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损兵折将叛徒
第102章损兵折将叛徒
直到八月过去,边境局势表现得都十分平稳,原本因该发生在立储当月的灵州被围一战并没有发生。
沈知白无比清楚,历史的走向因为某些事情发生了偏移。
宋朝沿用晚唐时期的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其中秋税以米谷等实物为主。
因着这些年推行新的稻种,以及稻种的不停改良既提高了产量,又缩短了种植时间,今年的秋税达到了惊人的三千二百万石,其中苏州、蜀地加起来的税收加起来,占据了全国秋税的一半。
——这不,成都作为蜀地中心,所有税收汇集之地,正忙着安排将收上来的秋粮送入京中。
知道府衙人手不足,张咏提前征调西川军,帮忙将粮食运送至船上。
江御作为兵马都监,和代表知府衙门的沈知白对接,两人默契十足,交割时往往一个眼神便能明白对方的意思,没有多余的废话合作起来顺畅无比。
负责搬运稻谷的士卒交头接耳:“这位就是那位沈姑娘?”
“嘿嘿嘿,不知道了吧,要叫沈大人!这沈大人上任时遇险,咱都监急的哟,啧啧啧--”
“看来,下次见着衙门的人得客气着点,这不是一家亲吗。”
“嘘小声些,说归说手上不能停啊!”
不远处的江御耳朵微动,将他们的话听得清楚却全当没听见,说去吧,反正这小沈大人他江御是志在必得。
西川军都指挥使雷有终,和成都知府张咏并排站在高处,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士兵,蚂蚁搬家一样往船上源源不断的运送稻谷。
哪怕因着战乱,朝廷对蜀地的赋税征收有所降低,今年的产量也远远高于往年,以至于除了一艘艘满载的船只,还有部分粮草由州府走陆路押送前往汴京。
官船都不够用了。
雷有终不由感叹:“还得是张老弟厉害,这秋税一但进京,怕是你的位置又得动一动了。”
张咏揉了揉带着些乌青的眼眶,这些天连轴转,又是收税,又是对账忙得不可开交。
“我倒是更愿意留在蜀中,成日对这些赤诚的百姓,可比在京中勾心斗角来的好。”
这段时间的相处,蜀地百姓对张咏这个知府可以说是爱戴非常,可也正是因为这样,张咏更不想在这节骨眼上被调走。
这地方表面看似一片大好,可就像一个重伤濒死的人一样,表面的伤口已然结痂,可内里并没有完全好透用力过猛还会裂开,得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修养。
蜀地叛乱才过去没多久,当地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归属感还没有完全建立,若此时调来一位好大喜功的来坐这注重文官之首,难保蜀地不会再起变故。
更让张咏放心不下的是蜀地还没有完善的水利灌溉,是刚刚步入正轨的茶叶、布匹交易,是还没有完全肃清的官场,是新建的官学还等着今秋的税收延请名师。
张咏宁愿留在这里也不愿回京,这让雷有终这个出身官宦世家的人不太能理解,虽说张咏出身寒微,但为官这些年也早已跨越了阶层。
回京都意味着更好的前程,更高的官位,张咏到了蜀地之后生活简朴为官清正廉洁,处事公正,不就是文人爱惜羽毛,等着日后升迁吗?
两人出身上的差异注定他们只是同僚,成不了朋友。
同一时间辽国上京。
韩德威自从子河汊之战被西夏人背后捅刀子,带出去的辽国精锐全军覆没,回到上京后大病一场,萧太后得知情况并没有对他加以处罚,反而好生安慰。
朝堂中萧太后信得过的武将本就不多,眼看耶律休哥一天不如一天,在把韩德威这个留着汉人血统的大将除去,那不是自断一臂吗?
然而对着韩德威一直想再次杀回去的念头,萧太后也颇为苦恼。
虽然宋朝确实处在皇储未立,政权不稳的时期,可人家也用极其漂亮的战绩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次损兵折将,难道下次就一定能找回颜面吗?萧太后不信。
于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出现了,子河汊一战中辽国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李殊。
因着他成功说服西夏出兵,官职连升二级成了正五品的南院翰林学士,在朝堂上开始有了话语权。
加之修史书一事,李殊在好友耶律宏庆的引荐下,和各部贵族们有了些交情,现下已经不再是那个谁都能踩一脚的‘叛国贼’了。
李殊也是当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进翰林院。
这多可笑?
在宋朝时,他屡试不中,更不要说翰林院这样饱学之士汇聚之地,那是历科状元才能踏足的地方。
这一切竟然在辽国得以实现,呵,多讽刺啊。
曾经朝思暮想的东西,在敌国得到了。
战败后的这几个月里,萧太后打着充盈兵力的旗号,再次向各部族征兵马,只是这次远没有上次那么顺利,拖拖拉拉好几个月才有了点骑兵。
不过好歹也算缓了口气。
李殊知道,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只要能帮助萧太后收拢兵权,前程自不必担忧。
遂与韩德让这位宰相长谈一番,在对方的建议下起草了奏折,包括分化拉拢、打压,联合一切政治力量,将所有听话上交兵权的部族大肆提拔重用,不听话的尽全力打压。
而李殊,要做萧太后手中的这把杀人刀,为她找到或者罗织那些不听话的部族们的罪名。
哦,也许不用罗织罪名,辽人贵族手上都沾点不干不干净,费点心思总能找到。
等他们下了狱,在提拔听话的人掌权就行,毕竟哪里都不缺踩着别人上位的人。
兵权最终一定会集中起来,落到萧太后手中。
韩德让对这位很豁得出去的后生十分满意,这样的计策不是没人想到,只是没有汉人愿意去做,是的,这把刀只能是汉人。
而生活在辽国的汉人,谁不怕背负骂名,谁不怕这群野蛮人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