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在目标恒定中专心致志(1)
第53章在目标恒定中专心致志(1)
狼性专注
狼的自述:
我相信,现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没有把握的;现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无以享受的;而现在未能明智地度过的生命是难以过得明智的;因为过去的已过去,而无人得知未来。惟他,只是用心的驰骋在清凉的夜下……。
狼族生存的最重要技巧,就是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捕猎的目标上,他们只瞄准猎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对于无法达到的目标,他们绝对不会做出无意义的行为,不管是恐吓性的咆哮,还是无谓的奔跑。
有一个故事,在非洲的马拉河,河谷两岸青草肥嫩,草丛中一群群羚羊在那儿悠闲地觅食。一只狼隐藏在远远的草丛中,竖起耳朵四面旋转,它敏锐地觉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后悄悄地接近羊群。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羚羊也有所察觉,开始四散逃跑。狼像百米运动员般瞬时爆发,如箭一样冲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紧紧盯住一只未成年的羚羊,径直向它追去。在追与逃的过程中,狼超过了一头又一头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但它没有掉头改追这些更近的猎物,而是锲而不舍地一直朝着那头未成年的羚羊狂追猛赶。羚羊累了,狼也累了,在这场较量中最后比的是速度和耐力。终于,狼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后背,羚羊被绊倒了,尖锐的狼牙直朝羚羊的脖颈咬了下去,羚羊一动也不动,喘着粗气。所有的肉食动物都知道在出击之前要隐藏自己,在选择追击目标时也总是锁定那些老少病弱以及落单的猎物。但是,在追击过程中狼为什么不改追那些离自己更近的羚羊呢?人们又有了新的疑问。和驯鹿一样,羚羊也是一种极其温顺的动物,但是上苍也给了它某些特殊的技能,一旦起跑,其百米冲刺般的爆发力能在瞬间将猎豹甩在脑后。如果丢下那只跑累了的羊,改追一头站在身边以逸待劳的羚羊,结果是一只也追不到——狼的智慧在这里又得到充分的印证。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动物世界中,也许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本能。然而人类却似乎并没有继承这种本能,无论是情感还是事业,大多数人总是在左顾右盼,游移不定。要么没有任何目标,要么有了目标却无法坚守。专注,已经成为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心无旁骛,锁定目标,坚持不懈,是人类需要从狼身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素质。
狼之道五十二:
专注必能成功
除了人自身以外,狼可能算得上是被人研究得最深最广的动物了。曾有人借助电子仪器跟踪观察狼长达几天的捕猎行动。令人们惊奇的是,它们丝毫不对自己的任务感到厌倦心烦,它们从不毫无目的地追逐或骚扰猎物。看上去它们好像只满足于做观察者,实际上却在对正追捕的兽群中每个成员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加以综合分析。
当然,兽群中的老、幼、病、残是狼群的首选目标。但是狼的高明之处远不在于能确认出这些显而易见的牺牲品,它能观察到并记住猎物许多细微的个性特征和习惯,这是他们人类根本做不到的。
有时也许只是一个细微的紧张的行为或癖性就会让一个动物易受攻击。某些独特的个性特征会促使一只动物离开群体的庇护,成为一个靶子,所有的行为都被细心、耐心的狼记在心里。狼与北美驯鹿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系。它们常常是出生在同一个地方,随后又一起奔跑在地球上自然环境最恶劣的旷野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处于敌对状态。因为它们总是混在一起,几乎看不出什么紧张气氛来。但危机总有一天会出现。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这是一位富有观察狼的经验的人为他们描述的——一群狼(追赶者)突然向驯鹿群冲去,使驯鹿聚成一群奔跑以确保安全。这时,狼群中的一匹狼(剑手)斜刺里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指定”的驯鹿的腿。狼群之所以选中这头驯鹿也许就是因为它们发现它的某些特点易于攻击。随后这头驯鹿又被放开归队了。这幕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重演着,狼群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受伤的驯鹿渐渐失掉了大量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狼群定期更换角色,由不同的狼来扮演“剑手”,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狼群最终胜利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了。最后,当这头驯鹿已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严重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了。
是耐心和专注保证了胜利必将属于狼群。实际上,此时的狼也已经饥肠辘辘,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煎熬中几乎饿死。为什么它们不干脆直接进攻结果了那头驯鹿呢?因为像驯鹿这样体形较大的动物,如果踢得准,一蹄子就能把比它小得多的狼踢翻在地,非死即伤。狼群谋求的不是眼前小利,而是长远的胜利。古代的歌谣和传说常常赞美狼那令人难以置信的技能。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共同使狼获得成功。
“专注”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欲望上的行为,并要一直集中到已经找出实现这项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将之付诸实际行动为止。
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东南亚某国王为了找一个称职的宰相辅佐朝政,想了一个办法:一天,朝议时,国王不动声色地叫来一位心目中的备选大臣,吩咐他端起一盆盛得满满的油,从宫殿出发,步行到城外的某个地方,途中不得停留,也不许洒下一滴油,否则就杀他的头。大臣吓坏了,以为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国王,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小心翼翼地端起那盆油,在侍卫监视下,开始徒步行进在那段凶险的路途。其他大臣们都觉得他是九死一生。有去无回了,因为沿途他要经过宽敞巍峨的宫殿、喧闹拥挤的集市、狭窄弯曲的街巷和崎岖不平的小径等。然而结果出乎大家预料。大臣自端起油盆起,即全神贯注、心无旁鹜,摒弃一切杂念,只想着做好一件事――尽可能走得平稳,不洒下一滴油!他是如此专注、投入,以致于完全忘记了身外的世界:身旁的房屋失火了,人们叫喊着,争先恐后地去救火,他未注意到;前边集市有大象受惊发了狂,踩死了许多人,大家都夺路而逃,他也未受影响;后来家人来报信,说他小儿子得重病了,叫他赶紧回去,他也未听到……只是全身心地向目的地走去,最终他奇迹般地完成了国王的使命,把那盆油完完整整地送达了目的地,硬是未洒出一滴油来!通过了考验,大臣最后成了王国的宰相。
“专注”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只是控制注意力而已。一个人只要集中注意力,就能调整自己的思想,使它能接受空间的所有思想波,从而取得成功。
从前,有个棋手叫秋,由于棋艺高,别人叫他弈秋。有一次,弈秋收了两个学生,为他们两个同时上课。他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教给他们,就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一个学生听讲非常仔细认真,一心一意地注意弈秋的讲解和分析,对旁的事全都不加理会。而另一个学生呢,看上去他也坐在那里,实际上却是心不在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树林,一会儿又听听天上的雁鸣。当他发现有好几只天鹅飞过,便想“要是能有一张弓,几支箭,射下一只天鹅煮来吃,那该有多好啊!”不一会,他又向窗外看了一眼,发现一只天鹅飞过,便起了射天鹅吃的念头。直到弈秋全讲完了,他也没在意。这时,弈秋叫两个学生对下一局,看看他们究竟学得怎样。起先,那个开小差的学生凭着以前的基础还能勉强应付,可渐渐地就显出差距来。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从容有序,而老是三心二意的学生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了。弈秋一见;语重心长地对两个学生说:“虽然下棋只是一种小小的技艺,算不得什么大本事,但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好的啊!”
成功的法则其实很简单,而成功者之所以稀有,是因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法则太简单了,没有坚持,不屑于去做。这个法则就叫专注。成功如同谷仓内的金表,早已存在于我们周围,散布于人生的每个角落,只要专注地去寻找,专注而冷静地思考,我们就会听到那清晰的滴答声。
一个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金表遗失在谷仓里,他遍寻不获,便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要人们帮忙,悬赏100美元。
人们面对重赏的诱惑,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无奈谷仓内谷粒成山,还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找寻一块金表如同大海捞针。
人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没有找到金表,他们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他们一个个放弃了100美元的诱惑。只有一个穿破衣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努力寻找,他已整整一天没吃饭,希望在天黑之前找到金表,解决一家人的吃饭困难。
天越来越黑,小孩在谷仓内坚持寻找,突然他发现一切闹静下来后有一个奇特的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顿时停止寻找。谷仓内更加安静,滴答声响十分清晰。小孩循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100美元。保持宁静的心灵,坚持到最后,才能找出那诱人的“金表”。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和神经学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只有在持续不间断地处理一件事务的时候才能发挥最佳功能,专注地做事效果最佳。
牛顿是英国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科学理论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专心致志是牛顿取得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牛顿学习、工作或思考问题而忘了周围的一切。一次,牛顿邀一个朋友一起用餐,饭菜已摆在桌上,牛顿还没从工作室出来,这位朋友等了好久,只好独自吃起来。吃完后,他和牛顿开了个玩笑,把鸡骨头放到盘子里,盖上盖。几小时后,牛顿才从工作室出来,他到桌旁,打开盖子,当看到盘子里的鸡骨头时,不禁自言自语地说:他还以为自己没吃呢,原来早已吃过了,于是又回到工作室,继续工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