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三姑常去千山看望孙氏
三姑上的那所学校,是奉天当时唯一的一所女子中学,也是各方面条件都属上乘的一所学校。来这里读书的学生,须交一笔数目不菲的“束脩”,故而不是达官贵族家的小姐难登该校的门槛。学校校规要求来校就读的学生一般都要在校食宿。刘振庸处处宠溺三姑,怕她不习惯学校的那种集体生活,就把他安置在一个熟人的家里寄宿。这位熟人在当地地位较高,家居一所规模宏大的豪宅,他有一个女儿叫张凤,年龄跟三姑相仿,也在该所学校里读书,由于志趣相投,她俩很快就成了闺蜜,双进双出,形影不离。张家的规矩很多,而且妻妾成群,三姑自小受女先生杨彬雅的影响,是个自由主义者,崇尚一夫一妻制,对张家这种情形很是看不惯,只住了半个学期就搬回学校去住了。张凤也早已厌倦了家里的一切,尤其是她那些姨妈间没完没了的龃龉与勾心斗角,言称跟三姑分不开,也借机搬到学校去住。她很羡慕三姑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且能大本大本地阅读一些俄文书籍,尤其是在她听了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人所撰写的故事时,便产生了要学俄语的欲望,三姑也愿意教,于是,课余时间大多都被此占用,有时竟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她们也不后悔。
张凤天资聪颖,一教就会,仅半年时间,就能看一些简单的俄文书了。一次,她读完一本普希金的诗集后问三姑:
你说,是做个中国女人好,还是做个茨岗女人好?
你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看还是做个茨岗女人好!
怎讲?
因为她可以自由啊。
三姑明白了她这话的意思,微笑了下:但她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啊。
那也值得。
你想模仿她吗?
有时我看见我家的那些女人,虽不愁吃不愁穿,却像笼中鸟似的供一个男人享乐,心就烦,觉得做个这样的女人真是一点意义也没有。
噢,你也是这样想的?
是的。
那我俩可是想到一起去了。
她们相互对望着,会心地笑了。
但愿我们的爱情和婚姻不至于像你家里那些女人一样悲惨。三姑说。
当然,也不要像真妃儿(《茨岗》里的主人公)那样以死为代价。张凤最后又补充了一句。
三姑因义父的嘱咐,每月至少一次地去千山看望孙氏。张凤每每都要陪伴着去。这日,她俩又乘坐租来的马车向千山进发,一路上山道崎岖,苍翠满目,虽是一个风和日暖的天气,但三姑却仍提不起兴致来。张凤把身子往车厢上靠了靠,瞅了一眼闷闷不乐的三姑说:
我总觉得在你与你婶之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三姑点了点头:是的。
为什么?
不知道。
怎会呢?
也许……也许她不愿意接纳我这个养女吧。
怎见得?
她一直拒绝我称她妈。
哦?她自己不是没生过孩子吗?
但她有一大群侄儿和外甥,她似乎更喜欢他们。
也难怪,因为她跟他们有血缘关系。
我想是吧。
张凤思忖了片刻,摇了摇头:这不足以成其为根据,我见过很多养母都对自己领养的儿女很亲很亲的。
那可能是我长得不那么讨人喜欢吧?
瞎掰!像你这样精灵俊俏的姑娘在咱们班同学中能找出几个来呀!
你真能奉承人。
真的,咱班的同学都这么说,就连我那些姨娘也这样认为。我要是有你一半的好长相也要高兴死了。
好了,好了,快别说了,怪肉麻的。
反正你婶总这样疏远你是有原因的。
三姑何尝不知,只是不愿说出来罢了。
从奉天到千山乘马车需一整天时间,当到达那座四面环绕着苍松翠柏的尼姑庵时,夜幕早已降临了大地。三姑和张凤叫开庙门,在一年轻的女佣带领下,走进经房,孙氏盘腿打坐,一手频频而有节奏地敲打着身前的小木鱼,像以往一样,明知三姑她们已近在身边,却仍双目紧合,一味叨念着恐怕连她自己也闹不清楚的经辞,也是跟以往一样,待到人等得不耐烦了想要转身离开她的时候她才发话:
你是不是觉得跑这么远的路来看俺这老不死的心里委屈得慌?
没、没那事,婶。
叫俺师父!
是,师父。
不用嘴犟,俺猜得出!这不,离上回来俺这儿都快一个半月了。是
的,她这人就是这样,你要是来得勤,她就会把脸一抻,说:
你老是往俺这儿跑啥?怪烦人的!
但你真的晚来几天她又会像今天这样怪你个没商量。
俺跟你说,你要是嫌弃俺的话,就甭来了,就当俺死了!
三姑无话可说,只好两眼含泪一动不动地听她数落。最后,把带来的东西(多数是吃的和用的),一样一样地摆在她面前,末了,将一叠钱搁到她手底下。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