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在刘振庸与女先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不知从何时起,刘振庸对杨彬雅的授课也发生了兴趣。起初,他完全是出于对女先生的监督,看她怎样教三姑读书,没想到听着听着竟然也听出瘾来了,平时,只要有一点功夫,他就悄悄地遛进隔壁房间,把通向书房的一扇纱窗,稍稍地开启一点,便坐下来偷听。时间一长,他的这一举动便被杨彬雅察觉了出来,显然,她并不忌讳主人听她讲课,非但如此,她还觉得这是表现自己的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所以,她一听到隔壁有动静,就有意把讲话的声音提高一些。后来,她还让人把那间屋里的椅子换成沙发,并在茶几上预备上沏好的茶,这样他就可以一边品着香茗,一边舒舒服服地听她讲课。这样一来,刘到这里来的次数就更多了,呆的时间也就更长了。当然,这种偷听课的方式也就明朗化了。有一次杨彬雅居然当着刘的面不无戏谑地说:老爷若愿意,可以过来听嘛,反正我教一个学生是教,教两个学生也是教。
刘脸微红,稍有点忸怩地说:不用,俺在这边听的挺好。
有时,杨彬雅给三姑布置了默写的课,怕他一人呆在那边寂寞无聊,就踅过来陪他唠唠嗑。杨彬雅的谈话多半都很有趣味,再加上刘对她有好感,所以巴不得能常跟她单独在一起唠唠。每当这时,他们都将纱窗掩死,免得干扰隔壁三姑的学习。
有一次刘对杨说:你跟俺讲讲,使馆里的那些人都是咋讲究俺的?
你问这干什么?
没啥,只是想听听。
好吧,这事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让我从头讲起吧。那会儿,俄为了侵蚀我中国领土,动不动就找借口向使馆发难,使馆人员像笼中困鸟一样轻易不敢迈出使馆院墙一步,但心里却憋屈得要命。后来听说俄方血洗了海兰泡六十四屯,有近万名华人死于无辜,更是怒从心起。我父受命向俄方提出抗议,俄方不但不接纳,反把我父大大地羞辱耻笑了一番,我父回到使馆便病倒了,深为自己做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耻辱和气愤。就在这时,传来了一赤手空拳的华人在黑龙江边怒杀三个全副武装的哥萨克刽子手的消息,整个使馆都振奋了,心想大清帝国咋不多出几个你这样的人物呢!俄方对此很恼怒,想要追杀于你,使馆迅即转告了国内,要求对你提供全天候的保护。还好,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你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很好。那时,我还很小,总惦记着有朝一日能见见你这个大英雄,如今,这个愿望实现了,不仅见到了你,而且还能跟你在一起促膝谈心。
刘振庸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俺算他娘的(他想收口却收不回来了)——哪门子英雄好汉!只是一时的走运罢了,没被他们赶进大江里给收拾了。
杨说: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反正你在我心目中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
刘忸怩了起来,半晌才说:反正也是个死,不如跟他们拼了,说不定还会有条生路。
就是,要是当时那些人都能像你这样想,也就不会白白地去送死了,杀一个正合适,杀两个赚一个。
是哩,是哩,那时咱们中国人也太老实了,叫咋样就咋样。
是啊。杨彬雅点了点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刘说:那会儿,俺不但没死,反发了笔财,这你是知道的吧?
后来听说了。
这算不算是不义之财?
也算也不算,假如你不拿回来,也得被那些杀人的魔鬼给劫掠了去,所以你拿回来是对的。
但这毕竟是那些死难的同胞们的呀!俺回来后,给那些逃过来的人做了些善事,还修了座庙,祭奠那些死了的人。
你做的还不够,还应该多做一些才是。
好吧,俺听你的,多为人做一些好事、善事!……
就这样,他们虽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相差甚远,却越谈越融洽、越对对方有好感,俩人的感情也日益地拉近了……
一天,杨彬雅突然接到一封家书,她看过后泪如雨下。三姑很是吃惊,忙问她怎了,她不说,便跑去告诉了刘振庸,刘原在会客,听说后也顾不得有失体面就匆匆赶来,一进门就说:
有啥过不去的,值得你这么伤心,哭得跟泪人似的?你要是信得过俺老刘,就快点跟俺说说,俺不信这世界上就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杨彬雅抬头看了刘一眼,知道搪塞不过去,就将信出示给他,他识字不多,便转手交给了守在一旁的三姑:念给俺听听。
三姑没敢怠慢,赶紧照做。原来信中说,她父亲病重,已命在旦夕,据大夫推测,过不去这几天了,让她速速回京。信中还说,为给父亲治病,几近倾家荡产,其后事如何处理,尚无着落,问她能否想办法筹借点钱来……
噢,是这码子事?刘振庸摩挲着他那长着花白胡须的下巴说:家里出了这宗事,没说的,赶紧回,别耽搁。至于钱嘛,需多少,尽管从俺这里拿好了!听刘这么一说,杨彬雅的情绪才算稳定了一些:
那就……让您破费了。
好说!好说!刘慷慨大度地应道,稍作沉思,他又说:你等着,俺去安排一下。就匆匆地走了。
就在当天的下午,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轿车停在了门前。刘让许昌暂且放下手头的业务,带上足够的银两陪杨一起回京城。当杨彬雅登上车驭手就要扬鞭起程的时候,刘趴在窗口略显几分尴尬地问:
待老人的事处理完后,你还能再回到俺这里来吗?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当然,我不回这里来还能去哪儿?这里有我没尽完义务的学生啊,你说不是嘛?老爷。
听她这样讲,刘振庸那日渐衰老的脸上绽出了一丝欣慰地笑。
事后听说,杨到家第二天,老人就故去了,一切丧葬事宜,全由许昌主持。由于钱准备得充足,事情办得圆圆满满,风风光光,大出其家属及亲戚朋友的意料之外,纷纷说杨彬雅找了个好主子。杨也果不失言,丧事办完后,她片刻也没耽搁,就随许昌一起回到了黑河,让刘振庸那颗悬着的心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