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祖父家乡出了个抗倭英雄 - 艰辛而苦涩 - 麟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艰辛而苦涩 >

第1章祖父家乡出了个抗倭英雄

时过这么久(都快一个多世纪了),我以为家乡的父老早就把祖父给遗忘了,可是当我一提及上个世纪初那场震惊莱州湾痛打狗县官的”乡暴”时,一些上岁数的人即刻便会津津乐道地跟你说起领头人的那些奇闻逸事来:

嘿!这老先人,伸出他那只能把河里的石子捻成粉末末的蒲扇样的大手,攥住狗县官的小脑袋,像扭癞瓜似的轻轻一扭,就听“嘎嘣”一声——断了。什么断了?

脖颈呗,嘿嘿!……

那情景,让他们描述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

还有个别上岁数人,居然还记得家中老人曾向他们描绘过我祖父的长相:

满脸大胡子,个头儿很高,出入房门时总要把头低下,否则就会碰脑门儿……

出于好奇,我特意拿尺子量了下一些老屋的门框,通常都在一米八五到一米九零左右。这也就是说,祖父的个头儿可能在一米九零以上……

祖父自小爱习武,这有他生性好斗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他生活的那种环境对他的影响和熏陶。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家乡就出过一员赫赫有名的战将,起初他仅是登州卫戚继光麾下的一个兵勇,由于他骁勇善战,在戚继光调往浙江组建抗击倭寇的“戚家军”时,他作为家兵跟随了去,十余年来,在剿杀进犯的倭寇战役中,他屡建战功,被晋升为千总。他既是马上将军,又是散打的好手。以竹代矛是戚家军的一大创举,在交手中,成百上千的倭寇被锋利无比的竹矛戳死,而削刃者便是他们自己。更有让倭寇胆战心惊、望而生畏的一招儿是,每个“戚家军”战士的手里,除一杆长长的竹矛外,还备有一柄尺把长的短刀,交战中一旦出现短兵相接时(倭寇企图用贴身术来破“戚家军”的竹矛),他们便会迅速弃矛使刀,由于刀柄短,拔刀快,常使倭寇猝不及防,往往在他们还不知怎么回事时,尖刀就已经插进了他们的心脏。据说,这一招儿就是山东来的那位王姓千总在实战中摸索出来的,戚继光在全军中进行了推广,自此,“戚家军”的战斗力越发的势不可挡。日本武士通常是携带一把长刀的,自打接受了进犯邻国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和教训之后,也开始携带一长一短两把刀了……

一五六七年,倭寇的进犯被彻底剿灭,戚继光便被时任宰相的张居正调往北方镇守京都通向海洋的大门——天津蓟州。戚常备不懈,善于练兵治械,很受张的器重,但张一死,戚便受到了排挤。戚不屑与其共伍,便弃官归乡,我们的这位千总(后升至参军)也随之而去,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老将军闲来无事喜欢习习武,活动活动腿脚,身边人见他那精湛的武艺、强悍的体魄都羡慕不已,也想跟着学两招,老将军也认可。后来见一帮人围着自己热热闹闹,比他一人快活的多,就愈发愿意施教。先是家人晚辈,后是街坊邻居,再后是乡里族亲,习武学艺的人越集越多,这些人平素务农下海,待挂锄歇渔时,便集聚在一起,在老将军偌大的庭院里,刀枪剑戟地练起来。

有人窜捣着老将军办个演武堂,并推举他为堂主,起初他不肯接受,后架不住说服的人多,他也就顺水推舟了。但他立下了规矩:以武会友,不收受任何钱物。同时提出:有劣迹的人不教,名声不好的人不教,不孝敬父母、不知尊老爱幼的人不教。凡登堂入室者都要多行善事,有违规者定清除出堂永不接纳。

一次,他的一个族亲晚辈在集上购物时跟一个老实巴交的外乡人发生了口角,他依仗自己武艺高强,把人打了个遍体鳞伤不说,还让人陪他五百钱。老将军听说后把他招进演武堂:

你凭啥欺负人?

他挡了俺的路。

你绕开走不就结了嘛。

人多绕不开。

那你就晚走一会儿。

俺等不及。

那你就跟人动了拳脚?

是。

你打了人家为啥还要跟人要钱?

俺要让他知道知道马王爷三只眼!

好,今天俺也让你知道知道啥是马王爷三只眼!

说罢老将军飞起一脚将其踢翻在地,再一脚便蹬出了演武堂。他指着那人的鼻子说:

从今往后不准你再迈演武堂的门槛,你要再欺负人,演武堂的人个个都是你的冤家对头!

演武堂在老将军的规范管束下,扬善抑恶,名声在外。外乡一些功夫人纷纷前来切磋会友,赶上二八庙会时,也设下擂台比武,然比是比,却从不伤及人性命。

老将军常教诲自己的徒子徒孙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切不可居高自傲,更不能恃强凌弱,有比自己强者,要恭恭敬敬地向人学习。

就这样,家乡的乡民们不仅人人爱习武,而且还留下了一个好习俗。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祖父自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能不受到熏陶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