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下)》(11)
俄罗斯的崛起与彼得大帝(1682—1796)699.概论中世纪结束时的俄罗斯还只是一个半文明、半亚洲式的大国,到处都是野蛮部落和好斗的种族,几乎和欧洲文明世界完全隔离开来(第521条)。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会看到俄罗斯的疆土是如何从各个方向上向海洋扩张的——里海、黑海和波罗的海,以及它是如何成为欧洲大家庭的重要一员的。我们这里的讲述主要围绕彼得大帝展开,其超人的能力和精力让俄罗斯这个曾经的蛮荒之地首次从西方国家里脱颖而出。700.彼得大帝即位(1682)
由古代的北欧人留里克在罗斯创建的王朝世系于1598年结束。(67)随后,俄罗斯进入了一段混乱的和遭受外来侵略的时期,史上称作“动荡时代”(troubloustimes)。1613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michaelromanoff)当选为沙皇(tsar),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开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个王朝的影响和事迹几乎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但是在17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俄罗斯出现了一个“奇人”(amanofmiracles),他的天才、精力以及成就,立即引起了同时代人的注意,也得到了后世人们的钦佩和赞叹。他就是彼得一世(peteri),史称“彼得大帝”(peterthegreat),是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当他全权掌管俄罗斯政府的时候,只有17岁。
701.彼得的性格
当彼得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上演他的历史大剧之时,我们必须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像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一样,他是俄罗斯民族真正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全部性格。他曾经被拿来和俄罗斯以及哥特民族的所有传奇的英雄进行比较。他拥有原力和激情。他会因暴怒而痉挛——在这种狂暴之中,他身边没有人是安全的。他耽于饮酒,并对插科打诨和讲粗鲁的笑话乐此不疲。
但是在这些恶习之上,他拥有更多的美德。作为沙皇,他勤于执政,这不是出于对职位的热爱而完全是将此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身上具备所有开明君主的特点,对王位的性质有着清醒的理解和判断。据说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是人民的第一仆人。”这绝非仅仅是他的煽情之辞,下边的真实故事就可以见证他对子民的真心。一天,他到自己修建的公园里游玩,却惊讶地发现公园里空无一人。他询问道:“人们是认为我安排这么多人、花费这么多财力修建的公园是为了我自己而建吗?”随后,他下令发出通告:这个公园属于所有人,俄罗斯人民可以将公园作为自己的园林来享受。
702.征服亚速海(1696)
当时的俄罗斯只有一个海港,就是位于白海(whitesea)的阿尔汉格尔港(archangel)。由于高纬度带来的极寒天气,这里的海港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对过往船只关闭。因此,俄罗斯没有海上贸易,俄语中也没有“舰队”一词。彼得很清楚自己帝国最紧急的需求——出海口。因此,彼得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将波罗的海东海岸从瑞典人手中夺过来,把黑海从土耳其人手中夺过来。
1695年,彼得沿顿河(don)南下向通往黑海的要道亚速(azov)发起进攻,但是没有成功。第二年,彼得再次进攻亚速,这一次他成功了,因此而取得了他在南方的第一个港口。
703.彼得首次出访西方(1697—1698)(68)为了推进自己的海军建设的计划,彼得派出大量俄罗斯年轻贵族前往意大利、荷兰和英国学习,并禁止这些年轻人在成为优秀的海员之前回国。
不满足于只派年轻的贵族到国外学习,彼得做出惊人决定,他要亲自到荷兰造船厂学习造船技术。1697年,彼得将政府交给三个贵族掌管后,动身前往荷兰。
彼得与他粗鲁野蛮的随从在西进途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和他的宫廷所到之处就像一群未驯服的哥萨克骑兵所到之处的景象一样。彼得自己也经常像个野蛮人一样行事,给大众带来无尽的麻烦和困扰。在哥尼斯堡(k?nigsberg),他要求观看对犯人实施轮刑(brokenonthewheel)。当地官方向他解释说无法满足他的愿望,因为手头没有犯下这样罪行的犯人。彼得对此大为吃惊,他说:“要杀死个犯人就这么麻烦吗?”
彼得和随从入住的宫殿在他们走后,就像遭到长期的围攻一样什么都没有留下。谨慎的主人搬走了所有可以被摔碎的东西专门招待这群“未受教化的皇室人马”。
一到达荷兰,彼得就前往阿姆斯特丹的东印度公司的码头。在这里,他以普通工人的身份工作了4个月,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工人们都称他为老板或主人彼得。随后,他又作为学习者到其他国家访问,但是国内发生叛乱的消息让他急忙返回莫斯科。
彼得大帝
704.彼得的改革
一回到俄罗斯,彼得立即投入到改革的事务中来。改革涉及方面众多,他对改革的态度也是迫不及待、不遗余力,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鞭打着俄罗斯人进入了文明时代”。
彼得访问西方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促使他回国后发行新货币,创建学校,建造工厂,修路,建造运河,建立邮政体系,开发矿藏,按照西方模式修订法律,改革俄罗斯历法,改变城镇的管理模式让市民在管理地方事务上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彼得在荷兰和英国访问时学到的。
彼得实施的政治和宗教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俄罗斯宗教体系的改革。此时的俄罗斯教会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教会的首领冠以大牧首头衔(patriarch),其实就是俄罗斯的教皇。通过对当局的审查和行政事务的干预,教会首领阻碍并干涉了国家机器的运转。彼得终结了这种局面。他取消了大牧首的职务,创立管理机构来取代主教区,并亲自任命圣会议来负责宗教事务。这样,束缚在沙皇头上的最后一道枷锁也被完全打碎了。
705.瑞典的查理十二世;瑞典君主制现在,彼得的历史和一个同样伟大的名字交织在一起,他就是瑞典的查理十二世(charlesxii)。1697年,当查理的父亲去世,将王位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他只有15岁。(69)当时的瑞典属于欧洲强国中的一员。瑞典的强大起始于宗教改革运动。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光荣传统给瑞典王位留下了耀眼的光环。这位伟大君主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把波罗的海沿海所有地区都囊括在内的强大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伟大的构想已经实现。波罗的海实际上成为了瑞典的内湖——正如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瑞典也渴望成为整个北欧的主人。
但不幸的是,瑞典无法维持这样的海上霸主地位,在领土和贸易扩张的过程中难免要遭到几个邻国尤其是俄罗斯、波兰和丹麦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冲突就埋下了艰苦漫长的我们称之为“瑞典战争”的种子——本质上,就是各国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的战争。
年轻没有经验的查理登上瑞典王位,令那些一直对瑞典虎视眈眈、垂涎三尺的敌人似乎等来了把瑞典赶回北欧半岛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丹麦的腓特烈四世(frederickiv),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大力的奥古斯都(augustusthestrong),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结成联盟进攻瑞典,目的就是要将他们早已觊觎良久的瑞典领属地区进行瓜分。
706.纳尔瓦战役(1700)
但是阴谋家们低估了年轻的查理。尽管查理时常有愚蠢之举,但是他却拥为突出的才能;尽管缺乏伟大统帅的品质,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令人钦佩。
查理手下有一支沿袭古斯塔夫·阿道夫的严明军纪的军队。查理首先率军全力进攻丹麦,两个星期之内就让丹麦国王签下停战协议;随后他又带领由8000人组成的军队抗击在芬兰海湾包围了纳尔瓦(narva)城俄罗斯的2万军队,并让俄罗斯人遭受了耻辱性的失败。
707.彼得堡的建立(1703)
在纳尔瓦战役中羞辱了俄罗斯沙皇的查理随即南下,向波兰进发,查理要给参与密谋的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以教训。当查理忙于和波兰作战时,彼得已经从纳尔瓦战役失利的阴影中走出,重新集结力量并逐渐成为波罗的海瑞典领地的主人。位于涅瓦河口(mouthoftheneva)的沼泽地成为建立圣彼得堡(st.petersburg)的基础,彼得希望将这里建成俄罗斯帝国的西大门。
彼得选择作为自己帝国新首府的涅瓦河口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洪灾,因此要完成修建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彼得从来不会向困难低头,他从全国各地征集了大批工人砍伐整片森林拉到新都的所在地堆积起来,全力修建,几乎魔术般地在沼泽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圣彼得堡作为首都,直到今天仍然是见证彼得大帝不屈不挠精神的最伟大丰碑。
708.查理十二世入侵俄罗斯;波尔塔瓦战役(1709)在击败奥古斯都之后,查理准备再次将矛头对准俄罗斯沙皇。他率领4万人侵入俄罗斯并最终包围了波尔塔瓦城(townofpoltava)。彼得率军驰援波尔塔瓦,双方在城前展开决战,最终,瑞典人几乎全军覆没,查理带领几个逃脱的随从南下,前往土耳其寻求避难。(70)709.俄罗斯对波罗的海的统治被确认;彼得大帝去世1721年,干扰欧洲多年的瑞典战争终于在签署《尼斯塔德条约》(peaceofnystad)后画上了句号。根据条约,俄罗斯从瑞典人手里得到了波罗的海东部的全部土地。俄罗斯对波罗的海毫无争议的统治令俄罗斯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大为增强,并奠定其欧洲一流强国的地位。
不过彼得大帝的统治也行将结束。瑞典战争结束4年之后,54岁的彼得大帝由于过分的放纵和操劳染上高烧去世。或许整个欧洲都没有人能够像彼得大帝那样在俄罗斯社会和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迹。他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撒下了西方文明的种子,凭借自己巨人般的力量,让俄罗斯从一个亚洲化的蛮荒之地跻身于西方强国之林。
710.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瓜分波兰从彼得大帝去世到18世纪末,俄罗斯的最高统治权大部分时间都由女性操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ii),当时开明君主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第649条)。但是,尽管拥有出众的才干,叶卡捷琳娜也有着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不择手段且挥霍无度。
叶卡捷琳娜继续奉行彼得大帝的政策,她将俄罗斯面向西方的门户打得更开。除了国内的改革,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最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参与瓜分波兰。叶卡捷琳娜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thegreatofprussia)、奥地利的玛丽娅·特蕾莎女王(mariatheresaofaustria)曾密谋将波兰瓜分。第一次瓜分发生于1772年,几个国家都拿到了自己所得的一份。
很难恰当地说谁是这起瓜分别国领土公案里最该受到谴责的人。玛丽娅·特蕾莎是这笔不齿交易中唯一在良知上有所顾忌的人,她自己也认为这样的瓜分行为是彻头彻尾的强盗行径并长期反对,但是当她最终意识到根本无力阻止别人执行瓜分政策的时候她也不得不屈服并拿走了自己的一份。
1793年,俄罗斯和普鲁士对波兰进行了二次瓜分。1795年,在镇压了波兰爱国者科希丘什科(kosciuszko)领导的起义后,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三个国家对波兰进行了最后一次瓜分。从此之后,波兰被瓜分完毕,并在欧洲版图上被抹掉了。
在瓜分波兰的过程中,俄罗斯获得的领土令她的版图向西推进到了中欧文明腹地。用叶卡捷琳娜的话讲就是,波兰成为了她今后造访西方的“门垫”。
到叶卡捷琳娜统治结束时,俄罗斯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并在以后所有的欧洲事务中拥有足够的发言权。俄罗斯注定要在拿破仑战争和人民与专制统治者之间的伟大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法国的革命者已经在欧洲大陆上展开他们的斗争了。
叶卡捷琳娜二世
第六十四章
普鲁士的崛起与腓特烈大帝(1740—1786)711.普鲁士的发端普鲁士王国的核心是德意志北部的一个小国,被称作“马克”或“勃兰登堡侯国”(markorelectorateofbrandenburg)。在15世纪初期,霍亨索伦家族开始统治普鲁士——一个注定会在后来欧洲历史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家族。从17世纪开始,由于和强大的军事国家普鲁士公国合并,以波兰为其宗主国,其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性大大增强。(71)712.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1640—1688)在“三十年战争”即将结束时,强人腓特烈——更为人所知的称号为“大选帝侯”,成为这个二元国家的君主。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腓特烈得到了新的领土,这极大提升了他在德意志王公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大选帝侯腓特烈统治普鲁士将近半个世纪,给自己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腓特烈是绝对君主专制制度最理想的代表。像所有绝对专制的统治者一样,腓特烈的信仰是军队,通过创立常备军为普鲁士奠定了军事强国的基础。
713.勃兰登堡选帝侯是如何获得普鲁士国王的头衔的大选帝侯腓特烈的儿子腓特烈三世(1688—1713)一直渴望获得国王头衔,而他的父亲为普鲁士取得的地位和影响力足以让他追求这样的地位。他留意到自己身边的其他没有他强大的王公都享有这样的尊荣,他觉得自己也应该“要成为国王,戴上王冠”。
然而,腓特烈需要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同意,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奥地利王室的天主教顾问们坚决反对一个新教徒选帝侯加冕为王。但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即将爆发,皇帝迫切需要得到腓特烈的帮助。因此,皇帝同意腓特烈在普鲁士公国获得新的头衔和尊荣——那不像勃兰登堡,不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之内——条件是他要在王位继承战中给皇帝以军事援助。因此,1701年初,腓特烈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国王。之前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公爵,现在他成为了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国王。
于是,欧洲众国王中诞生了一个新国王,哈布斯堡家族有了对手霍亨索伦家族。这在德国甚至欧洲历史上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此时开始,德意志的历史线索就成为普鲁士国王权力不断增长、稳步发展并逐渐掌控了日耳曼民族事务的过程。
714.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普鲁士首位国王的儿子和继位者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williami)是一个非凡的人物。他坚强、凶暴、残忍而满脑子奇怪的想法。他对大个士兵有着狂热的喜爱。腓特烈·威廉一世不计代价并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召集了他所能找到的高个子男子加入军队,这些高个子士兵被称作“波茨坦巨人”。不仅他自己领地的高个子都加入军队,甚至整个欧洲的高个子都被他利诱招募进来。对威廉一世来说,没有比高个士兵更好的礼物能够打动他了。另一方面,最让他恼火的就是对他招募士兵的干预。荷兰人曾绞死了他招募的两个高个子士兵,后来荷兰人想要普鲁士为他们的一所大学物色一个著名的学者时,腓特烈·威廉一世怒气冲冲回复道:“杀我高个军士,还想找我要教授?”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考虑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召集“巨人们”时所遭遇的麻烦及付出的代价,他对这些“巨人”格外关切就很自然了。他像婴儿一样呵护他们,他很小心,决不让他们暴露于战争的危险之中。
尽管粗鲁、残忍、凶暴,但是腓特烈·威廉一世作为统治者能力出众。他为巩固普鲁士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去世时为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大幅度扩张的领土和一支训练有素的8万人的军队。历史学家卡莱尔(carlyle)曾称他为普鲁士第一伟大教官。
715.腓特烈大帝即位(1740);他的青年时代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史称“腓特烈大帝”(frederickthegreat)。围绕他的名字,在法国大革命之前46年发生了很多吸引世界注意的事件。
腓特烈从小就受到残忍父亲的粗鲁对待。他的妹妹威廉敏娜讲述了兄妹二人受到野蛮父亲的折磨。他们的父亲将王宫变成了对兄妹俩来说不折不扣的地狱。腓特烈·威廉一世会在餐桌上突然将盘子砸向兄妹俩,这让他们总是处于恐惧之中。腓特烈对音乐、艺术和阅读的喜爱让他尤其吸引父亲的注意,用威廉敏娜的话说就是父亲“用拳头和棍棒来表达对他的喜爱”。
腓特烈有着杰出的军事才干,他的父亲为他准备了自古罗马军团以来最有效的战争工具。腓特烈亲自参加了两场让普鲁士跻身于欧洲一流军事强国的战争,它们分别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waroftheaustrianession)和“七年战争”(sevenyears’war)。
716.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0—1748)腓特烈即位的这一年,恰逢哈布斯堡家族直系的最后一位男性皇帝查理六世(emperorcharlesvi)去世。在去世前不久,查理六世向所有欧洲强国发布了《国事诏书》(pragmaticsanction),其中规定,如果他死后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么,他所有的领地都应由他的长女玛丽娅·特蕾莎(mariatheresa)继承。(72)但是查理六世刚一去世,很多君主就宣布自己对哈布斯堡家族有着全部或部分的继承权。在此前,各方已是剑拔弩张,腓特烈的父亲已经在《国事诏书》上签字,但是他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就率兵进入西里西亚并将其据为己有。腓特烈的行动纯粹属强盗行径。他对自己的后人也坦承之所以如此做,有几个动机,渴望增强自己领地实力,为自己和普鲁士赢得欧洲的尊重,以及“取得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