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他去了厦门驻厂代表处
李军驻厂走后没几天,严东的信息所又迎来了一家委托招工的,这次是一个厦门的制鞋厂。 对方主动给严东劳务介绍费二百元一个人,男女不限,有无经验均可。
来招工的是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男的叫邢李,女的叫张薇。都是二十五六岁年纪。有人听了邢李的名字,跟他开玩笑:“行李不就是包袱吗?你是一个包袱,谁会嫁给你啊?不好找老婆的。”
邢李就腼腆地笑,说他爸姓邢,妈妈姓李,各取父母的姓氏,取名邢李。
严东安排登了一晚上的电视广告,第二天人员报名就齐了。下午三点钟确定了名额,严东叫葛淑梅跑到电视台,把后续刊登档期取消了。
晚上,严东安排邢李和张薇吃饭,两个小年轻说什么也不愿意让他宴请,说枫杨这地方小吃丰富多彩,又便宜有好吃,他们跑到街上吃风味小吃去了。严东几乎没有为招工花什么钱。要说费用,就是刊登广告花了四百块钱。
面试结束,确定赴厂行程。这次还是像上海那样,采取坐火车过去,不再租车,劳师动众,费用又高。结合上海程伟宏的模式,严东跟邢李提出,所里要派人驻厂管理。邢李也赞同严东的主张,但他不是厂领导,当不了家,就用严东办公室电话打回厂里,请示厂长。厂长听后也同意甲方代表驻厂,事情就这样定下来。
在选择驻厂人员时,出现了些分歧。
本来,严东想让计建过去。
计建说:“所长,说实在话,我家里生意需要人手,本来想过了年就向你辞职的。但看到所里生意忙,人手不足,没好意思开口。想等过段时间,单位补充进来新人,或者三四月份,劳务输出进入淡季了,我再辞职。这一安排过去驻厂,就不能一时半会儿回来,所以,你还是派别人去吧。”
小李军正在谈对象,要是派他出去,一段时间跟女朋友不联系,说不定到手的对象就吹了。
最后,严东安排康惠生带队输送工人,做驻厂代表。康惠生十分乐意,他提出,可不可以带着老婆一块过去。
严东说:“当然可以。不过,你家小黄没有工资,所里也不给她任何补贴。”
康惠生爽快地答应了:“你能让我跟她一块去,就是开恩了,我哪里还能要你给她工资补贴呢?她又不是单位员工。”
这批工人坐的车是下午两点,珠城市开厦门的直达车,在临河镇上车。严东带着关石三、小李军把他们送到车站,送上列车。
康惠生领着他年轻漂亮的媳妇小黄,跟工人一样,背着行囊和生活用品,一同登上了南行的列车。
到厦门后,是第二天下午四点多钟。厂里提前开了一两大巴车停在厦门火车站广场上。大家下车后,邢李和张薇领着人们坐上大巴,大巴开了两个多小时才到那家鞋厂。
人们在车上,在黄昏里,感觉车是在往回走,过了厦门大桥后就进了山。在山区的路上蜿蜒曲折,天黑以后才到工厂。工厂坐落在一个山坳里,距离镇子还有四五公里路程。只说是到厦门这座沿海大城市,大家直懊悔怎么来这么一个闭塞的鞋厂。康惠生也直后悔,李军去了大上海,整天混迹在一大堆女工中,自己和老婆却来到福建的大山窝里受罪。
下车前,邢李对大家说:“天不早了,我们先不要拿行李,去吃饭,吃完饭我带大家去认宿舍,住宿。”
大伙儿纷纷下车,所有的人都饿坏了。中午在火车上买的盒饭,又贵又难吃,就那么一点点儿,女同志还好些,饭量小,这批人中,有十多个小伙子,那点饭,还不够他们填个肚拐子呢。
食堂里四菜一汤,米饭不限量,菜有带鱼,鸡块,大白菜烧肉,清炒芹菜,外加一个紫菜蛋汤。
大家对工厂所处位置意见很大,但对伙食却十分满意。吃完饭,安顿好住处,时间已经过了十点。工人每四人一个房间,比上海六人一间房宽松多了。
康惠生两口子被安排在一个单间。
上班以后,工人的工作不是很重,工作时间也不是很长,每天八个半小时,分白黑两个班,一个星期倒一次班。工资每个月人均三百块钱。小黄也主动要求厂里安排她干活。康惠生找到邢李,说:“我家小黄,你们也应该付我中介费的。”
因为康惠生是驻厂代表,邢李就答应了他,让他写个领条,去厂部会计室领了二百块钱,他笑眯眯地装进了口袋。
这家鞋厂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原材料中有甲醛,车间里到处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人在车间工作久了就会头痛,严重的还会恶心。
在厂里半个月后,康惠生明白了这个厂为什么办在了远离城市的山区集镇边,他明白了个中原委后,就不叫自己老婆去车间干活了。
而工人还不知道那些化学原料的危害。
第一个月发工资时,康惠生不仅仅按协议约定每个工人收十五元管理费,他还额外让工人每人增加了五元钱。
他对大家说:“我多收这五块钱,是要组织兄弟姐妹们在周末搞一个联欢晚会,去镇里一个歌舞厅唱歌,喝酒。”
周末,他果真组织大家到几公里路外的镇上一家比较大的歌舞厅唱歌,喝酒。不料唱过歌,要吃晚饭了,康惠生说大家多交的钱花完了,要吃饭每人还得再交五块钱。
有人就不干了:“说好的交五块钱,出来唱歌喝酒,哪有喝酒不包括吃饭的,你这不是在贪污我们的血汗钱吗?”
康惠生确实是在使手段占工人便宜。被识破后,大家不欢而散。
第二个月开始,有几个聪敏人发现了端倪,悄悄地说:“他这个工厂安全不达标,甲醛超标会使人得白血病的。”
有一个叫林海童的小伙子,鼻子偶尔开始流血。他找到康惠生反应情况,要求枫杨县社会信息事务所能够跟鞋厂交涉,把这批工人带回去。
康惠生不愿意,他在这里既轻松舒服,又能捞到好处。尽管他第一个发现厂家的猫腻,但他一直不点破、不拆穿,目的就是为了两口子过快过日子。
林海童见反映没效果,就联络了五六个男孩子,在一个夜晚偷偷地跑掉了。第二天早晨,厂里发现跑了人,就找康惠生麻烦,要他约束工人,并要求他打电话回枫杨,免费补招流失的工人。
没过两天,男女工人又跑了十多个。厂里找康惠生谈话,当场断了办公和代表补贴费用。
没有经济来源,康惠生两口子在福建待不下去,四月初的一个清晨,两口子丢了铺盖,偷偷坐车逃回了枫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