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七夕
七夕节是中国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女儿节,中国的传统节日。[1]在秦初,七夕还是禁忌日。西汉时期,七夕逐渐成为了良辰吉日,流行穿针乞巧等风俗。魏晋南北朝,“乞巧”之举成为普遍的节俗活动。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时期。宋代七夕节则更加受到民众的重视,当时还出现了专卖乞巧用品的集市“乞巧市”。而明清两代民间过七夕节更加普遍。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活动。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风俗。在食俗上有吃巧果、食巧饭等风俗。
七夕节不仅包括家庭伦理、夫妻忠贞、乞巧、祈福、成人礼的内容,还有关爱生命、保护弱势群体等诸多关爱社会的内容,有丰富的文化元素、积极的价值观取向。七夕节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对这些国家的民俗产生深刻的影响。2006年5月,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西和乞巧节民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天河乞巧习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等。
起源
七夕节是中国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节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星宿崇拜衍生出美丽的爱情神话故事。上古时期,织女星被视作秋季来临的季节星象,牵牛星被视为天文时间变化的标志,二者受到了古人的关注、崇拜。随着社会生活发展,人们想象力的丰富,逐渐产生了织女、牵牛的神话传说。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诗经》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àn]彼牵牛,不以服箱。”[9]最初的牵牛星、织女星各自代表传统自然经济里勤劳的形象,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战国末期秦朝初年民间广为流行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故事,在战国时代秦简《日书》中记载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同时民间以传说的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日子为婚嫁禁忌日。
七夕的时间点是上古根据织女星在正东方向首次出现的时间确定的,在汉代之前大约在七月一日。
形成
两汉时期,七夕由禁忌日转变为良辰吉日,七夕节俗主题逐渐演变为男女的良宵欢会。并在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重日为节习俗的影响下,七夕节定在了七月七日。这一时期的牛郎织女变成男耕女织的人物,并被注入七夕节的内容中。同时在《淮南万毕术》《风俗通义》中记载“乌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说法,牛郎织女演进为牛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满足民众的情感需要。随之出现“七夕夜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
汉武帝时期,民间流传“汉武帝七夕会王母”的神话故事,使得七夕更为流行。同时宫内流行以穿七孔针为主要内容的乞巧风俗,出现祭拜牵牛织女星、守夜许愿等活动。之外在《西京杂记》中记载了系五色缕,用来祈求夫妻恩爱和睦的风俗,《七夕曝衣篇》记载为防止衣物、书籍霉变的曝衣、晒书的风俗。
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增加了祭拜牵牛、织女星,守夜许愿,祈求福寿子嗣的乞巧节俗。同时据梁宗懔[lin]《荆楚岁时记》记载,在南北朝出现了蛛丝乞巧风俗。
唐代的宫廷内外流行七夕乞巧,宫廷还为此专门设立主管进献七孔针的机构。唐代女性在乞巧活动前,要举行拜星仪式,对月许愿求子、求恩爱、求心灵手巧等愿望这一时期反映七夕乞巧风俗流行的画作、诗篇比比皆是,其中在全唐诗中吟咏七夕的诗篇有近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