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章第44章
第044章第44章
沈越让李同方及木言将这两台纺线车搬到了另一间租房里头,然后教会张怜等人怎么用这两辆纺线车纺线,没有纺线车可用的另外三人则学着如何将张怜纺出来的十来斤羊毛线织成衣服。
将毛线织成毛衣,只需要几根织针。
沈越先上手当着他们五人的面织了一点。张怜五人看着毛线在沈越手中几根织针来回穿梭下渐渐就成了一圈布料子,眼睛都瞪圆了。
沈越不可能真当他们的面织一件衣裳出来,他只是点到为止,剩下的就只能靠他们看小册子上的各种织法的分解图自行领会。
知道他们大多不识字,这说明小册子上的图片他画得非常详细,差不多是直接将饭喂到嘴边只等他们张嘴吃下去。
但沈越相信劳动人民的智慧,觉得他们只要懂得怎么织毛衣了,那织出来的效果只会比他更好更漂亮。
如何使用纺线车,如何用织针织毛衣,沈越教了他们一日,又守了他们一日,两日功夫,他们五人基本都能比较熟练的使用这些工具干活了。其实劳苦大众并不笨,他们只有没有机会去学习罢了,只要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会无比珍惜。沈越知道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快上手,与连着两日几乎不眠不休苦学苦练脱不了干系。
抽空沈越还去了一趟学馆,搭建炉子那几日,学馆下午不上学,张奇及孩子们也都纷纷去帮忙了,不过沈越也没白让他们帮忙,干活多干活少他都给了工钱,还分发了一些粗粮饼子让他们带回去。
学馆这边有张奇在,是真没有什么可让他操心的,张奇比沈越想象的还适合这份工作。他将学馆管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对他毕恭毕敬,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孩子们的整个面貌就与沈越初见他们时相去甚远。
沈越去学馆,主要是问张奇学馆里头有没有什么缺的,需要补的,孩子们吃的如何学得如何。
他问的这些张奇都仔细回答的,暂且没什么缺的需要补的,他还道:“宋师傅这几日做出来了一批炭笔,数量不够多,我就不曾给孩子们发下去,只让他们在课堂上用,散学前收回。”
因为炭笔几乎在什么纸上都能写,对纸要求不高,因此于纸张这一块上,又能省下不少钱。
“还有便是,之前宋师傅说你要让他做木块字贴,板子他按你的要求做出来了,只是他不会写字,那时越哥儿你在忙别的事儿,我便做主自己在这些小木板子上用毛笔按越哥儿你的要求写了字。越哥儿你看,是不是如此?”
木板是小方格的样式,每块板子的一角都穿了一个洞,不用时用绳子一穿就能集中起来收好。现在张奇已经在这块小方格上都写了字,写的每个字都如印刷上去的,工工整整,非常好看。
当初让宋师傅做这些小方格时,沈越就将他写的那些字帖交给了宋师傅,张奇只是将这些字都写到了小方格上,自然不会有什么差错。
沈越拿过这些字帖,看了又看,连连称赞道:“没错没错,便是如此。张奇,你写的字可比我好多了。”
张奇闻言低头腼腆一笑。
沈越将这些字帖拆开,大致告诉张奇这些字帖的用法后,又道:“这是我没想到做黑板时想出来的替代法子,有了黑板后,这东西感觉用处不是很大。”
张奇却道:“不,很有用。有些孩子认字比较慢,这些可以随时携带,记不住可以拿起来就看,还能做拼字练习。”
沈越擡头看一眼他,笑道:“有用就行,那这些识字的字帖就交给你了,这东西不难做,你若是觉得有需要,可让宋师傅多做一些,就是需要张夫子手累些多写几个字啦。”
张奇朝他低头弯腰道:“越哥儿言重,奇不过尽自己之责。”
沈越将这些事情都安排好了,两日一过,就开始把大部分心力都投注在烧制水泥一事上。
这两日虽然没人干活,但初搭建起来的炉子一直在加柴加炭一点点低温烘干,这事儿由李同方和木言负责,两个人轮流盯着炉子里的火。连着两日这样烘着,炉子已经干透。沈越试了试里头的温度,十分满意炉子的升温效果。只要柴火一直不断,这个他特意设计的炉子温度就只会往不断升高而不会往外跑,达不到他想要的温度。
为了这一日,沈越已经等了好久。
正式开工这日,沈越就将各个配比的水泥生料放在特定的耐高温容器中,一同放入炉子里,然后再在底下加入大量的柴火加大火势,将炉中的温度迅速升上去。
烧制水泥需要多长时间沈越也是不知道的,因此他也只能通过不断尝试,不断改变煅烧的时间来确定。
等到第一批水泥出炉,已经是七天后。
第一批水泥冷却后,沈越便将这些熟料与铁矿渣粉末混合,加水搅拌倒入模具等干,最后结果是这些成品都不是沈越想要的,这么多份原料烧成熟料后,只有其中一份比较接近沈越想要的水泥。
沈越并不气馁,再接再力,继续捋袖子开干。
他将最接近水泥的这份配料再加以改进,配出好几份不同配比的,再放入炉子里继续烧。这次大约掌握煅烧时间后,速度快上不少。五天便出炉了。
这一次,沈越成功做出了他印象当中的水泥。
沈越用双手将那块干透后有砖块大小的水泥块搬起来,两只眼睛不错开一丁半点儿,仔细地看了又看,两只手一直止不住地微微颤抖。
大虎、忍冬和李同方、木言都凑了上来,见他如此激动,都纷纷道:“是不是成了,越哥儿?我们是不是将水泥做出来了?”
大虎现在是一下学就跑来沈越这儿帮忙,一个十来岁的小子干活比成人都勤快认真。他自己主动提出的,让沈越一个月给他二十个铜钱就行。沈越自是答应了他。
沈越擡头,将他们都看了一遍后终于郑重地点了点头,“比我预想的还快,成了,成了!”
但沈越没有高兴太久,这一次成功他们并没有烧出来多少水泥,于是他们很快又将更多的水泥生料塞入炉子里煅烧,没几天又成功烧出了更多的水泥熟料。
木言快马加鞭找过来的时候,温澜清正在为修堤筑坝一事费神。早在之前,他已经将墨龙河这边缺银少粮一事再三上呈工部,他的上官吕尚书倒是有意帮他,不过户部那边一直推诿,只说库银不够,接下来兵事,农耕等诸事都急需银钱补充,实在拨不出更多的银子出来,让他再另外想办法。
温鸿就在朝中任官,对朝廷诸事也知晓一二,因此温澜清知道,这并不全是户部的借口,国库可能真没什么钱。
外疆蛮夷连年骚扰,中原大地又天灾人祸不断,除京城及附近,包括江南一些富足之地老百姓过得尚且不错外,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可能比之墨龙镇上的居民过得也没好上哪儿去。
不论是兵事,还是农事,哪哪都需要钱,而户部的税钱时常入不敷出,如何不捉襟见肘。
对此,温澜清并不完全寄希望于沈越所说的水泥。
因为不曾听过见过,他难以想象这世间真有这么奇妙的东西。
据沈越的描述,水泥烧成后是粉状,遇水一干就会变硬,硬度堪比大理石。可随时随意塑形,可铺路可搭建,可当粘合粘还防水,几乎就是无所不能。最主要的是它便宜,还易烧易得,
世间,真有这么完美理想的东西吗?
这时候,屋外传来嘈杂声,温澜清思绪被打断刚擡起头想往外看,便见有人进来通传道:“二爷,木言来了,说有事要同您说。”
木言?
温澜清想起什么,道:“让他进来。”
木言很快进来,一见温澜清先鞠了一躬后才难掩兴奋地道:“二爷,越哥儿让我来告诉您,水泥做出来了!越哥儿说您要有空就去看看,说您看了就知道了,水泥一定不会教您失望!”
温澜清一擡头朝他看过去,道:“真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