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春满人间
入秋后,天公便不作美,时不时下起一连几日的缠绵秋雨,九州大地上也是添了些许凉意。一日刚吃过早饭,雅儿便拿出纸币找上凌江,说自己想要认字读书,这倒是让凌江颇为刮目相看。在平海镇,哪怕是大户人家的闺女也未必有读书的机会,除非如苏晓晓那样有一位当教书先生的父亲。
细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雅儿在一家茶馆里给人端茶送水时,迷上说书先生所讲的那些奇闻异事,可每日说书先生就只讲一则故事,自己又欲罢不能,无可奈何之下,便萌生起想认字的想法。
说是,在东海之上,有座高耸入云巅的仙山,在那座山上,就住着许多仙人。山巅之上便是云海,穿越了云海往前走数百里,便能看到一处仙境,名曰人间瑶池。说书先生还说了,在大周以南,有一片荒芜……
听着这些奇闻趣事,让小姑娘脑海里那朦胧的幻想,一瞬间绽放出来,恨不得立马离开平海镇四处走走看看。对此,凌江倒也挺乐意,毕竟自己读了几年书,总算是派上用场了。哪怕已经忘得差不多,可教人识字还是绰绰有余的。
秋收之后便是乡里人难得的闲逸日子,再加上阴雨连绵,若是兜里在有些闲钱,登上二层楼,温一壶酒,看着茫茫秋雨中拉起一层浓雾半掩山腰,恰似书里头所谓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再说说这飒爽秋风,时不时带走一片红枫叶散入人海,哪怕看不透其中韵味,只是能喝上这么热乎乎的一口菊花酒啊,可真叫一个舒畅!
几场秋雨过后,秋天也走到了末尾,直到北海上的朔风往平海镇这么一吹,天就变寒了,街边上晃悠的行人也逐渐少了许多。就连卖肉的那屠夫,也是早早便收了摊子,回家里架起暖炉,美滋滋地打了个盹。
过了冬至,转眼间便到了腊月二十三。
雅儿起了个大早,两人便拿着扫帚桃枝在草屋里里外外大扫除陈,将房梁上结得白花花的蜘蛛网给清扫了一番。这天可忙了,清扫了屋子之后,还得忙着祭灶。雅儿和了面,弄了几块糖饼,莫约黄昏时分,两人来到灶王爷前,搬出一张凳子,把糖饼白酒等祭品摆在上边,点上了香,将提前剪好的纸马纸衣裳一同烧了,送走灶王爷回天上。
此时已接近年关,黄昏之下家家户户屋顶泛起了点点青烟,斜阳下小镇迎来了最后一批南飞的大雁,据说它们要飞到东海之南的一处天池熬过这寒冬。
听半亩蛙声喧嚷,安知人间冷暖。
到了除夕这一日,天冷的很,按大黄的说法是,瑞雪兆丰年。虽然这平海镇上不下雪,可越冷说明来年地里的收成就越好。这天一大早,大黄也跟这儿镇上渔民们去了海岸,在大白的作法下,祈祷龙王爷来年庇佑小镇风调雨顺,民生安定。
凌江站在门槛瞪着天边望了好一会,直到寒风吹起了他一身的鸡皮疙瘩,这才打了个哆嗦,转身回屋。
桌面上摆着几张红纸,凌江拿起笔,沾了墨,开始写春联。
这春联是他很久之前就开始想好了的,这年头但凡家里有个读书人,谁不想着趁过年的时候,用一手好字写一副春联出来显摆显摆?
写上了春联,凌江用已经烧好的浆糊抹了一圈,走到门外登上梯子,将红艳的春联给贴上。他接着站在门前,细细打量着这副对联,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
“横批!”
凌江握拳轻拍手掌,面带笑意地走回屋内,裁了一张红纸,提笔写下:春满人间。
“公子,粽子煮好了,你先吃着,我给大黄哥哥送过去。”凌江刚写好春联,只见雅儿提着一个端着一碗粽子走进来。
凌江看着一碗热乎乎的粽子,截成一片一片的,肥瘦均匀的肉块被裹在绿豆跟糯米之中,看着就令人食欲大增。
过了一会,雅儿回到屋里,和凌江一块吃起刚出锅的肉粽,不禁笑着说:“今年粽子里的肉馅是去年的三倍,这下吃粽子再也不用小心翼翼的拌着吃了。”
“好!”看着雅儿一脸喜悦的模样,凌江心里头也十分高兴。
两人吃完粽子,便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鸡叫。大黄杀了一只五斤重的鸡,足够他们三个人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往年凌江因为埋头读书,年也是过得很随意,今年两人便提议聚在一块吃个饭。
凌江本来还想着去请大白一块过来吃饭,可大白拒绝了,说是过年这几天手头的事比较多,就不来叨扰。对此,凌江也不好强求,毕竟这会大白的确是挺忙的。
年初一小镇要举行祭天,全镇的风水先生都要到场,往年都是九叔来住持,今年轮到大白了,他自然得提前准备准备。
雅儿接着帮大黄一块给鸡拔毛去了,家里头的事情也都弄的差不多,凌江这会也无事可干,想来也好久没见过苏先生了,索性前去拜访一会。
走在乡间小路上,寒风迎面扑来,扎得他脸庞有些生疼。
阴沉浓云的天边下,田地里只剩下枯黄的野草,远处的青山似乎也进入了冬眠,耳畔只听到风的呼声。凌江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也不知道她现在过得如何,或许也在这人间的某处地方,和某些人一块共度这年关吧?
转眼,崖雪又将岁月花摘尽,万里山河相依,人间又过了一年。
小镇上十分喜庆,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大户人家还挂着红灯笼,还未入夜,已经有小孩子三三两两聚在家门前点起炮竹,清冷的街道上飘散着年夜饭的香味。
凌江来到苏家院前,正要敲门时却愣住了。
苏家院子里头十分安静,仿佛一丝风吹草动都能听见。而门前的春联已是模糊不堪,还留下不少破口,这显然是去年贴的。
凌江迟疑了一会,这才轻轻敲了门。他在门外静候片刻,却迟迟不见开门,就连家丁行走的脚步声也没听见,这倒是让凌江很是疑惑。
凌江自言自语:“苏先生难道不在镇上过年吗?”
他接着又敲门等候了好一会,还是没点动静,他想了想,直径向着学堂的方向走去。虽然明知道这会学堂不可能有人在,可心中还是生出一丝牵挂。
凌江走进小巷,斜眼望去发现学堂的门竟是敞开着的。
他脚步匆匆走了进去,只见一位穿着单薄轻易的男子,一幅儒雅书生的模样,他靠背的手上捏着一本书,站在石桥上,仰头遥望着北边的天。他的神情似乎有些沉重,在这静如死水的学堂里,不禁让人感到一阵凄凉。
凌江轻轻敲门,走进去问道:“苏先生,您怎么在这儿呢?”
青衣儒士缓缓转身,看着迎面走来的少年,脸上这才多了一丝温和地神色,“想来也没什么地方可去,便来学堂这儿一个人转转,倒也还算清净。”
“我方才去了您家里,怎么好像没人呢?连春联也不贴。”凌江疑惑道。
“两个月前,我便把院子里的家丁丫鬟们给辞退了,给了他们些盘缠回家过年。”苏秋禾平静地说。
凌江一听,不禁疑惑道,“这是为何?日后若是苏晓晓回来了,家里哪能住得下人?”
苏秋禾微微一笑,“晓晓她近几年是不会回来了,她在京都会过得很好,至少比在平海镇这儿过得要好得多。我也上了年纪,该是时候给她寻一个去处。”
凌江眉头一皱,听出了苏秋禾的言外之意,难怪苏先生敢放心苏晓晓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
“你呢?来年有何打算?”苏秋禾问道。
“我……还不太清楚呢。”凌江摇了摇头。
苏秋禾沉默了一会,接着问道:“你觉得平海镇如何?”
“平海镇……挺好的啊。”凌江点头。
苏秋禾摇了摇头:“可有些人觉得这儿不好。”
凌江下意识答道:“那是他们以为。”
苏秋禾听闻这话,居然笑了,不是微笑,也不是冷笑,他笑得有些无奈,有些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