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百姓们的感谢
盐场的竹筐很快堆满了白花花的盐巴,运盐的马车一辆接一辆驶出。
当这些新盐抵达集市时,摊位前立刻挤满了百姓。
卖菜的张大娘抓起一把盐,放在鼻尖轻嗅:“哟,这盐粒又大又干净!”
她转头问摊主:“还是老价钱?”
摊主笑着摆摆手:“您老就放心吧!如今煮盐省了柴火钱,每斤便宜三文钱!”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抱着孩子的妇人赶忙掏出铜板:“给我称两斤!这下腌咸菜能多放些盐,过冬就不愁了。”
集市上热闹非凡,百姓们拎着盐袋,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谈论着煤炭带来的实惠,言语间满是对好日子的期盼。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地里丰收的时候。
李二柱攥着锄头的手直哆嗦,盯着眼前一人多高的秸秆发愣。
那秆子顶着拳头大的玉米棒,裹着青纱般的苞叶,眼睛都转不动了。
“这就是神明说的玉米?”
他喉结滚动两下,壮着胆子伸手,指尖刚触到苞叶就像被烫到似的缩回,又试探着扯下一片,露出排列整齐的金黄玉米粒,粗糙的指腹蹭过,竟沾了一手甜津津的浆汁。
“这玩意儿真能吃?”
他蹲下身,把玉米棒凑到鼻尖猛嗅,带着露水的清甜混着谷物的香气,熏得他眼睛都眯了起来。
玉米成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每个人都知道了。
王婶颠着小脚挤进人群,踮着脚扒开玉米叶,浑浊的眼睛瞪得比玉米粒还圆,布满老年斑的手悬在半空迟迟不敢落下。
“乖乖!这一秆顶三穗高粱!”
她终于颤巍巍地抚上沉甸甸的玉米棒,粗糙的掌心摩挲着苞叶,突然把脸埋进去,闷声说。
“这叶子都带着蜜香,比咱们以前中的庄稼强百倍!”
说着,嘴角的笑纹挤成了一朵菊花,眼角还泛着泪花。
张老汉蹲在田埂边,旱烟袋锅子都忘了抽,烟丝早熄了火。
他颤巍巍地掰下一个玉米,“咔嚓”一声脆响惊飞了田鼠,干枯的嘴唇抿成一条线,把玉米捧在胸口喃喃自语。
“这要是磨成面,够全家吃半年!”
他小心翼翼地剥下几粒,放在嘴里慢慢嚼,皱巴巴的脸瞬间舒展开,冲着远处喊:“老伴儿!快来看!咱后半辈子有着落啦!”
顾不得正午的日头毒辣,十几个汉子赤着膀子在玉米地里穿梭。
赵老三的脊梁晒得通红,汗水混着玉米叶的清香,顺着脊梁沟往下淌,在泥土里砸出小坑。
他掰得兴起,扯着嗓子喊:“大伙儿加把劲!这玉米比咱种的麦子还实在!”
说着用力一拧,玉米棒脱手而出,“咚”地砸进竹筐。
筐里的玉米堆的冒尖,金黄的棒子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玉米田这边丰收,红薯地里何尝又不是这样呢?
红薯地里,王大娘弓着背,铁锨深深扎进土里,手臂青筋暴起,猛地一撬。
“哗啦”一声,一串裹着泥土的红薯滚了出来,个个足有婴儿手臂粗,紫红色的表皮沾着新鲜泥土,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老天爷开眼!”
她咧开缺了门牙的嘴大笑,浑浊的眼睛眯成缝,布满皱纹的脸上每一道褶子都盛满笑意。
“今年这红薯,怕是能堆成小山!”
她伸手去捡红薯,却被烫得直缩手,原来在土里闷了一夏的红薯还带着余温,像是揣着小太阳。
一旁的汉子们挽起裤腿,在松软的土地里刨挖。
李三娃刨到个“巨无霸”,双手抱住用力一拔,整个人往后跌坐在地,怀里的红薯足有小脸盆大,惊得他瞪圆眼睛,扯着嗓子喊:“都来看!我挖到红薯精啦!”
众人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惊叹,有人伸手想掂量重量,却差点被拽了个趔趄,惹得哄笑声传遍整片田野。
土豆地里同样热火朝天。
赵老汉戴着草帽,用锄头轻轻刨开土层,圆滚滚的土豆便露出灰扑扑的脑袋。
“嘿,藏得倒严实!”
他笑着用手扒开泥土,把土豆一个个捡进竹筐,不一会儿筐就满了。
几个孩童在田埂上蹦蹦跳跳,专挑滚到一边的小土豆捡。
他们时不时被凸起的土块绊个踉跄,又立刻爬起来,裤腿沾满泥巴也不在意,嘴里还念叨着:“我捡得肯定比你多!”
收获的好日子百姓们高兴,自然不会忘记这是谁的功劳。
当初救他们的神明,没人任何人会忘记。
百姓们的日子好过了,收获了这么多的粮食,大伙都自发到神庙面前祭拜。
李二柱抱着沉甸甸的玉米束,玉米叶上还沾着清晨的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