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太公想从堂主的位子上退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让我太公感到欣慰的是,孙女文嫣嫁给了自己的爱徒,日子虽过得拮据一些,可两人的感情却颇为融洽,他们妇敬夫爱,一丁点的芥蒂也没有,而且一些事情往往是不谋而合的。祖母自小在爷爷身边长大,跟爷爷相依为命。嫁到婆家以后,家里就剩爷爷自己了,她很不放心,总觉得爷爷自己一个人过太孤单了,很想把他也接到身边来跟他们一起过,但自己毕竟是一个刚过门的小媳妇,这种事不便于开口,只好憋在心里,夜里时常在梦里啼哭。祖父把她轻轻推醒:
你又想爷爷了吧?
祖母不好意思地用手背抹掉挂在鬓角上的泪水:你咋知道?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祖母拍了他一下:别瞎说!
咋,俺猜的不对吗?
祖母点了点头:你猜的对,俺梦见爷爷自己一个人走丢了,回不去家了。
所以你就急哭了?
嗯。
把爷爷接来吧,让他跟咱们一起过。
真的?
祖父点头。祖母在他肩上轻轻地咬了一口,并投去深深地一瞅,这一瞅透着她对男人深切地爱和无限地感激。
然而,让小两口感到意外的是,太公拒绝了他们的邀请,这不光是他怕拖累了他们,更主要的是太公喜欢独处。他愿意早起,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打一套拳,活动活动腿脚,然后吃饱饭,点上一柱香,在幽幽的、浸人肺腑的馨香中弹弹琴,或练练书法,要不就手握一卷书从早看到晚。也有时步行到郊外,面对沧海蓝天吟诗遐想。他倘若答应了小两口的邀请搬到一起去住,他的这些常年养成的习惯和嗜好就有可能受到限制。与其跟他们在一起没了自由,还不如自己一人想怎样过就怎样过。你俩要是对俺不放心,就常来看看俺好了,太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最后说。祖父和祖母细品了老人的这一席话后觉得有道理,他们的本意是想帮老人,可事实上反束缚了他的手脚,与其这样还不如随他意想咋过就咋过吧。不过他们当场向老人申明:
家里的活儿不分里外都由俺俩包了,爷爷只管随心所欲地过自己的休闲日子好了。
老人笑着答应了,自此,太公外边的——包括地里的活儿——全部让祖父给包了下来,屋里的就由祖母来料理了。他们家不论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不忘给老人盛些来。老人的衣服被褥全由祖母缝补拆洗,老人的头发还跟从前一样由她来梳,直到他们的大女儿——我大姑——生下来长到六岁接了她的班。
说起我大姑给她曾祖梳头的事,还有一段佳话呢。那年大姑刚过了六岁的生日,一天见娘拿着爹刚从集上买来的红绦绳朝外走,就捣着小腿快步撵上去:娘!
嗯?
你是不是去给太公梳头?
对呀,你咋知道?
大姑用她那小手指了指红绦绳:俺看你拿这个了,俺也要跟你去。
你去干啥呀?
看太公,给他老人家梳头。
你还小,梳不了。
不,俺不小了,你不说你六岁就学着给太公梳头吗。
对呀。
那俺也要学。
可你不够高。
你不是也不够高踩着小板凳给太公梳的吗?
哈,这些你都记住了!
大姑点头。
那好吧,跟娘去给太公梳头去。
听说重外孙女要给自己梳头,太公高兴得都笑出了眼泪:好哇,好哇,你娘就是像你这么大点学着给俺梳头的,你学会了太公这头就要你来梳了。
放心吧,太公,俺一定能学会!
她跟娘当年一样踩着小板凳,在娘的指点下瞪着一双乌黑铮亮的大眼睛很认真地给太公梳起头来。一不小心梳掉一根长长的白头发,她很内疚地掉下了眼泪。太公见了忙安慰她说:
不哭,不哭,拿来叫太公看看。
接过去在手上一缕:嘿,这哪里是头发呀,分明是太公昨晚掉下来的一根胡子,妮儿快过来看,这不是胡子是啥?
的确,这头发跟下巴上的山羊胡一样白,于是就把大姑给糊弄住了,她收住眼泪不再哭了。打这以后有好长时间,一遇到这种情况太公就用这法子来安抚大姑。大姑机灵得很,不到半年的功夫就学会了给太公梳头,而且跟娘梳的一样好。太公无论走到哪儿总要向人炫耀一下自己身后的辫子:
梳的好吧?你们可知道这是俺那刚满六岁的重孙女给梳的呀!瞧瞧,这辫子多顺溜,多板正!嘿嘿……
说着说着,竟乐得合不拢嘴。
太公很喜欢孩子,尤其是喜欢祖母跟祖父生的孩子,因为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有他们爹娘身上的一些特征——或是长相、或是性格、或是举止、或是言谈——所有这一切都让他见了感到亲切。平时,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就喜欢让孩子们来他身边绕着膝头转,他不是教他们识字,就是领着他们打拳……当庭院里洋溢着孩子们的阵阵欢笑声时,他心里就仿佛有一眼清爽的甘泉在潺潺地流淌。是啊,他在尽享一个老年人所向往的天伦之乐,有了他们他就不会感到孤独,看到了他们,就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咦,小老二儿今儿咋没来呢?老人一眼就能发现孩子中缺了谁。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大姑忙向太公解释:他原本要来的,可今早起来闯祸了,让俺爹揍了一顿,俺娘罚他就不让他来了。
噢,是这样啊!去,告诉你爹娘,就说太公想他了,让他们饶小老二这一回吧。
是,太公!
大姑答应着还没转身,姊妹中的一个就抢先跑了出去,不一会工夫就牵着小老二的手进了他日夜向往的太公家,脸上还挂着两行未被风吹干的泪。是呀,日子就是这么过的,虽清淡了些,却有滋有味儿……
岁月不饶人,太公已步入了古稀之年,外表看虽依然矍铄,可精力终究不如先前了。为了不拖累演武堂,他早就有从堂主位子上退下来的想法,至于由谁来接替他空出来的位子,他也考虑好了,但是为了不出啥差错,他还是事先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多数人都跟他想到一起去了。祖父无论是武艺还是人品,在众乡亲们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他是除太公之外的不二人选。太公在没跟祖父挑明自己跟大伙的意愿之前,先和祖母唠起了这桩事,没想到祖母蹙了蹙眉尖说:
俺知道爷爷要是让出堂主的位子来,乡亲们肯定会推孩子他爹去坐的,可是……
说到这,祖母停下来不言语了,太公等不及就问了句:可是啥?
祖母瞅了一眼爷爷:他可不比爷爷你呀!
咋这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