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家乡人都还没忘祖父当年的壮举 - 艰辛而苦涩 - 麟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艰辛而苦涩 >

第100章家乡人都还没忘祖父当年的壮举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被大姑唤醒了。姐知道你还没睡够,大姑脸上略带几分歉意的样子说:昨个儿不是说好今天要到咱爹咱娘坟上去祭扫一下的吗?

嗯,我记着呢,姐。

那咱得早走,不然晌午头儿赶不到。

父亲明白,给老人祭扫不能过晌,于是在大姑的帮助下赶紧起身穿衣裳。大姑把洗脸水已提前预备好了,牙粉也蘸到了牙刷上,父亲起来只管洗漱就可以了。

姐,咱是不是得带点供果去呀。父亲一边刷牙一边说,声音有一点含糊。

大姑笑了:这些都不用你操心,昨晚俺已经提前预备好了。

听大姑这样说,不仅让父亲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爹爹当着一家人说过的那句话:有大闺女在,咱家的事啥都耽误不了。的确,出了院门就见一辆套好的骡车等候在外边,一个四十多岁的车把式迎上前来:

少奶奶,俺没来晚吧?

没!没!你来的正是时候,一丁点都不晚。

上了车,父亲才看到,供果跟香纸都预备得一应俱全,啥都不缺。为了能让父亲在车上坐得舒服,大姑还特意带了个棉垫子垫在了父亲的屁股下。从大姐的婆家到娘家要有十多里地,即使坐车也得半头晌,这不仅又让父亲记起来,大姐为了照顾成为孤儿的父亲跟三姑,隔三差五的就要跑上一趟,回到家里还要手脚不停地照料两个老人——公公跟瘫在床的叔公——风尘仆仆的真是不容易啊!

姐,父亲瞅着大姑的脸感慨地说:这回我知道了,当年你回来看我俩,给我们带吃的来,为啥总是来去匆匆。

大姑抿嘴笑了:没法子,路太远,一头是你兄妹俩,一头是俩老人,想跟你们多呆会都不可能。唉,姐无能,没能把你兄妹俩照顾好。

别这么说,姐,要没你,我跟妹妹还不知会啥样儿呢!如今我跟妹妹不都过得挺好的吗?

是啊,看到你俩都出息了,姐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大姑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真挚和喜悦。父亲见了心里却感到有一丝的酸痛:是啊,我们都好了,可姐姐你呢?孤苦伶仃地自己一个人苦熬苦撑了十多年,唉!……

由于出行得早,还没到晌姐弟俩就到达了爹娘的坟茔地。下了车他们相携着来到爹娘的坟跟前,然而看到的情景让父亲深感吃惊。是的,父亲原以为过去这多年了,爹娘的坟早已荒芜得不成样子了。他打算今天来,除了烧些香纸祭奠祭奠,再到村里雇上两个力工,跟自己一起把十多年来经风吹雨打已塌陷下去的坟头重新回填起来,待日后好好地修葺一下。然而,此时此刻映入眼帘的竟是一个高耸的新坟,坟头上虽稀稀拉拉地长了几丛绿草,也是当年的。

姐,他回头看了大姑一眼问,你年年都到咱爹咱娘坟上来吗?

对呀,大姑答到:你们姊妹几个都不在身旁,俺不来谁来呀?

我想也是,那这坟头也是你填的?

俺哪有这张逞,都是村里乡亲们帮着填的,他们来祭扫家人的时候,在填自家坟头的时候,总不忘给咱爹咱娘的也填上一填。

真难为众乡亲了!父亲感激地说。

是啊,大姑点头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都还没忘咱爹当年领头打贪官的那些事儿,每每提起来,都冲着俺竖起大拇哥来说:好人啊好人!他若不是为了受委屈的乡亲们得罪了官家,也不会去的那么早,俺们给他老故母俩填填坟头祭扫祭扫也是应该的,你不用谢,不用谢!

话虽这么说,父亲接口道:咱做晚辈的对乡亲们的善举不能不感恩。

大姑点头称是。姐俩在坟前用手清出一小块地方来,摆好供果,就燃起了香纸。大姑一边往火里添纸一边喃喃地说道:

爹!娘!你小儿子来看你们来了。他可不比从前了!离开的时候两手空空,如今大小也是个绅士了。是的,他出息了!听说你老闺女过的也不错,俺师叔待她就跟自己亲生的一样,供她上学,让她知书达礼。俺们都好,你二老放心吧!

说着说着,眼角滚下了泪水。纸燃尽了,姐弟俩一起跪地给爹娘磕了头。他们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蹲在坟前盯着土堆看了许久,也想了很多。最后,父亲提出进村里去看看乡亲们,顺便向大家表示一下谢意,大姑赞同。

离乡十多年了,走时很小,如今已长成大人了,跟过去判若两人,多数乡亲都认不出他来了,直到大姑跟他们介绍说,这个身高马大的壮小伙子是她小兄弟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嘿呀,变化这么大呀!当初小不点,如今铁罗汉一般,跟你爹差不哪去!听人说,你在外边混的不错,当上掌柜的了,真给咱村里人脸上添彩……父亲也不忘去拜访了小时候的那些耍伴儿,他们的变化也很大,不细看真有点认不出来了。尤其是良子,虽只比父亲大三岁,但由于农家的操劳,已显得有一点老了,眼角上隐约看得出几道放射性的鱼尾纹来,他结婚早,如今已是三个孩子的爹爹了。他见了父亲,样子显得有一点局促,说话小声小气的,当年在海滩上的那股子霸气分毫也看不到了。

父亲问他:日子过的还好吗?

他苦着脸连连摇头:好什么呀,一家人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没想出门去干点啥?父亲问。

他依然摇头:俺哪有你那张逞,除了种地,啥手艺都没有,还是老实巴交地守在家里伺弄地算了!

父亲转着身把他家看了下,还跟他记忆中的一个样,光秃秃的没一件值钱的东西。父亲出门前给他桌上放了一块大洋,他见了感激得直向父亲鞠躬作揖,父亲想拦都拦不住,没办法,父亲只好赶紧躲出去……

回到大姑家已近黄昏,大姑不顾自己一天的劳累,伺候父亲把脸洗了,换下昨天洗净晾干的衣服,然后把父亲安置在院心枣树下的藤椅上,塞一把蒲扇他手里,说:你先在这乘会儿凉,姐一会儿工夫就把饭做好。

吃饭当儿姐俩唠起了今天白天给爹娘上坟的事,父亲说:大姐,有桩事我想跟你商量一下。

你说,姐听着呢。

我原本想给咱爹咱娘的坟重新修一修,看上去好点,气派一些。

嗯,咱这儿出门发迹了的人十有八九都是这样做的,你有这种想法姐能理解。

可是姐,今儿去了一趟咱爹咱娘坟上后,我的这种想法又转变了。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哦?

大姐,你记不记得咱太公走,村里人跟咱爹都想把他老人家的坟好好修一修,搞得气派一点,可咱娘挡着不让,说咱太公临走前留下话,他走后挖个坑埋了就行,连个碑都不用立。

记得,记得,后来咱娘拗不过咱爹跟演武堂一些老人的意见,在坟前立了块碑。

是的,父亲点了点头说:他虽走了,可村里人依旧还想着他,我这次去看,他老人家的坟跟咱爹咱娘的坟一样,都有人照料。

没错,没错,俺哪次去祭扫,都看见坟头上压着新纸,坟包上的草也都清得干干净净。

所以,父亲说:我就想,咱把坟重修了,搞得很气派,咱要不去,还会有人像过去那样帮咱照料吗?

兄弟,你……什么意思?

维持现在的样子不动,跟周边的坟冢一个样。

哦,俺明白你什么意思了,咱娘活着的时候就常在俺耳边说:做人要低调,大鞋小鞋不走样儿。

是的,大姐,我就是这个意思。咱兄弟姊妹多半都在外面,常年不回家,你也不会总守在乡下的,咱确实需要乡里乡亲们的这份情,所以,在回来的时候坐在车上我想了一路,决定改变我原来的想法,不修了。鉴于坟前那块当初匆匆立上的木碑已朽烂了,换个跟别人家大小相同的石碑也就可以了。大姐,你说我这样打算行吗?

行!兄弟,你这个想法好,姐赞同,就这么办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