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善于交流(5)
第50章善于交流(5)
这些问题都是沟通工作的障碍,对企业和下属企业都是有害而无一利的。企业与下属企业在根本方向和基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所以,下属单位与企业的沟通也应该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是有创意的碰撞而不是一团和气,是推功揽过而不是揽功推过。下属企业的管理层不该存有私心,更不该害怕问题暴露。及时、如实地与企业沟通,反映问题,提出建设性想法和建议,这对企业正确决策和问题解决都是有利的。
他们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案例涉及人员:
主管:财务部陈经理
下属:财务部员工小马和销售部员工小李
案例情景:
财务部陈经理结算了一下上个月部门的招待费,发现有一千多块没有用完。按照惯例他会用这笔钱请手下员工吃一顿,于是他走到休息室叫员工小马,通知其他人晚上吃饭。
快到休息室时,陈经理听到休息室里有人在交谈,他从门缝看过去,原来是小马和销售部员工小李两人在里面。
“呃”小李对小马说,“你们部陈经理对你们很关心嘛,他看见他经常用招待费请你们吃饭。”
“得了吧”小马不屑的说到,“他就这么点本事来笼络人心,遇到他们真正需要他关心、帮助的事情,他没一件办成的。你拿上次公司办培训班的事来说吧,谁都知道如果能上这个培训班,工作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升职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他们部几个人都很想去,但陈经理却一点都没察觉到,也没积极为他们争取,结果让别的部门抢了先。他真的怀疑他有没有真正关心过他们。”
“别不高兴了,”小李说,“走,吃饭去吧。”
陈经理只好满腹委屈地躲进自己的办公室。
案例分析:
1、谁犯了错误:
陈经理作为中层经理,手中掌握的资源有限,不可能经常给员工加薪和升职,利用手中现有的一点权力进行“小恩小惠”。这样来博得下属的好感,融洽人际关系,为工作增添“润滑剂”,所以陈经理如果从工作角度出发,对下属实行“小恩小惠”是正常的,没有任何“小恩小惠”才反常。但是在这个案例中陈经理的“小恩小惠”得到了下属的抱怨,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使用的方式不对,陈经理没有实现与下属的真正沟通,导致下属的抱怨。员工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培训的机会没有争取到,所以对员工来说,“小恩小惠”就变了滋味,没有了效果,所谓的双因素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保健因素没有到位之前,激励要素是没有用处的。
2、到底应该怎么做?
作为陈经理以前没有为手下争取培训的机会,这已经是覆水难收了,只好等待下一次机会来补救。面对下属的误解也不要逃避,今天“满腹委屈地躲进自己的办公室”,明天呢?难道要“满腹委屈”地去上班吗?这样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妨这样:
既然决定要请他们吃饭,就假装没有听到,走进去边说边招手:“小马,现在有空吗?他有事情找你。”
小李看到这样,就会知趣,为了掩饰他刚才和小马聊“八卦”的事实,可能会说:“小马,他们对帐的事,明天他找你,最近被烦死了,不打扰了。”
于是小李起身走了,陈经理和小马回到他的办公室,安排吃饭的事。
按照常理,这样的事应该有一个陈经理的“铁杆”来搞定,而不是一个经常多嘴的小马,并且双方已经有很大的默契,电话上两分钟就说定了,不用去休息室找。现在他们回到陈经理的办公室,陈经理最好不要直接谈去哪里吃饭,而是可以说:
“最近工作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事需要他帮忙?”
小马一定感到很突然,不知道经理找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所以会说的很圆滑。“没有什么特别的,一切正常。”
“哦。过几个月公司有个管理培训,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其实陈经理也不确定,但三个月之内都没有培训也太说不过去了。陈经理也可以单独申请培训机会。)
小马脸上顿时发出光来,抬头注视着陈经理的眼睛,急切地说:“培训是好事情呀,上次的培训,他们部门没人参加,他们还后悔呢,没有抓住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次有机会您一定要帮他们争取呀。”
陈经理点点头,关注地看着小马说:“上次的培训他还以为你们不喜欢呢,也没有人催他,你也不提醒一下。既然喜欢就要努力争取嘛。不争取就得不到,他们公司就是这样的。再说他每天的事情很多,可能照顾不了那么多,你们也多原谅。下次培训他一定帮你争取。”
小马感激地看着经理说:“那就多谢您了,他明白了,多谢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