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下)》(25)
当初拿破仑由于无法攻击自己的主要敌人英国坚守在本土港口的舰队,便采取了针对英国贸易的大陆封锁政策,正是因为这项政策,法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并最终导致了法国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致命战役,也最终导致了他的垮台。同样,一战中的德国也是无法直接攻击强大的英国因而采用了非法的潜艇政策,这使得德国激起了全世界对她的反抗并最终导致美国站到协约国一方参战,从而造成了德国最后的失败和毁灭。(248)战争第三年,装备大量潜艇的德国海军抛弃了所有道德观念开始全面实施潜艇战。2月和3月,德国潜艇击沉协约国和中立国800多艘船只。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英国到9月份就得被迫投降,并使得德国控制全世界。西蒙兹说:“1917年潜艇战的最初几个月,德国已经比马恩河战役和1918年的大进攻更加接近赢得整场战争的胜利。”(249)但是德国的威胁受到了协约国各种形式的抵制和阻击。其中包括护航体系——战舰编队为商船护航,这一体系在美国加入之前几乎不可能奏效,因为协约国的战舰缺少反潜艇装置;使用深水炸弹——炸弹定时只有到达海面以下某一深度时才会爆炸;采用有着“军队之眼”之称的侦察机,用来作为海军的眼睛定位潜伏在海底深处的德军潜艇的位置。到了1917年11月份,危机终于过去了。德军击沉协约国船只的规模已经从4月份的接近百万吨下降到9月份的不足300吨。由于从苏格兰到挪威部署的水雷阵有效地封闭了北海海域并阻止了德军的潜艇进入大西洋海域,这使得德军的潜艇行动的威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水雷障碍对潜艇的阻击是“一战”最伟大的技术成就之一。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由英国舰队辅助的美国海军。水雷阵由几条水雷线路铺设到230英里长的海岸线上。这需要装置超过7万枚水雷,其中4/5由美国海军完成。水雷阵在1918年初夏显现了威力,在企图通过封锁时,德军有超过12艘的潜艇被击毁。水雷阵的构建毁灭了德国企图用潜艇赢得战争胜利的最后希望,并最终帮助协约国取得了这场可怕的战争的最后胜利。
952.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
停战协定签署后(第947条),德国政府立即开始将自己的军队从占领的法国和比利时的领土上撤出。(250)同时,协约国和其他相关的国家代表制定总的和平协议的安排也在展开。1919年1月18日,和平大会在巴黎开幕。27个国家派出代表出席大会。威尔逊总统是美国代表团团长。法国总理克列孟梭(premierclemenceau)当选大会主席。
大会需要处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1)最后和平协议条款的起草;(2)解决德国与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土耳其帝国解体后产生的诸多新国家的边界问题;(3)联合国家公约的制定。大会各项工作分别由多个委员会,在1000多名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和外交学专家学者的协助下展开各项工作。
《联合国家公约》(covenantoftheleagueofnations)的制定工作首先完成。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草案于1919年2月14日发表,并立刻成为国际社会谈论的话题。公约里的条款与德国签订的协议交织在一起,并成为协议的一部分,也成为协约国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各项条约的一部分。
克列孟梭
大卫·劳合·乔治
伍德罗·威尔逊
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特里亚农宫著名的镜厅(hallofmirrorsinthetrianonpalaceatversailles)——也就是1871年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地方——协约国与德国之间的条约,由协约国及相关国家一方的代表与德国代表签署完成。
和德国直接相关的重要的领土问题安排如下: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还给法国,以纠正1871年德国所犯的错误。德国丰富的煤矿和铁矿产区萨尔盆地(thesaarbasin)暂时由国际共管,而该地区的矿藏则作为德军对法国矿藏的破坏的补偿而完全归法国所有。
为了纠正普鲁士在1864年对丹麦所犯的错误,石勒苏益格一些地区由当地居民自由秘密地投票后回归丹麦。
在东部,德国割让波兹南、维斯瓦河左岸的西普鲁士、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给新成立的波兰。这些领土的割让,主要是对1914年以前普鲁士在近代欧洲历史上所犯最大的国际罪恶而获得领土的原物奉还。(251)老波兰在波罗的海的港口但泽,成为自由城市,被置于国际联盟的保护之下。
根据和约条款,德国被进一步要求承认恢复主权的比利时的领土完整以及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germanaustria)和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和波兰等国家的独立,同时宣布放弃德国在其非洲殖民地和欧洲外其他领地的所有特权并将权力让渡给协约国各成员国分别或共同享有。
和约中关于德国陆军、海军和兵工厂的条款,本质上就是让德国不再能够发动另一场侵略战争。相关条款规定德国军队应该缩减至10万人;所有生产武器弹药的工厂(少数的特殊情况除外)都应关闭;毒气制造应立即停止;所有军事院校都应取缔;在莱茵河东岸划定不得保留军事武装的区域;有着“德国直布罗陀”之称的黑尔戈兰岛(helgoland)上的所有军事工事和设施都应“在协约国的监督下由德国工人负责,费用由德国政府承担”进行拆除。
关于战争责任问题,对德皇进行控告的特别条款如下:“协约国及相关国家公开控告前德意志帝国皇帝、霍亨索伦王朝的威廉二世,因其对国际道德准则与条约神圣性的最严重践踏。”他应该被荷兰引渡,交由国际法庭审判。所有其他违反战争法的个人都需要由德国交给国际法庭加以审判和惩处。(252)1919年6月29日在凡尔赛镜厅举行的和平会议根据和约的补充条款,德国接受自己和盟国对战争所负的责任,并有义务将她从入侵国家掠走的汽车、工业机械、艺术品和其他物品原物奉还,而对于损坏的物品应按照裁决委员会认为公平合理的数额进行赔偿。
和约结尾的部分规定,和约由德国和协约国及相关国家批准后应立即生效。1920年1月10日,所有条件都得到满足后,经由德国和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玻利维亚(bolivia)、巴西、危地马拉(guatemala)、秘鲁(peru)、波兰、暹罗(siam)、捷克斯洛伐克和乌拉圭(uruguay)批准后在这些国家之间生效。而由于美国参议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使得当时的美国成为唯一名义上还和德国在交战的国家。
两天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按照国际联盟公约的条款召集相关国家于1920年1月16日在巴黎召开国际联盟大会。在发给相关国家政府的通知中,威尔逊对此次大会的重要意义做了如下阐述:“大会将标志着国际合作新的时代的开始,也是向着国家间的理想协商迈出的伟大一步。”按照通知的指定日期,国际联盟大会在巴黎召开,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正式诞生。这一年晚些时候(11月15日),第一届国际联盟大会在日内瓦召开,42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当然,其未来的前途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95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确定的影响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巴黎和会工作的永久性,才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做出完整的评价。然而,这场改变了很多国家命运的世界大战已经出现了一些确定的后果和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和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及世界联邦运动的关系,我们应该对这些影响加以关注,这也是我们前文对战争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
首先,“一战”为世界民主运动注入了新的动力。它令独裁专制、军国主义的政府彻底威信扫地,并展示了建立在个人自由和人民主权基础上的新的国家政府的优势和优越性。它彻底结束了君权神授的政府,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真正的人民的政府。十几个新的共和国家应运而生。它使得“世界成为民主的安全之所”。
其次,“一战”极大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帝国霸权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世界统治,这是对民族主义精神的践踏和挑战,“一战”导致了所有具有压迫性的帝国主义政权的倒台和解体——霍亨索伦王朝、哈布斯堡王朝、罗曼诺夫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等都是如此——也使得获得解放的各国各民族按照民族愿景和民族主义精神进行重组。一战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其他民族国家——仅此一点,就可以弥补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牺牲。(253)最后,“一战”为世界组织走向世界的历史潮流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毫无疑问,这是这场战争最具历史意义的成果。国家联盟,尽管其成立之初只包括了部分的主权国家,但是它承载着史前时代就已开始的好战的氏族和部落合并为城邦和小王国的以及世界联合目标的庄严承诺。
(1)文艺复兴在科学领域的真正代表人物是尼古拉·哥白尼。当哥伦布和其他人都在探索地球上的未知海域和开拓新的文明世界时,哥白尼却执着于探索宇宙并发现了宇宙的真正体系。哥白尼的理论体系在1507年已经完善并成熟,但由于担心被攻击为异端邪说,他在36年后(1543)才发表了阐述自己观点的伟大著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哥白尼的理论对16世纪的思想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他的理论被认为违背了天主教和新教所奉行的《圣经》教义,因此在其出版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几乎被完全否定。甚至在伽利略(1564—1642)发明了望远镜后,神学家们对哥白尼真理学说的传播仍然予以阻挠,从而使得其理论直到18世纪才取得完全的胜利。参见安德鲁·d.怀特,《科学与神学的斗争》,第1卷,第3章。
(2)人们对发现磁针的特性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一直存有争议。指南针最初是由中国人在8世纪开始应用的。在13世纪中叶之前,关于欧洲航海者使用指南针,并没有可靠的记载。很可能是十字军在东征期间在东方掌握了指南针的相关知识。
(3)这种变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将南美洲突出的部分(巴西)向东划到分界线以东,从而使其成为葡萄牙而非西班牙的领地。
(4)教皇对异教徒土地所有权的主张得到了《圣经》经文的支持:“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诗篇》,第2章,第8节)。西班牙和葡萄牙都认可教皇的主张,而天主教的君主们认为只要不与他们的利益相冲突,他们都认可。在路德反对天主教之后,新教国家的统治者们对此则根本不予理睬。
(5)雨果·格劳秀斯(hugogrotius,1583—1645),荷兰著名法学家,在《海上自由论》中反驳这一理论,并表示海洋应该属于所有人,这一法理最后成为国际公法的一部分。
(6)很难确定东南亚岛屿的分界线应该如何划分。
(7)海洋时代被认为包括两个阶段——大西洋时期和太平洋时期,而后者则刚刚开始。参见本书第七十五章“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扩张”。
(8)普利斯科特对墨西哥国家的描述,尤其是对其政治机构的描述,完全是误人子弟。参见书末的参考文献。
(9)据推测,美洲土著居民的文明之所以落后,一部分原因就是其有用家养动物的缺乏。参见费斯克,《美洲的发现》,第1卷,第27页。新大陆动物群与旧大陆的相比,它们在驯化的物种方面极其匮乏。除美洲鸵、羊驼和火鸡外,新大陆对动物的驯化几乎没有什么贡献,而动物的驯化构成了现代工业基础很大的一部分。
(10)巴尔沃亚探险生涯的发生地,它位于现在巴拿马共和国的最东端。
(11)在掠夺了印第安人的金银财富之后,西班牙人又通过奴役印第安人进一步积累自己的财富。这种在鞭子抽打下的奴役,其苦难程度甚至超过了埃及监工对奴隶的迫害。几百年间,仅在墨西哥和秘鲁的金矿和西印度群岛的糖厂,就有几百万印第安人丧生。超过半数的秘鲁人口被这里的金矿吞噬了生命。一位作家说:“在50年的时间里,西班牙人压迫和奴役当地人民,强迫他们做劳工,当地人民对此根本无法承受;西班牙人对当地土著居民大肆屠杀,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反抗。有统计说,在此期间,有4000万土著居民丧生,最保守的数字也达到了1000万,恐怕前边的数字更接近真实情况。可以肯定的是,西印度群岛曾经拥有600万人口,此时人口几乎灭绝;而仅仅在海地,人口在15年里就从100万减少到6万,而在50年后,这个数字又降低到了只有200人。”(佩恩,《欧洲殖民地》,第89、90页。)黑奴作为替代劳动力又被引进,这就是新大陆非洲奴隶贸易的开端。奴隶贸易的开始得到了素有“印第安人使徒”之称的仁慈主教拉斯·卡萨斯(1474—1566)的批准。然而,卡萨斯在其去世前认识到了黑人奴隶和印第安奴隶制度的邪恶,并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参见费斯克,《美洲的发现》,第2卷,第454—458页。
(12)圣职者首年捐指教职人员将任职第一年的全部或部分收入交给教皇以确认自己的任职。这是罗马教廷比较重要的收入来源。各国君主自然对这些收入心怀妒忌,因为大量的资金从国库流入到罗马教廷。因此圣职者首年捐成为欧洲各国政府和罗马教皇之间无休止的争议和分歧。在英国,禁止向教皇缴纳首年捐就成为英国政府同教皇分裂所采取的早期手段之一(第593条)。
(13)路德当时并没有打算让教士放弃他们的独身誓言。不过,路德的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他开始认为教士们的独身主义违反了《圣经》的教义。1525年,思想更加成熟的路德同曾经的修女凯塞玲·波拉结婚。路德违背教士独身誓言的做法受到了敌人猛烈的攻击。
(14)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人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但是这些版本发行量十分有限。
(15)农民们的要求体现在了一份名为《十二条款》的文件之中。参见《翻译与转载》(宾夕法尼亚大学),第2卷,第6条。
(16)农民起义被镇压大约10年之后,宗教狂热诞生了所谓的“新天国”或明斯特重洗派王国,是一种神权政体,首领是莱顿的约翰(1510?—1536)。这场运动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宗教狂热。与农民起义一样,它们带来的结果只是让真正的改革派丢脸。
(17)政府接收教会财产的做法叫作“世俗化”。
(18)阿尔伯特(1490—1568),霍亨索伦家族一个分支的首领。
(19)路德死后,德意志境内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权落入了菲利普·梅兰希顿的手中,他是路德曾经的朋友和同事。梅兰希顿的做法与路德恰恰相反。他经常对路德的轻率和狂热做法表示反对,并不断通过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相互妥协来推行自己的想法。
(20)在加尔文的影响下,日内瓦成为了一个神权政体的国家,它的宗教改革者成了新教教皇。这个小城邦的法规让人想起了后期的清教徒英联邦。加尔文主义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它是对古希伯来人神权政治的一种复兴。加尔文被称作“《旧约》的先知”。他的作品《基督教原理》被看作是加尔文主义神学思想的完美展示。
(21)所有这些教派都是政治自由史中响当当的名字。加尔文主义对人民自由的积极影响,毫无疑问要归功于加尔文主义的民主宪法而不是其教义——尽管个人良知最终裁定的信条在削弱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也削弱了国王的神权。每个教堂都形成了各自的民主形式,而教会民主自然也就强化了政治民主。
(22)由于宗教改革运动得到了德意志民族的普遍拥护,而天主教则受到了拉丁民族的广泛支持,因此有时候新教也被称作德意志基督教,而天主教则被称为拉丁基督教。
(23)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由于阿拉贡的斐迪南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的联姻而结合在一起;奥地利和勃艮第则由于奥地利的马克斯米利安和最后一位勃艮第公爵勇敢者查理的女儿及继承人玛丽的联姻而结合在一起;这两个世系随后又被斐迪南和伊莎贝拉的女儿胡安娜和马克斯米利安与玛丽的儿子腓力的联姻而结合在一起。
(24)然而,这一法则并没有得到各国官方的普遍认可,直到1668年英国、荷兰和瑞典三国阻止路易十四成为低地国家的主人的同盟形成(在威廉·坦普尔爵士的仲裁下),才被正式接受。
(25)在与查理交战前,弗朗索瓦想方设法去寻找一个盟友。英国的年轻国王亨利八世似乎成为最好的选择。弗朗索瓦因此而邀请亨利到法国会晤,这场会晤被看作是对抗查理的结盟。两国国王都带着自己豪华的随从队伍在加来附近会晤(1520)。因为两位国王的随从都是盛装出席,奢侈空前,所以这场会晤历史上称作“金缕地”。一位同时代作家说道:“很多会晤人员恨不能将自己的工场、森林和草地都背在背上。”但是会晤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是查理最终赢得了亨利的支持。
(26)战争表
(27)因教派创始人彼得·瓦勒度得名,瓦勒度一直活到了12世纪末。
(28)《奥格斯堡信纲》是路德追随者的信条。《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没有关于茨温利派和加尔文派的相关条款。
(29)帝国自由城市并没有获得这项权力,城市内部各派别必须相互容忍。
(30)之前一年(1554),腓力获得了那不勒斯的王位。因为当年他与英格兰的玛丽女王结婚,为了与玛丽女王的头衔对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被授予查理的弟弟斐迪南德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