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出国潮
幸好办理手机购买业务的窗口那边没有几个人,陈海峰排了一会,就完成了自己的业务。拿到新手机的那一刻,陈海峰分别联系了王英南,钱浩以及郭宇航,将自己的新号码告诉给他们。
打电话过程中,不时有办理业务的市民从陈海峰身边经过。
每个经过的市民,无不用羡慕的目光盯着陈海峰手里的电话。
这个年头想要拥有一部手机,最起码也得是万元户等级。
“先生,请问你的手机,开通了国际电话功能吗?”
一名身材窈窕,穿着职业套装的年轻姑娘,表情急迫的出现在陈海峰面前。
陈海峰看了看对方,说道:“可以呀,你有什么事吗?”
“我有急事要联系国外,能不能把你的电话让我用一下?”
年轻姑娘一边说,一边从挎包里拿出钱包。
“我会按照邮电大楼拨打国际长途的费用如数支付,如果您觉得少,我还可以多加一点。”
“你不用给我钱,那我用吧。”
抱着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想法,陈海峰将电话交给了年轻姑娘。
这个时代的百姓民风淳朴,还没有出现借口打电话,然后抢夺手机的事件。
年轻姑娘显然没想到陈海峰会这么痛快,问道:“你真愿意把电话借给我?”
“不然呢。”
陈海峰笑着催促道:“赶快打吧,这么早来邮电局,肯定是有急事,别耽误了你的正事。”
“谢谢先生。”
年轻姑娘接过手机,又从包中掏出了一个小本本。
翻着几页后,对着一个号码拨了起来。
陈海峰撇了两眼,发现姑娘本本上记的电话号码,清一色都是国外电话。
看样子,这姑娘也是出国大军中的一员。
纵观80年代末,21世纪初,两个字贯穿始末,出国。
改革开放开始,大量洋东西涌进国内,吸引了不少的年轻男女。
出国潮,就在那个时候出现了。
为了出国,这些人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放弃了无量的前途,投身到的全民学外语的大潮当中。
别的不说,单说来此排队的市民,10个有8个是抱着出国梦来的。
他们要么是联系国外的学校,要么是与之前出国的亲戚沟通,想办法将自己一块带出国。
这种出国风潮从80年代末期兴起,一直延续到2000年中期。
直到我国的经济全面腾飞,并且国外经济出现停顿,风潮才有了下降的趋势。
陈海峰处于辉煌的那个年代,老百姓们已经从,国外月亮比国内圆这个迷局当中走了出来。
姑娘已经打通了电话,用种陈海峰听不懂的外语与对方进行沟通。
陈海峰觉得耳熟,仔细想了想感觉这好像是德语。
几分钟后,姑娘一脸怒气地挂断电话,一把将手机放回陈海峰手里。
“怎么,出国留学的事情被国外给拒了?”
陈海峰随口猜测道。
或许是感觉自己刚刚的举动不太礼貌,年轻姑娘先向陈海峰道了句歉,解释道:“不是出国留学被拒,是我遇到的黑心的洋老板。”
“黑心老板?”
陈海峰好奇的说道:“你的老板是外国人?”
年轻姑娘点了下头,气鼓鼓的说道:“都说外国人讲诚信,可只有亲自跟他们打过交道,才会知道外国人跟咱们一样,有好人也有坏人,有良心商人,也有无良奸商。”
“本姑娘运气不好,碰到了这个该死的无良奸商。”
不等陈海峰继续发问,年轻姑娘像是抱怨一样,自顾自的讲起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
年轻姑娘名叫谢丹,今年26岁,高中毕业以后,家里的父母帮她联系了远在国外的亲戚。
通过亲戚帮忙,谢丹没有在国内参加高考,直接读了预科,顺利的入读了国外的一所商业学院。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毕业以后,她按照父母的安排,决定留在国外发展。
由于尚未拿到绿卡,谢丹无法面试那些大型公司的正式岗位,只能暂时以临时工谋生。
即便是当临时工,谢丹也没有去餐馆商场之类的地方工作,而是找了一间4s店。
凭借着留学数年练就的口才,以及丰富的商业知识,刚刚进入4s店,谢丹就力压了许多的老员工,成为了店里的销售王牌。
说到这里,谢丹不无得意的说道:“不是我和你吹牛,那些在店里工作四五年的老员工,他们一个月的销量都比不上我一周,若不是受到工作时长所限,我一个人的销售额足以顶上店里半个月的销售额。”
“即便是这样,我每月也能够拿到一两千马克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