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上)》(8) -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 - 菲利普·范·内斯·迈尔斯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二十五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上)》(8)

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548.背景介绍

当人类进入近代的时候,欧洲人正处于一场伟大的宗教革命的前夜。这场伟大的宗教革命就是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本章我们将探讨一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发生的原因及开始。

549.16世纪初罗马精神统治的范围在前边关于神权崛起的章节,我们已经了解到西方世界不但一度几近完美地臣服于教皇的精神统治之下,而且还臣服于教皇的世俗权力之下。我们还了解到,教皇所宣称的对世俗事务或政府事务的特定监督权,在14世纪时实际上已被欧洲的统治者们所抵制。在16世纪到来之前,欧洲有极少的宗教力量,如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英国的威克里夫派、波希米亚的胡斯派,对罗马主教在纯宗教事务上的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权威是予以否认的。总体而言,说到15世纪末西欧所有的国家都信奉罗马天主教并服从罗马教廷的精神统治,是没有问题的。

550.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我们必须要探求能让一半的欧洲国家脱离罗马教会的原因。这里有诸多原因。

首先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场伟大的思想觉醒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近代社会的开始。新的人文思想的倡导者和旧的神学思想的守卫者之间的对立,为这场宗教大分裂铺平了道路。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对宗教领袖到教会成员展开彻底的变革,成为所有接受新思想洗礼的有识之士的共识。唯一的分歧就在于,这场革新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是从教会内部还是从外部,是通过改革还是革命来进行。

第三个原因就是当时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嫉妒和教皇统治与各国爱国主义思潮的激烈碰撞。中世纪某些教皇提出的权力至高无上的思想已经无法维持;然而在很大的范围内,比如宗教职位的提名和任命、对牧师和教会财产征税、婚丧嫁娶等,都由作为宗教卫护者的教皇一手把持。因此,很多国家根本没有独立可言。很多我们现在认为属于国家管理的事务,当时实际上都由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世界帝国所掌控。

这些直接原因中,最重要的,以及作为这场革命爆发现实诱因的,是关于“赎罪券”引发的论战。这里有必要对与这场伟大革命的开端关涉甚大的名词“赎罪券”(indulgences)加以解释。

551.赎罪券;炼狱

赎罪,按照路德时代德国神学家们的理解与定义,指的是对那些基于原罪,其过错被原谅后仍留在人身上的罪恶免于现世的惩罚。它是对虔诚、慈善和怜悯行为的嘉奖,其行为往往包括对穷困者施舍钱和物,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善行,只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生效,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原罪的供认不讳和真诚忏悔。

由于反对赎罪券主要因其对炼狱灵魂的应用及与之相关的滥用,所以,这里也有必要对“炼狱”(purgatory)加以解释。

根据天主教教义,来世包括三个地方——地狱(hell)、炼狱和天堂(heaven)。这种思想就包含在中世纪伟大的诗人但丁的《神曲》(divinecomedy)之中。炼狱指的是处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地方或状态,在这里,灵魂注定历经磨难而得到净化,进而获得永生。这种惩罚的中间地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因为根据天主教教义,灵魂在这个净化之所能够得到帮助,而死者活着的友人以他的名义进行祷告和善举都能让死者灵魂因赎罪而让这种磨难期缩短。因此,但丁在净化山上遇到神灵告诉他由于其朋友们的祷告使得他经历的磨难期得以缩短。中世纪的教堂里很多都对捐助者的灵魂安息进行弥撒。但是,不仅现世朋友的祷告可以将灵魂从炼狱中释放,而且因为友人的善举和施舍而进行赎罪也可以让这些灵魂从苦难中解脱。

在宗教改革运动之前,赎罪券经常被教皇们以各种目的发放。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大赦(plenaryindulgence)经常被授予所有戴上十字架的人。授予赎罪券经常作为修建和维护教堂、修道院、桥梁和为了促进其他地方公共事业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修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大部分资金就是如此得来的。

552.台彻尔及其对赎罪券的宣传

利奥十世(leox)1513年当选为教皇后,发现教会的财库几乎空空如也,他急需资金来开展自己的各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修建圣彼得教堂,而他能利用的权宜之计就是兜售赎罪券。他将在大部分德意志地区发放赎罪券的权力授予美因茨的大主教阿尔伯特(archbishopalbertofmainz),而阿尔伯特任用了来自多米尼加的修道士约翰·台彻尔(johntetzel)作为其代理人。大主教在选用自己的代理人上是不幸的。台彻尔执行大主教的委托的方式却引起了巨大的丑闻。他和下属在规劝人们遵从赎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捐钱——时所使用的语言有失得体且夸大其词。

结果就是,关于赎罪券效果的错误的观点开始在无知而又盲信的人群中传播开来,许多人受到了台彻尔及其手下宣传的误导,以至于认为只要他们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修建捐款,就可以免于所有原罪的惩罚,而根本不用考虑其他条件,比如悔过和弥补罪恶的目的等。因此,正义之士发动起来,反对狂热的修道士的做法。这些抗议活动如同长期积累的暴风雨的低语,很快就在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国家引起巨大的震动。

553.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站在反对和谴责台彻尔兜售赎罪券这种方式最前列的,就是奥古斯丁教会修道士同时也是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师的马丁·路德(martinluther)。这位伟大的宗教改革者1483年出生于德意志的萨克森。路德出身卑微,父亲是一名穷苦的矿工。在台彻尔出现在德意志之前,路德已经由于其学识和虔诚而声名远扬。

当台彻尔在维滕贝格附近开始他的丑陋不堪的赎罪券宣传时,路德为此大为沮丧。于是他起草了抗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theses),并把这些论纲钉在维滕贝格教堂的大门上。这在当时是学者们的常见做法,将自己对所有外来思想的不同意见形成自己的主张并张贴出来。研究这些论纲,我们可以发现,路德仍然秉持着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包括炼狱和赎罪券的合法性,他抗议的只是赎罪券的滥用。

马丁·路德

通过出版,《九十五条论纲》传播开来。所有阶层,尤其在德意志地区,都渴望对这些论纲进行阅读和评价。台彻尔针对这些论纲也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论纲。空气中弥漫着双方辩论的味道。一开始,教皇利奥十世本打算对整个事件轻描淡写地处理,但是最后,教皇感觉到了压力,决定对路德采取措施。教皇颁布诏令,禁止路德在各个场合发言。

554.路德《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路德听说了教皇很快就会针对他颁布诏令,他对德意志贵族阶级发表了著名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addresstothechristiannobilityofthegermannation)来迎接诏令的到来,这篇演讲被称作“宗教改革宣言”。这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具历史意义的论纲和反驳、诏令与禁令、宣言和呼吁。实际上,它就是德意志民族向罗马教皇发出的独立宣言。路德主张,王公、贵族和市民都应该停止对教皇支付圣职者首年捐(12)(annates),或者首年捐全部被废除;“所有任命都不应由罗马确定”;除了涂圣油和加冕,教皇没有任何高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在俗教士(不受出家戒律约束的教士)有结婚或不婚的自由(13)。

555.路德焚烧教皇诏令(1520年)最终,罗马的诏令(thepapalbull)传到了路德手中。诏令从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中选取了41条并冠以“异端”或“诽谤”的罪名,禁止所有人阅读他的著作,并命令将他的书籍烧毁。如果他本人在60天内无法改正自己的错误,他和他的支持者都将“因异端邪说而遭受惩罚”。

路德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决心焚烧教皇的诏令。在维滕贝格大学校门外燃起熊熊大火,面对聚集的医生、学生和市民,路德将诏令连同罗马教皇的教令还有反对者的书籍统统抛入烈火之中。这一大胆的举动引起了狂风暴雨,其声势“响彻天宇,通达八方”。路德写信给自己的一个朋友说,自己相信这场风暴绝不会平息,直至审判日的到来。

556.沃木斯议会(1521)

局面发展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整个德国都在抗议,教皇的权威受到了威胁。教皇的禁令已经不起任何作用,教皇利奥现在寻求刚刚登上皇位的查理五世的帮助来终止路德异端邪说的传播。教皇希望能够把路德送到罗马进行审判,而路德的友人却劝说查理不要听从教皇的要求,而是允许路德在德意志陈词。因此,路德收到皇帝的诏令,要求他前往沃木斯参加由王公、贵族和德国牧师组成的会议,仔细研究国家事务,尤其是关于当前巨大宗教争议的事务。这种大集会被称为帝国议会(diet)。

路德在帝国议会上被要求放弃他的错误观点,但他回答说:“我不能,也不会收回自己写过的任何东西,除非能够证明我写的一切违反了《圣经》或绝对的理性,因为违背良知的事情既不安全也不正确。”他的结束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我义无反顾;我站在这里,上帝与我同在。”

尽管一些人希望把路德投入烈火中烧死,然而皇帝发给他的让他能够来到议会的安全通行证保护了他。路德虽然得以安全地离开,但是帝国的禁令也随之而来。

557.路德在瓦尔特堡(1521—1522)庆幸的是,路德有很多有权势的朋友,他自己母邦的领主萨克森选帝侯智者腓特烈(frederickthewise)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担心路德的安全,选帝侯命令一队骑士戴着面具在路德离开沃木斯议会后就开始护送他一直到达瓦尔特堡(wartburg)。路德在瓦尔特堡隐居了一年的时间,只有几个朋友知道这个秘密。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路德忙于撰写宣传册和翻译《圣经》。(14)当时德国的改革者经常用《圣经》经文来挑战反对者,“《圣经》里可以得到证明”,“《圣经》里就是这样写的”,改革者时不时搬出这样的话语来反驳不同意见的人。因此,有必要使《圣经》能够让所有人都能读懂。路德给了德意志德文版的《圣经》,他对德语的贡献堪比但丁凭借《神曲》对意大利语的贡献。

558.农民起义(1524—1525)

沃木斯议会过去一段时间后,德意志士瓦本(suabia)和法兰哥尼亚(franconia)的农民被封建领主的疯狂压迫所激怒,再加上宗教狂热的刺激以及宣道者的鼓动,他们发动反抗贵族、教士等一切权威的起义。(15)城堡和修道院被抢掠和焚烧,并发生了可怕的骚乱。起义最终被镇压,但是10万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德国南部大部分地方遭受重创。很多人指责改革者,认为他们的布道才是这次狂热的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16)559.教会财产世俗化尽管出现了这么多的曲折,改革还是取得了迅猛的进步。对于世俗的王侯来说,路德认为教会应该受到限制,他们的财产应该被罚没充公并应用到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的维护方面,这样的主张完全赢得了王公们的青睐和支持。(17)王公们很快采取了行动,并走得更远。在路德发表对德意志贵族的演讲和对隐修誓言的抨击,并指出这样的誓词有违真正的基督教教义的数年之后,所有转变为新教的德意志邦国的教会财产都被没收。

在瑞典,路德的信条很早就获得了立足之地,几乎所有老教会的财产都通过国家议会法案收缴到国王古斯塔斯·瓦萨(gustavusvasa)手中(1524)。这笔财富极大地提高了瑞典君主制的权力和威望。

而在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henryviii)镇压了修道院,并把修道院的大部分财富用于世俗的用途。

然而,在这一时期,教会财产世俗化的经典案例则是条顿骑士团提供的(453条)。在新教徒起义的初期,这些修道士骑士统治着二三百万人。当改革运动遍及整个德意志的时候,骑士团大团长(18)(grandmasteroftheorder)成为了新教徒,并把原来兄弟会的领地变成名为“普鲁士公国”(duchyofprussia)的世袭君主国(1525)。骑士们可以结婚并变成贵族。从而在原来的天主教土地上诞生了重要的世俗国家。

560.改革者被称作新教徒

革命的迅猛发展惊醒了古老教会的支持者。1529年,教会再次集会(第二次斯拜尔帝国议会,theseconddietofspires)商讨对策。议会中天主教占据多数席位,他们通过了法案剥夺新教王公和城市决定自己领地信奉何种宗教的权力,并且在议会授权之前禁止宣讲新教教义。

德意志的6位王公和许多帝国城市联合发布对帝国议会法案的正式抗议,不承认在宗教和良知方面的多数约束少数的观点。因为这样的抗议,这些改革者从这时起就开始被称为新教徒(抗议者,protestants)。

561.天主教反击及其原因和动力

在路德1546年去世前(19),宗教改革运动在除西班牙和意大利外的大部分西方基督教国家都获得了强有力的立足点,即使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新教的传播也取得一些进展。但是几大因素的联合作用抑制了新教的发展,使得天主教会得以收复大片失地。这些主要因素包括新教徒之间缺乏共识、天主教采取反改革措施、宗教裁判所的兴盛、耶稣会的兴起、西班牙对天主教的狂热支持。

562.新教徒的分裂

在反抗罗马教皇的开始阶段,新教徒就分裂为几个相互敌对的教派,其中最重要的是路德派(lutherans)和加尔文派(calvinists)。路德派教义主要在德意志北部盛行,在丹麦、挪威和瑞典也被广泛接受,也曾传播到尼德兰,但很快就被加尔文派取代。在所有新教教派中,路德派对罗马天主教教义变更得最少。

加尔文派是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的追随者。加尔文出生于法国,由于受到迫害,离开法国来到日内瓦避难,并将这里作为该派运动的中心。(20)我们应该了解加尔文派传播的地域之广以及在十六七世纪的影响之大,法国的胡格诺派(huguenots)、苏格兰的圣约派(covenanters,盟约派)、荷兰的尼德兰人(netherlanders)(大部分)、英国的清教徒(puritans)和清教徒前辈移民都属于加尔文派。(21)这些大的新教教派最后分化成诸多小的宗派,每个宗派都固守着不被其他宗派认可的教义的某些次要点或坚持某些礼拜仪式,然而所有宗派都信奉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教义——“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byfaithalone)。

现在,这些教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这些宗派之间的斗争和分歧给改革运动带来了相当灾难性的影响。面对团结一致而又虎视眈眈的敌人,这些纷争大大削弱了新教的实力。他们的不和与纷争给了天主教强大有力的证据来反对整个改革运动。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563.天主教反改革;特伦托会议(1545—1563);卡罗·巴罗梅奥天主教会过去的邪恶和丑闻大大削弱了它的权威性以及对人们敬畏和良知的掌控。而对这些邪恶的纠正和丑闻的消除又使它重新恢复了失去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这种改革早在新教运动兴起之前就已经在罗马天主教中开始,而它在很大程度上由值得纪念的特伦托会议展开。特伦托会议是自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以来最重要的宗教集会,会议上讨论了改革者提出的所有观点。会议宣布天主教的经外传说在权威性上等同于《圣经》,它再次强调了教皇权力神授的观点,谴责路德派提出的因信称义的教义。它让一切都变得那么清晰,甚至连徒步旅行者都不会对教义产生误解。它还要求所有的牧师和主教的生活都应该是基督教的纯洁和美德的典范。

会议的这些举措极大推动了对新教运动的抵制。对滥用职权这个引起教会大分裂行为的纠正也为成千上万“迷途羔羊”回归天主教会铺平了道路,并摆脱了过去教会传统信仰和权威松散化的危险。

特伦托会议精神在意大利改革者卡罗·巴罗梅奥(carloborromeo,1538—1584)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会议的改革精神在他那里得以实体化。巴罗梅奥成为米兰的大主教,他把12个世纪前罗马帝国衰退时期的圣·安布罗斯作为自己的偶像,并且也获得了圣徒的地位。巴罗梅奥革新并恢复了已经四分五裂的教会,改革了牧师们涣散放荡的生活方式,重新在教会中恢复了严明的教规,建立了一批教会学校和大学。正是因为他的辛勤工作和言传身教使得米兰城和周边地区诞生了新的精神生活,过去对罗马教会的普遍敬重重新被唤起,新教在意大利前进的步伐被遏制,而对罗马教皇的膜拜由摇摆不定再次变得虔诚坚定起来,很多被新教“异端邪说”带走的教徒重新皈依到天主教门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