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心理账户
第362章心理账户
所谓的心理账户,其实就是把资金分门别类。
很多人会把买衣服、娱乐、爱好、房租、生活开销、交通,乃至每个月抽烟的钱分别放置在不同的账户里面,并且会给这些账户设置一个预算。
拿个人来举例子,假设苏澄这个月发了5000块钱工资。
而他每天要抽一包芙蓉王,一包芙蓉王的价格是25元,所以苏澄会往一张银行卡或者支付宝某个小荷包里面存750元,这个账户里的钱就只用于苏澄抽烟。
吃饭、交通、买衣服、医疗、应急备用金与之同理。
但这种经济控制的策略明显是违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金钱拥有极强的替代性。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策略只会导致不明智的开销,尤其是在人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
因为这种策略会让人把看待“一块钱”的角度,建立在哪种花销之上。
可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一块钱随便放在不同开销的名目之下,它的价值也不会改变。
这个账户的一块钱,并不比那个账户的一块钱价值更高。
一块钱就是一块钱。
这显然不是处理经济情况的好办法。
因为人无法基于机会成本和实际价值进行判断。
假设苏澄“娱乐账户”里面有一千块钱。
他用这一千块钱买了一张张天王演唱会的门票。
到了门口却发现自己的票丢了,压根进不去场。
这个时候苏澄会再花1000块钱买一张演唱会门票吗?
当然不会。
因为“娱乐账户”的钱已经花完了,再花就得用别的账户里的钱了。
假设他又买了一张演唱会的票,那相当于花了2000块钱来看演唱会。
但假设苏澄丢的不是票,而是钱呢?
苏澄在买演唱会门票之前发现自己丢了一千块钱,那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还会不会再提一千块钱去买演唱会的门票。
答案是肯定会。
因为丢了一千块钱和他看张天王的演唱会没有任何关系。
丢掉的一千块钱是其他账户里的钱,和他娱乐账户里的钱没有关系,自己看演唱会的钱没丢。
基于这种标准,他看演唱会花了多少钱?
1000块钱。
可总体来说。
两千块钱就是两千块钱。
无论是票丢了还是钱丢了,账户里都减少了两千块钱。
从纯理性的角度来看,支出决策不应该受到任何虚拟预算账户的影响。
再打个比方。
一个人在澳岛的钻石娱乐厅以一千块钱为筹码,赢了一千万,最后全输光了。
那他输了多少钱?
按照这种算法,这个人只输了1000块钱而不是一千万。
假设这个人意外得到了一张面额一千块钱的京东卡,那他大概率会买一些自己平常不需要的东西。
因为这张面额一千块钱的京东卡,在拿到手里的时候自动就被划分在“礼物”或者“奖励”的账户下面。
而自己辛辛苦苦上班来的钱,更受到保护。
可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这些钱都是他的。
一块钱就是一块钱。
张烊文在澳岛的时候就一直犯这种错误。
他把钱存在各个账户里面,然后自己却用花呗和信用卡来消费。
钱不是这么规划的,越这样管钱,手上的钱越少。
不过苏澄当时觉得这个问题不算大,所以也就没对张烊文进行干涉。
因为对张烊文这样一个富二代来说,他不用分类的话,可能会陷入管理不善。
但用了分类,那之后就很难再对支出类别做出调整了。
今天我没抽烟,诶,省下的这25块钱加上我明天基础要开支25块钱,可以买一包50块钱的中华。
今天我没喝咖啡,诶……省下的这二十块钱明天加上基础开支的那杯咖啡的钱,可以点一杯超大杯的咖啡了。
人会因为消费行为改变这个账户的支出规则。