
次日,陈海峰起床洗漱完毕,于七点的时候前往餐厅用餐。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陈海峰收到了王英南的电话。
王英南今天亲自开车,带陈海峰好好游览一遍京城,顺便将几处值得买的四合院介绍给陈海峰。
经过半天游览,中午两人吃完饭,陈海峰被王英南带到了二环内的一条胡同外。
胡同狭窄,汽车无法进去,王英南似乎对此很有经验,轻车熟路的找到了停车场。
下车后,王英南介绍道:“我们京城别的不多,就是胡同多,大胡同连着小胡同,外地人进去,在没有地图帮助的情况下,恐怕要花几个小时才能走出来。”
胡同文化属于京城的特有文化,许许多多的老四合院,就隐藏在这些蛛网般的胡同里。
陈海峰跟着王英南走到胡同内,说道:“王叔叔,其次在我们申城,也有相对应的弄堂文化。”
“说不定以后,相关部门会把弄堂设立成文化区。”
“如果真有这一天,我一定会亲自过去瞧瞧,到时候,可要麻烦小陈你给我当导游了。”
“没问题。”
陈海峰爽快地答应。
两人停在了一间斑驳的大门前,王英南说道:“小陈,这是我最建议你买的四合院。”
“此地地理环境绝佳,骑车只需要五分钟,就能到达京城的中心广场。”
介绍完这处四合院的地理环境以及经济价值,王英南又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你想要买把它买下,来恐怕还要费一番周折。”
“这一间四合院里住了6户人家,你必须取得他们的全体同意,才能拿到这里的产权。”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京城里的四合院只有极少数属于一户人家。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绝大多数的四合院,产权都是公有的。
四合院住户少则三四家,多则五六家。
想要买下产权,就需要搞定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