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招募新军
李杰走了,走在赵平注视的目光中。
赵平看着李杰离开的背影,嘴角勾勒出一抹笑容,他在期待,期待着李杰回来之后的样子。
李杰是个有才华的人,当他了解民间疾苦之后,他会做出更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
至于李杰会不会有这个心思?赵平并不担心,看完北海郡这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后,赵平对于李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李杰是个好官,也是个好人,他能够执政北海,是整个北海郡的幸运,所有北海郡的百姓都该谢谢他。
像李杰这样的好官,在整个汉末都不多,赵平有幸遇到一个这样的好官,自然要将其收入麾下,继续发光发热。
赵平已经给四海商会传讯,让波才尽快给他运些粮草过来,洛阳的四海商会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粮草。
现在还没有动乱,粮草都是寻常价格,许多世家都有大量的粮草,在四海商会的高价购买下,他们都拿出了自己的库存。
这些世家,当面赚四海商会的钱,说四海商会的好,背后就是骂四海商会愚蠢,竟然会高价买粮。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值得信赖。
赵平要不是需要大量的粮草,四海商会都不会和这些人做生意,得到粮草之后,这些人自然再也没有办法和四海商会产生接触了。
波才收到赵平的消息后,开始陆续往北海郡运输粮草,第一批有五十万石,将于十日后到达。
赵平有了这五十万石粮食,困扰北海郡已久的贫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赵平从来没有想过拿自己的钱补贴北海郡有什么问题,他的钱都是从那些世家贵族上面赚来的,补贴给百姓不心疼。
世家贵族不也是在百姓身上剥削的吗?这就叫做另类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赵平对于这些身外之物并不是太过在意,他在意的是整个北海郡乃至整个青州的民心。
他要想成为青州刺史,必须要得到整个青州百姓的支持,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将青州打造成铁板一块。
否则赵平做的这些建设都只是给别人做嫁衣,没有民众基础的支撑,再强的军队也控制不了这片土地。
青州并不算大,相比于扬州冀州,青州的土地面积要小很多,青州的人口也不算多,估计就三百多万人。
整个钦州的人口加起来或许还不如淮南一地,光是一个汝阳郡,就有接近三百万的人口。
但青州也有青州的优势,其他的地方虽好,但却并不适合于赵平建立基业。
赵平不是世家出身,在那些世家势力根深蒂固的地方,他绝对是举步维艰,前行的路充满荆棘。
如果他真的选择那些繁华之地,等待赵平的绝对不是崛起而是陨落,世家的实力可不是吃素的。
只有青州,还是最适合赵平建功立业的地方,青州民风彪悍,民间的习武之气颇为浓厚。
在这里,赵平可以组建一支忠于他的大军,这里的世家相比于其他地方的世家要弱很多。
皇家这种级别的家族放在洛阳,或许连三流都算不上,但是在青州,就能够算得上是一流了。
对付黄家这样的势力,赵平不需要费多大的心,这么便宜的买卖,天底下去哪里找?
既能够获得巨大的利益,要付出的东西也不多,区区钱财不过是些身外之物,打下了天下,所有的一切都是赵平的。
赵平对于这些东西的取舍,一向分的很清楚,他可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误了大事。
李杰走后的第二天,赵平直接以他的名义,在整个北海郡发布了招兵檄文。
邵平准备在各个县招募兵员三万,一个郡三万兵马,不算多也不算少,但这只是赵平招募的第一批兵马。
等他将这一批兵马训练成功之后,赵平就不会再在明面上继续练兵了,他会秘密的帮助张角练出一支精锐。
赵平采取的策略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赵平会将整个青州打造成铁板一块,在凭借青州作为根基,席卷北方,最终一统天下。
在他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他绝对不会暴露自己野心,等他积累底蕴成功之后,他才会露出獠牙。
招兵檄文发出之后,立刻便在北海郡炸开花,许多北海郡的有志青年,看到招兵檄文上的待遇之后,纷纷整装待发。
赵平给这些当兵的开出的待遇非常丰厚,是他们所有人从未见过的,不仅能够免税,每个月还能够拿军饷。
要知道,如今就算是大汉官方的军队,也不过仅仅只是能吃饱饭,至于军饷,那更是想都不用想。
赵平能够开出这样的条件,自然可以吸引大量的青年参军,只要赵平能够保证他开出的条件是真的,这些人能够不畏生死。
现在这个时代,人命不值钱,出足够的钱,真的可以买到生命。
赵平的招兵成果让他非常满意,三万人仅仅只用了五天就全部招齐了。
这些人可不是什么老弱病残,全都是青壮年,只要经过一番训练,便能够成为精锐。
赵平在营陵县外,修建了一个大型的简易军事基地,全都是由营陵县的百姓修建的。
赵平开出了一天两顿饭以及十文钱工钱的条件,很快便将这座军营修好了,这个时代的人还真有把子力气。
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平时吃的都不是很好,但他们就是有力气。
也对,若是他们连力气都没有,又怎么养活他们的家人呢?他们的肩膀挑起的不是泥土,而是他们的家。
赵平也亲自参与了这一次的军营修建,他没有自己身份,而是和这些百姓一起劳动,一起吃饭。
通过这次活动,赵平成功拉近了他与百姓之间的距离,让他在百姓之间有了一定的威望。
百姓对于他不仅仅是畏惧,还有了亲切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多官员都无法在百姓身上看到的。
当一个官员能够真正的亲近百姓的时候,他就成功做到了,许多人无法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