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和师姐爬鼎湖山
鼎湖山,全称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56年建立[1],位于广东省肇庆市,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截至2021年12月16日,全区面积1133公顷。鼎湖山是新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中科院属下唯一的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山脉为西南至东北走向,坡度多在35°-45°之间。全区海拔高差在990米左右,海拔最低点14.1米,最高峰为“鸡笼山”,海拔1000.3米。
截至2021年12月16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2种,已鉴定的大型真菌836种[2]。鼎湖山分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有庆云寺、荣睿碑亭、飞水潭、双虹飞堑等景点。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956年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树木园负责管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作为主管部门,领导鼎湖山树木园的业务、行政和人事。
1956年6月30日,由秉志、钱崇澍、杨惟义、秦仁昌、陈焕镛等5位著名科学家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提案(亦称九十二号提案)获得通过。由国务院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森林工业部研究办理。鼎湖山确定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1967年~1969年10月,鼎湖山树木园由肇庆专区革命委员会生产组林业服务站管理。
1969年11月,与鼎湖旅行社等其他单位合并成为“五七”干校。
1972年1月~1973年1月转属肇庆地区林业处领导。
1973年2月~1974年3月,转由肇庆星湖旅游管理处管理,并改名为肇庆鼎湖树木园。
1974年,鼎湖山树木园重新隶属广东省植物研究所,但实行省地双重领导。
1977年,由于广东省植物研究所复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重新回中国科学院管辖。
1978年,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成立,编辑出版了《鼎湖山植物手册》。
1979年12月17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mab)”计划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该网络的第17号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同时成为中国3个首批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之一。
1988年10月,为了加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效能,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鼎湖山树木园为同一班子。
1993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作为第一批40个成员之一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1994年,国家邮政局首次以自然保护区为题材发行邮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种邮票一套4枚面世。
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发文,确认鼎湖山为1956年成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06月,经上级批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6年10月,在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各方面工作出色,被国务院七部委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鼎湖山由几列同向(北东东—南西西)的山脉组成,山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按高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级,第一级高程在800米以上,主峰鸡笼山海拔1000.3米,它的左右诸峰均是800米以上的高峰。第二级高程为500~800米,这级高峰以石仔岭为东南界,在石仔岭的西北或其左右诸峰,高均在500米以上,石仔岭海拔598米。第三级高程为250~500米,在石仔岭东南诸峰,高程均不超过500米,主峰三宝峰海拔491.3米,其他峰高多在300~400米之间,第四级高程在250米以下,属山前的丘陵密集地带,它在树木园、地质疗养院、米塔岭一线的东南,包括塘娥岭、后龙山、米塔岭诸山。
在山地中的各山峰坡度多在30°~40°,局部在60°以上,少于15°的很少。从鸡笼山向东南经石仔岭、三宝峰到坑口,直线距离4.4公里,高程由1000.3米降至8米,比降达22.5%。
位置境域
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境东北部,东距广州70千米,西距肇庆18千米。地处北纬23°10',东经112°31'。总面积达11.33平方公里,最高处的鸡笼山顶高1000.3米。
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唯独鼎湖山一带有绿色植被覆盖,被誉为“北回归线带上的绿宝石”。
地质特点
鼎湖山与北岭山的构造基本相同。鼎湖山的走向为北东东—南西西的单斜、褶皱、断裂山地。
山地内部山体密集、峰峦重叠,起伏大,断层陡崖发育,层状地貌清楚。
有名的鼎湖断裂带自北东向南西横穿山地中部与北岭断裂带相接,为形成山地中的瀑布奇景和险峻壮观的山势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山地中的各山峰坡度多在30°~40°,局部在60°以上,少于15°的很少。
从鸡笼山向东南经石仔岭、三宝峰到坑口,直线距离4.4公里,高程由1000.3米降至8米,比降达22.5%。
山上水蚀地形明显,沟谷深切,山脊狭窄,v型谷深100~300米,沟谷之间的山脊成棱状,最窄处仅有3~5米,剥夷面发育了500、300~400、150~200、80~100米等多级。
发源于鸡笼山的山溪有南北两支,均自西北向东南流,横切山地构造走向线,在岩层断裂的地方往往发育成断崖和阶梯状河谷,谷底基岩出露或乱石成尽,从而使溪流发育了众多的激流、瀑布、深潭奇景,南支云溪有老龙潭、三昧潭、水帘洞天等;北支天溪,水流出天湖后,阶梯状河床明显发育,其中落差最大的飞水潭,断崖高达40米。
两溪为同向山脊相隔,成为山地自西北向东南的分水岭。
气候条件
鼎湖山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长,太阳辐射丰富,既无严冬又无酷暑,终年温暖。
由于夏季盛行湿热的东南或偏南气流,台风频繁光顾,带来了充沛的降雨。
经科学监测,鼎湖山的空气负离子含量为125000个/cm,是全国之最,而且鼎湖山还是当今世界上距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故享有“天然氧吧”“城市森林”等美誉。主要有小歇群峰、碑亭凝谊、庆云环翠、龙潭飞瀑、幽谷奔雷、双虹飞堑、鼎湖探险、问鼎祈福、远眺砚洲等景点。宝鼎园中的“九龙宝鼎”及端溪龙皇砚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湖山鼎峙,相得益彰。
庆云寺
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高僧云集,周围建起三十六招提,前来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越来越多。
明崇祯年间,即公元1633年,山主梁少川莲花峰建起莲花庵,第二年又迎来高僧栖壑和尚入山奉为主持,重建山门,改莲花庵为庆云寺,到了清代,庆云寺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岭南四大名刹之首。
宝鼎园
宝鼎园以展现中国古代鼎文化为主题,将中国著名的青铜器鼎、鼎文化与自然和山水文化融为一体。宝鼎园由国内资深的古建筑设计机构、专家与青铜器专家共同规划设计,整个宝鼎园充满中国古文化气息,宝鼎园有两个世界之最,一是肇庆九龙宝鼎,二是端溪龙皇砚。
飞水潭
又名龙潭飞瀑,位于鼎湖山南半山腰、庆云古刹下东侧。
山石嶙峋,瀑布从40多米高的崖顶深处狂奔而来,直往下飞泻。瀑布下,中有巨石,上刻“枕流”2字。
保护区具有高等植物2500多种,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野生高等植物1993种、栽培植物564种。含蕨类植物39科78属148种、裸子植物8科14属23种、被子植物97科688属1822种。保护区内分布着2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有与恐龙同时代、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刁遗植物桫椤,材质坚硬耐腐蚀的格木等。华南特有种及模式产地种有30多种。属于藤本植物的有351种,附生植物80种,寄生植物16种。各种野生资源植物丰富,其中优良用材树种320种;药用植物1049种;油脂植物185种;保健饮料植物12种;淀粉植物45种;适于园林绿化观赏的植物340种;果蔬20多种。在鼎湖山植物名录上能找到以鼎湖命名的植物有13种:鼎湖血桐、鼎湖念珠藤、鼎湖杜鹃、鼎湖越秸、鼎湖钓樟、鼎湖合欢、鼎湖耳草、鼎湖山矾、鼎湖紫珠、鼎湖青冈、鼎湖毛子蕨、鼎湖冬青、鼎湖白珠树。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类型。而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森林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是有400多年历史的原始森林。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
动物资源
鼎湖山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有鸟类214种(含亚种)、兽类38种、爬行两栖类75种,已鉴定的昆虫980种,其中蝴蝶类117种、白蚁15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苏门羚、穿山甲和小灵猫等32种。另采集的土壤动物标本包括圆型动物门到脊椎动物门,分属于188科(线虫纲除外)。
2022年6月,广东鼎湖山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冠鳽(jiān)。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也是广东肇庆首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