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颗颗滚圆的小金球堆在巴掌大的竹篓里头,金球下还垫着一层芭蕉叶,未到近前,便有阵阵酥香扑鼻而来。萧贞观今日早膳就用了一杯茶饮,大半日没吃东西,此刻被香气勾得有些食指大动。
青菡长舒了口气,接过金管事递来的银签,往竹篓里头戳起一枚先试了试,确认无异后,才又换了根银签给萧贞观取上一枚,“主上尝尝。”
萧贞观将银签捏在手中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用眼睛实在辨别不出是何物所制,这才放入口气咀嚼了一番,可依然尝不出个所以然。
“这是什么?”萧贞观好奇地问。
“回主上,这是从西北传过来的,名唤马铃薯,俗名叫土豆。”金管事回答。
“马铃薯?土豆?”
“是,”金管事未曾发现萧贞观面色的改变,解释道,“此物生长在地下,结果时都是成串成串地结,形似马脖子上地铃铛,因而才叫马铃薯。”
萧贞观目不转睛地盯着竹篓,又问,“此物,何时传入的长安?”
金管事仔细回忆了一番,“约莫四五个月前?确切的时日小人也不清楚。”
“那么金掌柜又是怎么发现此物的?”
“此物哪里是小人发现的,是九娘在菜市发现的,主上您也知道,九娘自打掌勺以来,十分热衷研究新鲜之物,她见到此物后当即全部买下,回来之后尝试了煮、炸、炒、炙、蒸多种手法,您猜结果怎么着?”
“嗯?”萧贞观手中的银签落下,扎进了一枚土豆球中。
“这东西还真是个宝贝,不管用什么法子烹制,就没有难吃的,既能同山芋一般随便煮煮直接用来裹腹,也能用精细的做法与肉食同制,总之九娘试了许多种法子,最后定下用煎炸的做法,从小吃开始慢慢推出此物。”
“那许多种法子,除了九娘,眼下楼里可还有其他人能做?”
金管事眼前一亮,“主上想尝试其他的做法?有,有的,小人这就下去吩咐他们。”
金管事走后,萧贞观将竹篓中被她扎得千疮百孔的土豆球尽数推给了青菡,“青菡,方才金管事的话,有没有令你想起什么?”
青菡很喜欢这土豆球,外头一层被炸得金黄酥脆,里头却又软又糯,再撒上特制的佐料,一口一个,吃得欲罢不能。
“主上想起了什么?”青菡问道。
“想起了,”萧贞观顿在了此处,手中的空盏在指尖转了几圈,落在了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碎裂的声音。
每月逢初一和十五的日子,武州城中都会举办大集,那是一月之中州城最热闹的时候。武州隶属同都郡,是郡下五个州中最小的一个州,但是它地处陇右道与安西都护府的交界处,占尽地利之便,因而便成为了东西南北往来的一个重要驿点。城中客栈林立,商铺如云,不到宵禁,喧闹不绝,尤其是初一与十五的大集,四方来的货品在集市上汇集售卖,坊市日入千金并非夸张之言。
今日是三月十五,是出摊的日子,阿姚早早地备好出摊所用之物品,天不亮就出了门。因住的离集市远,等到了集市中,大部分摊位都已经准备开摊了,而她一贯所在的那个摊位前也陆续排起了长队,客人一见到她的身影纷纷喜得发出惊呼。
“阿姚娘子可算来了!你看大伙儿都饥肠辘辘的,急等着你开摊呢!”
阿姚笑嘻嘻地回答道,“着急啊?着急也没法啊,炉子还没热起来呢!”
“不急不急,阿姚娘子的饼,多久都等得!”
阿姚笑着斜睨了调笑她的人一眼,对方立刻老实了。
话是这么说,但是阿姚有分寸,做生意的也不能太拿乔,让客人等得过久,好在她在家中之时就将剂子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只等铁炉烧起来,擀好的饼立刻就能下炉。
熟悉的香味从炉子里头飘出来,排队的客人纷纷忍不住吸气,有人笑道,“去岁路过武州时吃了阿姚娘子做的饼,一直念到现在,今日总算又能尝到了,不知阿姚娘子能否看在某不能常来的份上,容某多买几份?”
此言一出,立刻受到了后头排队的人的不满。
“这位郎君,可不是你一人心心念念,这一大早就在这里排队的,谁人不是等了数月的,就说我后头这位娘子吧,她原本昨日就该启程离开,往东面去了,就是因着昨日起迟了些,没赶得上小集市,为了再尝一口阿姚娘子的饼,硬生生多留了一日,阿姚娘子的规矩你难不成不晓得?无论从多远过来,每人至多也只能买三份,你想多买啊,明日去小集市上排队吧。”
这人说着比了个“三”。
“哎哎哎,我也不是不晓得阿姚娘子的规矩,只是问一问嘛,问一问嘛,”说这话的人连连向阿姚讨饶,“阿姚娘子别见怪!”
阿姚将饼翻了个面,重新放回炉中,“这位客官,我这一人经营小摊,实在忙不过来,这才定下了限购的规矩,还望您见谅啊,你的饼好了,往里头加什么?”
“加土豆丝,还有这个,这个,这个,”说话的人往一旁高桌上的卤牛肉片上指了指,阿姚依照他的点单做好了后,不等他开口就报出了银钱,“十八文。”
对方一边掏钱一边感叹,“阿姚娘子的饼倒是一点都没涨价。”
“小本生意,诚信经营。”阿姚将三份饼装好递给对方,对方直接往一旁的竹篓里丢了一块银子,手还没从竹篓里拿出来,就被人攥住了手腕。
“十八文,你给多了,小摊不接受赏银。”来人说着将银子丢了回去,身后的人笑着劝道,“阿姚娘子和她家郎君都认死理,您啊还是该给对少就给多少吧!”
客人看了一眼出现在阿姚身旁,一副男装打扮的人,心道什么郎君,分明也是个“娘子”,不过他看破不说破,知晓这鱼龙混杂的繁华商地,两名年轻女子在外会有所不便,如此乔装也是为自保,于是他乖乖收回了银子,数了十八文铜板放入竹篓里,“阿姚娘子,还有这位郎君,咱们有缘再见啊!”
这人一走,后头等了良久的小哥立马上前点单,“一个饼,多加一个蛋,再加土豆丝就成!”
阿姚熟练地将剂子擀平摊在铁板上,待饼皮鼓起来后,用木筷在上层饼皮上戳出了一个洞,眼疾手快地将搅好的蛋液倒了进去,待蛋液在饼腹之中定形,她又将饼贴着铁炉壁放进炉子里烤一会儿,等候期间也没闲着,将早就备下的土豆丝在铁板上加热一番,饼好后刷上酱,再将土豆丝卷进去,一份饼就做好了。
其实这饼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灌饼”,源起于荥阳,是用麦面与鸡蛋做成的一种饼,阿姚在原本的基础上对这饼进行了改变,将灌饼与夹饼的之法合二为一,成了眼下在整个武州最受欢迎的“姚饼”。
这饼本就裹腹,阿姚又别出心裁地在其中加了近些年才在武州种出来的土豆,土豆也是顶饿的东西,二者一结合,就十分适合赶路的旅人在途中用来裹腹,加上阿姚的手艺好,又有自家调的酱料,别人家便是想学,也做不出一模一样的味道。此饼在集市上出现后,没用多久便声名大噪。
饼一会儿便卖完了,阿姚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询问身边的人,“郎君今日怎么出来的这样早?”
“刚将九娘她们送出城,顺路过来看看。”
“是穆郎君啊,来接你家小妹?”路过的人看了一眼小摊,“阿姚娘子今日卖的比昨日还要快些。”
“是啊,三月了,往来行商的人慢慢变多了起来,所以卖得快了些。”
路过的人忍不住停下同阿姚唠嗑,“阿姚娘子怎么不租赁个铺子,再多顾几个人呢?你同你阿兄这些年赚得难不成还租不起一个铺子?有了铺子,阿姚娘子这饼每日怕是能多卖上许多。”
“哪有,离租铺子还早着呢。”阿姚笑着打诨,将人糊弄走了。
身边的人冷不丁问道,“你想不想租个铺子?”
阿姚连连摇头,“郎君说了,生意不能只顾着自己家,也要让别人有的赚,这样才能做长久,我觉得经营一个小摊挺好的,每日挣得也够,收摊也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