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第137章庆王有请,三县灾殃
第137章庆王有请,三县灾殃
玉藕分身有玄帝给的文书和官印,一路上畅通无阻。
刚到庆国王都时,庆国便设接风洗尘宴,稍后数日就是要得庆王接见。
只是玉藕分身在王都暂居住的时候,他听闻庆国境内发生了一些灾祸:
“山阳、临江、胶西三县这两年干旱,雨露稀少,农地生邪,恶土难养庄稼,当地百姓去年欠收,今年播种下去种子又全都枯死在地里,眼看着三个县的百姓要成灾民了。”
种地本就是农民看老天爷赏饭吃,老天爷不青睐,那就得饿肚子
可比较特殊的地方是这三个县,以前是越国的,是老越王“让”给庆王的。
这在老越王的遗嘱里写的很清楚。
“这三个县位于剑屏关以北的地段,无险可守,是大片平原,我那便宜老爹让出去也就让出去了,全当战略缓冲地。”
“可也我记得这三个县是丰饶富裕之县啊,土地肥沃,平原宽广,一年两熟,约有总计有四千户人。怎么给庆王两年,就把三县搞得民不聊生了呢?”
王歌稍感意外,让他更感觉不对劲的是:
因为灾祸的存在,三县百姓的怨气很大,就有一种论调在民间兴起:
说是庆王无德无能,才贤不及越王半分,以巧取豪夺,兵锋胁迫等手段,把他们三县百姓从越国抢了过去。
庆王无德,以至于上天降灾。
庆王无能,以至于灾难久不治。
百姓无不怀念追忆当年在越王治下安详富足的生活,而抱怨庆王。
总之过不好日子都是庆王的错!
他们必须要回归到越国那里!
甚至于三县百姓在近一个月里和庆国官吏体系爆发了矛盾,引发流血冲突。
而在庆国百姓眼里,也已经将三县越人,称之为“不服王化的刁民”了。
三县百姓的动乱隐隐指向越国。
这让王歌感觉不对劲,暗道:“有人想挑动庆国和越国矛盾,是有人想害孤?”
不过王歌发现,庆国朝堂还是很克制,因为庆王知道越王和这件事情是真的没关系,越国也没在暗中煽动三县百姓,根据越相章炎的情报互通,越王近半年来都不理政事,天天搁后宫玩乐呢。
但三县百姓动乱的事情,还是让庆国朝堂很头疼,农作物长不出来,灾祸的根子就不能解决。
王歌让玉藕分身将这些信息打探清楚。
而等到进入庆国王都的第三天,庆王就邀请玉藕分身入朝。
玄帝姓“古”,庆王名为“古硕”,为玄帝庶子,年四十二岁。
庆王长相端正,五官没有多少棱角,显得与世无争。
但他的鼻梁很塌。
据说当年玄帝被武王暴打的仓皇北顾时,玄帝是真被吓破胆,抛妻弃子,庆王就在玄帝逃亡路上被撞断了鼻梁,现在还留下痕迹。
当王歌扫了眼这位庆王,确认对方处于换血境“洗髓伐毛”的层次,还在补根基。
这位靠父亲上位的庆王,他个人并没有其它异姓诸侯王那般雄厚的武力。
但在庆国朝堂上,庆王左右还有一位武道宗师和一位青袍道士。
“莲心真人之名,孤早有耳闻,今得一见,果真为奇人。”庆王朗声笑道。
或许是当年随着玄帝狼狈逃亡的经历,让这位庆王的心性变得很谨慎内敛,一副很好说话的样子。
庆国朝堂百官审视着莲心道人。
不得不说,莲心那副俊容真的会讨人青睐,特别是那又长又密乌黑透亮的美髯。
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么长胡须,这位真人一看不简单。
除胡须外,莲心道人头戴一顶“如意冠”,一身“丹黄法衣”,
羽衣蹁跹却又张扬大气。
五官饱满,双目神韵,体格高大健硕,称一句其貌甚伟毫不为过。
行走带风,脚踩天罡,在庆国朝堂面前泰然自若,仿若尘世贵胄皆是云烟,不能入他法眼。
目中无人会让人恼火,可这要是一位强者,那只能称一句“惊为天人”。
只是初见,庆国诸人便这道人仪表不凡,出尘又霸气。
“贫道莲心见过庆王和庆国诸位。”玉藕分身做了一个道揖。
以礼示人,话题便打开。
庆王先是惊叹称赞莲心道人,漂亮话说完后,又故作叹息:
“父皇率军于北方平叛,孤为人子,夙兴夜寐。真人此次北上,如旱苗得雨,救苦救难,真人忠肝义胆,大玄和庆国上下莫不感念真人的大仁大义。
只是孤听闻北方战事焦灼,梁王勾结蛮夷和邪祟,叛贼手段狠辣阴毒,孤唯恐真人遭了毒手”
庆王绕着弯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