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皆生趣,新种满阡陌
四野皆生趣,新种满阡陌
暮春的风带着暖意掠过中原大地,洛阳城外的田埂上已是一片新绿。李稷承站在刚翻过的土地上,手里捏着一把新收的麦种,指腹摩挲着饱满的颗粒。不远处,几个农妇正弯腰点播,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混着泥土的腥气,格外让人安心。
“公子,这新罗麦种当真比咱们的冬麦早熟半月?”田边的老农蹲在地上,看着刚冒头的麦苗,眼里满是惊奇。他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快出芽的麦子。
李稷承笑着点头:“不仅早熟,还耐旱。去年在沙州试种,遇上春旱,别家的麦子都蔫了,就这新罗麦还精神着呢。”他指着远处的灌溉渠,“等这渠水引过来,再施些草木灰,收成保管比往年翻一倍。”
正说着,就见个小厮骑着快马从洛阳城赶来,手里举着个布包:“公子!长安来的急信,还有岭南送来的稀罕物!”
布包里裹着个陶罐,打开来,一股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是岭南暖房里新摘的荔枝,颗颗饱满,红得像玛瑙。李稷承拿起一颗,刚剥开皮,就见昭阳公主带着几个宫女从田埂那头走来,手里提着个竹篮。
“刚从宫里出来,陛下见了龟兹送来的开心果,欢喜得很,让我给你送些新做的杏仁酥。”昭阳公主把竹篮递过来,目光落在田地里,“这麦子长得真好,难怪户部的人说,今年夏粮有望丰收。”
李稷承刚把荔枝递给她,就见洛阳刺史匆匆赶来,脸上带着喜色:“李公子,好消息!波斯商人从海上运来的葡萄藤到了,说是能酿出比西域更甜的酒。还有,党项人派来的农匠也到了,正在驿站等着见您,说要学咱们的嫁接法子。”
“快请他们到暖房来。”李稷承转身往回走,“正好让他们看看咱们新培育的桃树,用的是波斯的砧木,岭南的接穗,说不定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
暖房里此刻热闹非凡。张老伯正带着几个农妇给番茄搭架,吐蕃来的匠人在研究新做的育苗箱,党项农匠则蹲在沙枣苗前,手里拿着小刀,小心翼翼地做着嫁接。见李稷承进来,都纷纷起身行礼。
“不必多礼。”李稷承摆摆手,指着沙枣苗,“党项的法子好是好,就是成活率还能再提高些。咱们试试用温水浸泡接穗,再涂上些松脂,保管能让新芽长得更壮。”
党项农匠听得连连点头,立刻让人取来温水和松脂。波斯商人则拉着李稷承走到葡萄藤前,指着藤蔓上的卷须:“公子你看,这葡萄藤在海上漂了三个月,竟还能活,要是在暖房里养着,秋天定能结果。”
李稷承刚接过他递来的葡萄种子,就见巴图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捧着个羊皮袋:“公子!逻些城又送新种子来了!赞普说他们在雅鲁藏布江边种的青稞,亩产比以前多了两石,特意选了最好的种子送来长安。”
羊皮袋里的青稞种子金黄饱满,李稷承抓起来一把,放在阳光下细看:“这青稞颗粒比去年的更饱满,看来他们的火墙供暖法子越发成熟了。”他忽然想起一事,“对了,让木工房做些新的播种器,按波斯商人说的样式,既能节省种子,又能让行距更均匀。”
正说着,暖房外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附近的村民听说暖房里有能在沙漠里结果的沙枣,都想来看看稀奇。李稷承索性让人把暖房的门打开,让村民们进来参观。
“这就是能在沙漠里结果的树?”一个老农指着沙枣苗,眼里满是好奇,“俺们村后有片沙地,种啥都不成,要是能种这沙枣,说不定也能有收成。”
“当然能种。”李稷承笑着说,“等这沙枣苗再长大些,就分些给你们去试种。记得种的时候,要掺些骆驼粪,保持土壤湿润,冬天再用草帘盖起来,保管能活。”
村民们听得连连点头,纷纷道谢。昭阳公主看着这热闹的场景,轻声道:“你看,百姓们最盼的就是能多些收成,这些新种子,就是他们的希望啊。”
李稷承点点头,忽然瞥见墙角的木箱,里面装着从回纥换来的羊粪砖。他对张老伯道:“把这些羊粪砖碾碎了,掺在新翻的土地里,既能肥田,又能保暖,正好适合种新到的波斯葡萄。”
张老伯应着声,立刻让人去办。波斯商人见状,也跟着忙活起来,教农妇们如何给葡萄藤修剪枝叶。暖房里,汉人的农谚、波斯的歌谣、党项的方言混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玻璃顶照进来,给暖房里的作物镀上了一层金边。李稷承看着满室生机勃勃的新苗,忽然觉得心里格外踏实。他想起刚在洛阳城外看到的景象,田埂上的新麦正在拔节,渠水潺潺流淌,远处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大概就是他一直想看到的景象吧,四野皆生趣,百姓无饥寒。
正想着,就见小厮匆匆进来,手里拿着封信:“公子,漠北的回纥人来信了,说他们的暖房里种出了胡萝卜和卷心菜,牧民们冬天再也不用只吃干肉了。还说要送些新做的奶酪来,谢您给他们的种子。”
李稷承接过信,嘴角忍不住上扬。他忽然转身对昭阳公主道:“等秋天收了新粮,咱们办个农展会吧,让各地的农匠都来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交流经验。”
昭阳公主笑着点头:“好啊,我让内侍省准备些新米新面,再请些乐师来,好好热闹热闹。”
夜色渐浓,暖房里的灯火亮了起来,映着满室的绿意,格外温暖。李稷承坐在案前,翻看各地送来的农书图谱,忽然觉得,这些看似普通的种子,承载的却是无数人的希望。从长安到逻些,从龟兹到漠北,它们跨越千山万水,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他拿起笔,在农书的新一页写下:“贞观十六年暮春,新种遍四野,生机满阡陌。”笔尖落下的瞬间,仿佛听见远方的田地里,新麦正在拔节,葡萄藤正在生长,沙枣苗正在扎根——那些从暖房里出发的种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装点着这个春天。
窗外,月光洒满大地,田埂上的露珠反射着清冷的光,像无数双期待的眼睛。李稷承知道,只要这些种子还在生长,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而他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种子,走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土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